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作客央视《对话》节目,与各路大咖共话一头猪的“中国芯”

  刘永好,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摘要】2021年2月6日晚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作客央视《对话》节目,与主持人陈伟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楚瑞、重庆琪金食品董事长林其鑫共同探讨了关于风口上的猪有多“火”、猪芯片为何被卡脖子、疫情下产业面临的诸多挑战等热门话题。

[在线视频]

  风口上的猪有多火?“猪芯片”到底有多重要?

有这么多人“杀”进养猪业,是好事还是坏事?刘永好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养猪业需要长期、大额的投资,有更多的人关心,引来更多的资本关注,总是好事。

2020年,中国从国外引进的种猪超过了3.5万头,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太火了,所以种猪都不够了,我们必须得进口呢?

对此,刘永好的回答是,由于历史的种种不足,中国的畜禽育种事业与国外尚有差距,而种猪的重要性,跟汽车、手机行业的“芯片”是可以划等号的。

中国农业大学的王楚端教授指出,虽不至于发生种猪“断供”的极端情况,但历史上大量引进种猪的年份,均与疫病流行、种群退化等相关,对猪价的波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均有影响,有良法缺良种的过往,让人颇为痛心。

王教授与刘永好均认为,以中国年出栏6亿多头商品猪,每头商品猪至少多5块钱基因费计算,每年引种耗费着大量外汇、增加了饲养成本。而假如说,未来在种猪问题上被“卡脖子”,国内商品猪整体养殖水平也将面临瓶颈,从而对国内肉食品供应产生影响。

破译猪芯片有多难?新希望是如何艰难探索的?

其实新希望对于种猪问题的关注,从很早就开始了,2000年前后,刘永好到欧美考察,观察到海外养殖业当中育种技术的核心地位,意识到必须自行研发育种。节目当中,永好董事长也回忆了新希望过去十余年,从远赴海外引种到自行研发育种的过程:

首先我们派人到种猪进口国谈合同、选猪、包机运回、检验检疫,耗时耗力,成本很高。通过引进,能够解决阶段性的问题,能够短平快地发展生猪业。但从根本上,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育种体系!

自2007年起,新希望集团旗下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便与加拿大海波尔合作,先后建设了位于四川江油、山东海阳的育种场;2010年即开始参与地方土猪“荣昌猪”的保种工作;2014年起,又与世界最大的育种公司PIC合作,建立山东夏津祖代场;2016年通过收购本香,获得了PIC在华的核心育种场……

至2018年,新希望六和已建立起了完整的种猪育种体系。2020年,在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正式成立育种公司,开启了破译“中国猪芯片”的新征程。

并非有钱就能养猪?疫情下如何面对新挑战?

在节目的尾声,作为行业“老兵”,正在带领新希望对“中国猪芯片”发起攻关的刘永好、中国农大的王教授以及重庆荣昌猪保种事业的践行者林先生,都一致认为,非瘟引发了中国养猪业史无前例的变革,由此引发的猪价上涨和供应短缺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疫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格局正发生明显改变。

对于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来说,做好猪芯片,是保证老百姓端稳肉盘子、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根基。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种质资源也被列入到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刘永好等节目嘉宾与主持人陈伟鸿发出了共同的呼吁,希望国家政策、社会各界都更加重视对高素质涉农人才的培养,期待着有更多的有志之士从事“猪芯片”事业,成为养猪行业的长期主义者,也期待着这个行业充满更多的新希望。

节目中展示的“新希望育种历程三大件”

江油育种场2008年投产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的兽用B超,公司找到医用B超的生产厂家,定做了一个给猪测背膘的B超仪,与常见B超圆形探头不同,特别为猪定做了18厘米宽的线性探头。2011年开始,我们有了专业的兽用B超,探头更精确、测量速度更快、全触摸屏,软件也更好用了。

过去育种场里,老式的饲喂站全靠人力:饲料要人工肩扛、称重数据要定期读取存储到电脑上,测量精度低,数据分析也需要人工。2015年,公司新建了带空气过滤的全封闭式测定舍,采用全自动电子饲喂站:自动投料、数据自动传输、测量精度高,数据自动分析出报告。育种事业也开始快速发展前行。

猪只档案记录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从江油育种场2008年3月第一头母猪配种、2008年7月第一窝仔猪出生开始,曾经很长时间都是纸质档案。而现在,通过新希望自主研发的“HUGE”系统(猪群应用及遗传评估系统),实现了科学选育与生产管理全程数字化,英文缩写HUGE音译“秀杰”更寓意:秀出最杰出的动物,选出最好的种猪,寄托了我们誓要破译“猪芯片”的决心与梦想。

文章选自新希望集团,2021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