圆桌论坛三:挖掘数字经济红利: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路径

2020年9月17日

  2020年9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商务局于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企业全球化论坛”。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于9月4日-9日在北京召开。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企业全球化论坛”是2020服贸会期间举办的重要论坛之一,共包含四场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三以“挖掘数字经济红利: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路径”为主题展开研讨。当前,中国正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历史契机,积极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建立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数字经济对于金融业及服务贸易的驱动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剖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崔凡,爱尔兰驻华大使李修文(H.E. Eoin O’Leary),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国资委纪委副书记、CCG高级研究员邵春保,浙江鸿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基金经理史阳,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原主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原会长孙杰,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编辑、中央政府事务部总经理熊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金融业务负责人徐青,印尼五洲证券董事总经理、启明星创投合伙人张海峰,中子星金融创始人张鹏,量化派创始人兼CEO周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CCG顾问周延礼围绕论坛主题探讨了中外金融服务贸易企业如何理解大变局下的历史性机遇,相关政策与制度创新对金融服务业带来的重大商机等热点议题。该圆桌论坛由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主持。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经济并打破行业边界

 

 

“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又驱动了服务经济。服务经济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服务贸易的数字化特点。”邵春保表示,服务贸易的数字化有四个特点:首先,数字技术的服务贸易形态已经发生变化,由人人互相协同变成了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人机协同、线上线下结合,这已成为常态。原来的服务贸易不存在了,需要在数字经济当中寻找服务贸易新的存在感,在服务与数字化交互中重塑服务贸易使命的内容和方式。第二,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数字技术服务标准化,并且适应不同群体和个人需求的变革,提供定制化服务,并以交互、可视、游戏、智能等方式使服务可感知。第三,服务数字化带来了降本增效。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能替代传统上需要大量类似交通、场所、财产等资源的行业,优质服务可便利各方。第四,市场拓展和数字提升相统一。我国借助数字化平台开发了大量优质数字项目和产品,传统服务被数字化改造后有着独特的优势,并且服务贸易平台由国家拓展到世界,各国都可便利快捷地选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

 

 

周灏认为,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行业的边界会被打破。“传统的行业有时间限制,很难在既去买菜、也去餐厅的同时买机票。而未来数字经济里可能不会再有行业的概念,更多的是数字化消费者的概念。公司可能不再是为某一个行业服务,可能是为某一个或者某一群数字化消费者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了在线经济的发展。熊键指出,“在线新经济”是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带来的大趋势,而现在疫情常态化的现状也让这个趋势变得更加显性。他表示,小红书希望能够继续扮演好“在线新经济”入口的角色,搭建起有温度的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平台。

 

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在多领域大显身手

 

  张鹏探讨了怎样可以让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结合发挥作用。他觉得科技现在并不是真正的瓶颈,他认为科技只有与场景和产品结合,才可以发挥作用。金融科技可以被认为是“双网+双链”的,“双网”是“互联网+物联网”。“物联网如果和场景结合好了,既能降低经营者的成本,也能提高经营效率,可以成为真正合理的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他以养猪、养牛为例,在给养殖场装物联网设备时发现最大的痛点是成本,比如给一个农户装一个3元钱的传感器,他会不愿意装,而如果一个传感器只需要花费1元钱,这个事情就可以推进。“只有把场景打通,真正把资产变成标准化的资产,解决每一个场景中用户的痛点,才能发挥金融科技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张鹏说道。

 

徐青则分享了“可持续金融”的概念。“金融服务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这样的实体经济应当有助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益。”今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包括政策制定者、商业机构、智库、媒体和学者在内的中方合作方,共同开发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支持项目目录。“今年晚些时候,我们会推出一个中国可持续发展投资地图。无论是目录还是地图,我们都在中国识别了很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相关的各类投资项目,其中包括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务,运用于健康、教育、卫生和可持续农业等方面。”

 

 

史阳从证券投资行业的角度,就金融业的开放与数字经济的机会进行了分析。“中国的资本市场,确切地说,证券市场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非常先进。国内证券行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电子化、信息化和线上结算的水平和基础设施非常先进。”他认为,可以预期到,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因为中国有最大的用户基础,中国产生的日数据量已经足以支撑一个有限规模的交易中心,中国数字资产的定价、交易、流通、买卖与应用能够催生国内第一个数字交易中心。

 

  陈剖建指出,数字技术对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将会发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在保险方面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建立关于疾病的模型,用动态的基于未来的数据计算疾病的发生率会计算的非常准确。而让金融产品便宜的前提也是要有精准的计算;其次,是对客户需求的分析。针对客户的需求做出非常科学的、数字化的分析,设计出更加好的、匹配的产品,是业界,特别是健康保险业界在数字技术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第三,是供方和需方的匹配。数字技术让供需的匹配变得空前高效,可以进一步降低获客的成本,让客户也能得到更加精准的产品。第四,是对于健康持续性的管理。保险公司应该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对人的健康进行持续的管理,让大家保持更加健康的状态,而不是让客户去获取赔款。保险公司通过精准的数字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可以前所未有地促进客户的健康。

 

周延礼表示,科技给与了保险行业非常好的赋能。“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互联网保险大行其道的时代。未来的保险运营也可以得益于大数据的发展,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升级,包括像财险、寿险和健康险等,都可以得益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保险销售以及承销,还有保险的理赔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有非常大的发展。“所有的保险公司应该更好地去利用数据或者大数据的技术,去梳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利用技术来确定风险的级别。保险的技术需要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不断地更新它的运行,更好地去服务于大众的需求,包括要支持新基建的发展,以及5G相关产业的发展。”

 

外方期盼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现在中欧两方在进行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中国的金融行业与世界金融行业整合到一起是必要的。它将通过保险产品、储蓄产品帮助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在未来,这种金融服务的整合一体化将是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基石。”李修文指出,爱尔兰有很强的金融业,而且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他期盼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也欣见中国政府在这个方面的努力,他希望能够看到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机会。

 

孙杰表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超出了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这样使外国投资者不用在中国有实体就能直接在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此后,中国有很大的开放,摩根大通成立第一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黑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拿到在中国经营的牌照。“由于这些改革和开放措施,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速,中国银保监会监管下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54万亿人民币以上。实际上开放式基金也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主要形式。”

史阳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说,金融领域现在已经启动了供给侧改革,只是现在还没有把它定义出来。“放开了外资的金融机构进入到中国市场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从业者、更多优秀的竞争者加入到中国资本市场。我们作为需求端和个人投资者,大家将来可以看到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今年对外公布2020年版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已连续三年缩减的基础上,我国再次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释放了面对疫情冲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强烈信号。“负面清单股权限制放开,应该只是金融开放的一部分,还有两方面需要不断推进。”崔凡认为,首先,金融行业的开放情况和其他行业相比有一些特殊性。其他行业可能有一些差别待遇的条款,体现在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中;而对金融业来讲,可能还有一部分体现在部门规章中,还要进一步细致地梳理。中美第一阶段金融协议中有很多内容,不仅涉及到股权限制的问题,还有很多业务进一步放开的问题。这方面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其次,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今年会公布。崔凡估计以后也会只减不增、不断压缩。他认为,可以看出,在总的方向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