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研讨四:区域自贸协定和供应链布局:政策和企业视角

2020年9月18日

 

2020年9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商务局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第七届企业全球化论坛”。其中四场论坛分别聚焦于疫情时代全球服务业开放与合作、逆全球化下的全球科技合作、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路径以及区域自贸协定、自贸试验区与供应链布局。

 

圆桌论坛四由CCG副主任高志凯主持,开润股份董事长范劲松,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H.E. Clare Fearnley),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H.E. Graham Fletcher),加中贸易协会董事总经理范诺亚(Noah Fraser) ,汉帛集团总裁高敏,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H.E. Wim Geerts),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董事长、洛客设计平台创始人贾伟,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兼智慧能源总裁郎华,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CCG主席龙永图,南京东屋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闵浩,中国瑞士商会主席马丁·穆勒(Martin Mueller),CCG理事长兼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围绕论坛主题讨论区域自贸协定的达成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各国应如何深化经贸合作及合作前景,企业应如何参与到区域自贸协定的落实和供应链的布局中并发挥积极作用等热点议题。

 

区域贸易合作是现实选择,应遵循市场规律

 

当前国际局势深度影响世界贸易与经济格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兴起,以及新冠疫情对经济贸易的影响仍将持续,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和谈判愈加重要。

 

 

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指出区域贸易合作和区域自贸协定是现实选择,以全球贸易体制为前提,同时应遵循市场规律。

龙永图分析了为何“10+3”和亚洲太平洋地区贸易合作比较现实,第一地域上非常靠近,这是搞区域贸易重要前提之一。其次现成的合作框架,如东盟“10+3”与TPP。他表示希望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入成为“10+5”,同时也欢迎美国、印度两国加入。龙永图指出区域贸易合作要营造好的政治环境,其供应链布局取决于市场,产品性质以及企业自主选择。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H.E. Graham Fletcher)聚焦亚太地区贸易,指出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是非常好的举措,相信可以借此进一步解决困难,扩大相互开放。“协定签订后五年间,双边贸易往来增加60%。2019年,任何中国的产品都可以免关税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同时,澳大利亚产品也可以免关税进入中国。”

傅关汉表示中国积极致力于建立新的协议,东盟、新西兰、日本、韩国在参与相关谈判,协议几近完成,有望于今年11月份达成。新协议将为区域产业链带来更多便利,为产品贸易制定统一的标准——这能更好推动贸易自由化,同时有望更好地吸引全球的注意力。

同时,傅关汉指出跨国投资也应该减少阻碍。外商进入市场后可能会遇到技术壁垒。希望解决这些壁垒,需要政府支持。站在共同水平线上考量和保护双边或多边利益。

 

CCG理事长兼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指出区域贸易协定是未来最终的全球计划。CCG一直在推动区域贸易合作,如CPTPP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投资协议,王辉耀表示希望下周中欧峰会确实能够取得进展,最终能在年内达成协议。

  开润股份董事长范劲松欢迎区域贸易协定,“中国企业出海期待更开放的政策、更开放的国际环境助其快速实现全球化运作,同时也需要当地政府支持。”范劲松认为接下来十年是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化的时机。中国国际影响力,40年制造业改革基础以及互联网营销手段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带来很多机遇。

 

贸易协议应具有共融性、平等性、可持续性

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即启动标准化流程,可推动解决一些问题。建立协定时须考虑协定是否对双方公平,可以使双方共融。此外,往后执行协定需要不断维护升级。

 

中国瑞士商会主席马丁·穆勒(Martin Mueller)指出自由贸易协定很重要,显示两国相互信任,愿意共同规划未来。但建立和执行自由贸易协定需要时间,遵守经济趋势发展。

马丁· 穆勒表示中国与瑞士2013年签订自贸协定,一年后生效。但协定签订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多数瑞士公司产品进口到中国,即使在FTA的框架下也会有一些限制,比如进口商品需要直接从瑞士输入中国,而不能转口其他国家。第二,中国消费者和客户不了解瑞士公司。大多数公司反映流程复杂,也缺乏对中国海关了解。第三,中国各地了解和使用FTA程度有所不同,影响公司运营。

此外,他呼吁中瑞自贸协定或者下一轮中瑞贸易协定应包含服务行业。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H.E. Wim Geerts)表示希望欧盟与中国在全面投资协议能够解决市场准入、平等竞争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协议要给投资人可预见的未来,这样能够确保互利,有利于中国和欧洲的经济。“现在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和经济和社会危机,很多人失业。荷兰经济要保持开放,贸易基于互惠互利的准则,非常欢迎欧盟与中国的全面投资协议。”

 

加中贸易协会董事总经理范诺亚(Noah Fraser)透露过去几年可能双方企业很多贸易协定在最后一分钟才达成。协定是有关自然资源或者教育等等。范诺亚表示加中贸易协会支持多边主义。虽然中国和美国有贸易摩擦,但是贸易协会是非常好的合作推动者。加拿大企业虽然有顾虑,比如不成文的非关税壁垒,但仍相信中国市场大,很自由。

 

  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兼智慧能源总裁郎华指出,针对企业跨境并购,目前各国限制加大,审查名目多,耗时长,企业成本增大。并购时产业政策变化导致企业应对不力。郎华表示应该使企业充分发挥角色,使自由贸易成为国家关系的压舱石。

 

企业可利用科技改善供应链布局,政府需加以扶持

 

今年新冠疫情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投资环境对企业供应链影响加剧。企业更多关注这些新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以及在科学技术井喷时代,如何利用科技更好服务于供应链成为企业的新课题。

 

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H.E. Clare Fearnley)重点讨论今年疫情对供应链的严重干扰,表示需政府发挥支持作用为供应链发展提供便利。

傅恩莱指出新冠疫情暴露供应链可持续性以及脆弱性的问题。更高效、韧劲的供应链需要成本,消费者愿不愿意承担。需要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支持,比如不限制出口或者不上涨关税或者关键产品增加壁垒,尤其是医疗产品。

新西兰在疫情期间重点放在管理信息和供应链透明度,了解堵塞点在哪儿,并要有多个供应点,不仅仅只找到一个供应商。傅恩莱表示明年2021年APEC会议重点讨论供应链的问题。并盼望共同解决。

 

南京东屋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闵浩认为供应链最终是商业问题,政治不是决定因素。闵浩指出供应链会受政治干扰,是因为由供应链自身一些替代性而影响。供应链被政治破坏时,破坏者将来长期损失更大。中国现在供应链产生一些问题,是因为我们企业整体在供应链方面处于相对中低端的位置,受到影响。美国商界对中国仍很友好。政治可以影响社会情绪,与美国大选有关。美国社会相对理性,所以政治不会持久介入。

同时,他表示中小企业在全球布局供应链不是很经济。“供应链大的改变,大企业可能可以,但对中小企业非常困难。所以,最终供应链布局回到商业本质,中小企业最终会选择最经济的方式布局。”

 

  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董事长、洛客设计平台创始人贾伟从技术逻辑看目前全球供应链布局,认为最终由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打破供应链的区域逻辑。

贾伟表示供应链有两种,生产供应链与设计研发的服务供应链。未来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区域制造,还有非常重要的设计研发供应链。谁可以掌握研发设计领域供应链,谁能驱动供应链。

全球化指全球产品能互有通路,其路径核心有两条,一条是数字化,一条是智能。建立数字化全球服务平台使全球贸易无缝对接。而智能可使设计更高效,用数据与算法做最先进的设计研发。

 

汉帛集团总裁高敏认为全球供应链互联在未来,是业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敏表示中国服装产业链非常完整,是众多品牌的合作伙伴,并非单纯的参与者。用科技把很多底层供应系统打通,做服装产业互联和工业互联,共享供应链。中国一组产业集群拥有上万家企业,将中小型服装企业连在一起将释放巨大能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