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之后:亚太还是印太?”线上研讨会

2021年3月11日

 

2021年3月11日,波士顿大学弗雷德里克· 帕迪长期未来研究中心( Frederick S. Parde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Longer-Range Future)举办主题为“RCEP之后:亚太还是印太?(In the Wake of the RCEP: Asia-Pacific or Indo-Pacific?)”的线上研讨会。对话聚焦于亚洲和大洋洲的15个国家(不包括印度)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后该地区的未来。与会者讨论了RCEP的起源和意义,特别是东盟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印度和中国在这个世界增长最快地区的未来各自扮演的角色。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受邀参加讨论,印度金德尔国际事务学院(JSIA)院长Sreeram Sundar Chaulia,特拉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Alice Ba也参与讨论。研讨会由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教授Jorge Heine主持。

以下为王辉耀博士发言全文:

中国、印度、东盟国家都是亚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印度、东盟国家这三四十年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真的是一个奇迹。尤其东盟自成立以来的50多年,是在经济上成功的范例。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新冠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全球化的浪潮,WTO的边缘化,我们依然可以发展得如此之好,我认为这是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复兴,同时也应归功于全球化。我们应该为此欢呼,因为这是对疫情之后经济发展的有力动力。我们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008年的经济危机,现在还遭受了新冠疫情的重创,但是贸易和投资永远是真正复苏的良药。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要坚持贸易和投资,就像过去75年来我们看到因贸易繁荣的世界,实际上我们可以避免战争但是我们无法避免大流行性病毒,但75年了,我们确实在尽力避免战争,就这一点来看,RCEP真的很伟大。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在努力,可惜的是印度退出了。印度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有点像中国当时开始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他们担心有过多的外国公司竞争,本土企业会被剔除出局等。现在,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20年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GDP已经翻了12倍,所以我认为适当的国际竞争可以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什么印度不尝试适当地开放呢?这很可能就是刺激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其次,关于美国政府的换届,特朗普下台之后,RCEP协定签订,中国还和欧盟结束了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的谈判。在2020年的APEC峰会上,习主席表态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尽管这个过程肯定会有阻碍,但我认为这展现了中国不惧竞争,勇于挑战的信心。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中国也正在完善,中国还有巨大的数据流,这是21世纪宝贵的财富。关于环境问题,中国现在正在建立更多更完善的标准、体系,中国还承诺在2060年之前达成碳中和。在劳工标准方面,中国的劳动法也非常严格,很多很高的标准都被应用。还有国企改革,中国将努力保持竞争的中立性。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闭幕仪式上,有记者向李克强总理提问:中国是否有意向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总理说这不准确,是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国将非常有兴趣加入。所以我认为多边主义正在复兴,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也在复苏。我建议中国能继续与美国的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我非常高兴在美国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高层将在阿拉斯加展开战略对话。并且欣见拜登总统能够在中国春节时致电习近平主席,向中国人民表达他的新春祝福。

最后,我想讨论一下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我想我和印度外交部长有相同的想法。在几年前,我们曾经一起参加过同一场讨论,我们都认为中国和印度有非常大的合作潜力。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大国,我们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人口众多、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气候环境问题等等。很多中国所经历的,印度很可能会再次经历。很可惜的是,我们没能看到中国和印度的合作,中印关系并不是很好。我很高兴能够看到在最近的外交部长记者会上,中国的外交部长王毅提到中国还是很乐意与印度进行合作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也许我们应该恢复这两个最古老的文明的交往。甚至印度外交部长也说,他们愿意把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视为经济安排,而不是将印度洋——太平洋视为一种军事上的理念。我们已经处于21世纪了,不再是处于冷战时期。如果仅仅将这视为一种经济上的安排,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也能很好地与亚洲,与中国连接起来。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应该合作起来,而不是建立亚洲的“北约”。中国也将会成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新经济圈的主要参与者。而亚太经济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了,它正在成为现实,东盟国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如果还是将印度洋——太平洋这个概念视为地缘政治的工具,那是不合适的,我们真的应该把这个概念扩展到经济领域,就像上海合作组织一样,我们应该把它变成一种由经济驱动的概念。我想我们应该摒弃地缘政治中的狭隘观点,而是通过经济合作,互利共赢。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中国也在积极考虑加入CPTPP,中国有自由的市场,所以我们还是要积极推动经济的合作。

“‘亚洲世纪’正在来临”

主持人:请您总结一下您的发言并分享一下您对其他嘉宾发言的想法。

王辉耀:我认为“亚洲世纪”正在来临,亚洲的GDP很快将占据世界的一半。而中国是亚洲崛起的重要引擎。中国已经与1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最大的贸易关系。中国刚刚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到203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再翻一番。所以,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磁石。中国拥有4亿中产阶级,使8亿人脱贫。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中国现在非常支持RCEP,希望与欧盟达成全面投资协定,并积极考虑加入CPTPP。中国希望与各国建立更多更广泛的经济合作。我认为东盟并不会在中美之间站队。因为大家已经看到了中国经济惊人的潜力,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0%,在去年疫情期间贡献率已经超过50%。我认为我们应该现实一些,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和平合作才是最合适的途径。中国的体系,制度需要被更多的国家所理解,我们只是拥有不一样的体系,我们应该要学会包容,求同存异。

主持人:中国渴望区域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RCEP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此同时,中国变得越来越自信,特别是在其领土主张方面,你认为这两个明显的矛盾将如何调和?

王辉耀:这个问题很有趣。西方人经常把现在的中国想象成它30年、40年前的样子。事实上,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国家,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逻辑,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增加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和内在逻辑的理解。而且,现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我们为大量国家提供了新冠疫苗,习近平主席还承诺支援世界卫生组织和发展中国家20亿美元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我看到拜登总统也承诺资助全球抗疫。如果中美可以保持合作,那么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关于领土争端,我想中国和东盟国家能够和平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并不需要别的国家来干涉。我始终相信经济一体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或解决地缘政治上的争端,这也是我为什么希望发展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新经济圈的原因。

主持人:该地区过去曾被英国称为印度洋——太平洋,你认为印度-太平洋名义上的复兴将再会次消失,因为不愿挑战霸权吗?

王辉耀: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概念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我们有金砖国家这个概念,即使它并没有什么地缘政治上的含义,它仍然很受欢迎,我们还举办过金砖国家峰会。所以重要的还是,我们要赋予这个概念什么实质性的含义。如果要建立一个亚洲的“北约”的话,我想这并不会长久。如果可以扩大这个概念,中国也愿意加入进来,将其转变成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合作,那么它将成为一种新的多边主义,一种更大的、扩大了的新地区主义,它将发挥作用,成为新的“金砖国家”。所以,如何去定义它,这个问题真的很关键。我们不应该将它视为一种军事上的概念,或是地缘政治的工具,而是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新的,具有强大包容性的,经济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