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发布《新时代·再出发: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策略》研究报告

2021年4月28日

 

2021年4月28日,全球化智库(CCG)、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共同发布研究报告《新时代·再出发: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策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单是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伴随它而来的经济危机、粮食危机、环境危机和国际争端,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地缘紧张局势、全球互不信任和新冠疫情这些重大的全球性挑战,报告《新时代·再出发: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团队在深入挖掘相关文献、收集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诸多专家进行了访谈。报告尝试回答五大基本问题——国际理解教育是什么?教什么? 谁来教?怎么教?如何推广?希望能为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者提供参考。

首先,报告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后疫情时代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意在澄清其涵义,并引起全社会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

受各类理念影响,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一直存在争论。这种争论本质上反应的是“民族国家”与“全球化”之间的张力,是民族国家应对全球化时代而不断调整和反思的结果。由于各国受全球化影响不同,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国际理解”意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与一些强调“国际竞争力”的理念相比,该定义表明“国际理解”强调的是“全球共生力”,体现出中国拥抱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世界各国和地缘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在变局之下,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既与全球化的世界趋势相顺应,也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契合。它还是在新的国内外情势下,践行教育公平的前提之一,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的价值观基础。在后疫情时代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第二部分探讨了国际理解教育教什么的问题,论述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维度和开发原则。

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球化时代共生之人”。“全球化时代共生之人”有四重含义,分别是“全球社会中的一员”,“国家中的一员”,“自然中的一员”,“地区社会中的一员”。

报告指出,目前,国际理解教育在国内总体上处于试验阶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亟待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可采取以下四个策略:第一,以学科渗透为主流。国际理解教育无需另起炉灶,可以渗透现有各类学科课程为主渠道,辅以德育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为本,在此基础上开枝散叶。第二,以地方特色为依据。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加入地方知识,还可以通过与当地社区、社会合作,挖掘课程内容。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地方特点,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第三,以学生体验为抓手。国际理解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重视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用“研学”活动替代流于表面的游学活动。第四,以境外经验为参考。受访专家认为,在众多国家或地区中,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国际理解课程设计经验更具参考价值,因其更符合我国的定位。不过,虽然国外课程的思路可以参考,教育工作者们还是需要建构本土化的内容。

报告第三部分探讨了国际理解教育谁来教的问题,分析了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和培养。

报告指出,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包括一线教师、校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家长,其中,教师和校长的角色最为关键。国际理解教育是有关世界观的教育,教师能否有效地把这一世界观传递给学生,其自身素养非常重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专家访谈,研究者总结了四项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分别是:

其一,开放的心态。要求校长和教师在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全球意识,敢于接受新事物,不惧挑战,开拓创新。其二,批判的精神。校长和教师要有能力带领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世界“冲突”的一面。其三,落地的能力,即快速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其四,持久的动力。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内心接纳这一教育理念,另外,还需要对教育工作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动力进行适度地诱导和精心地呵护。

报告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可通过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两种形式。职前培养方面,要增加教师教育课程中国际理解相关内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国际理解教育教师的在职培养可通过教师大规模培训和“种子教师”培训两种方式开展。

报告第四部分阐述了国际理解教育怎么教的问题,在此着重关注了在“虚实融合”时代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新冠疫情发生后,“线上线下相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OMO)”或“虚拟-实体相融合”的教育方式迅速发展,为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用好互联网教学素材。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更大范围地整合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这对于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极其有利。因此,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时,可以成熟的国际理解教育课本为参考,以互联网教学素材为补充,各取所长,实现教学素材的“虚实结合”。

其次,打造虚实交互的课堂。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上,应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此增强学生体验,提升素养。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线上教育所需的新型基础设施如互联网、卫星信号等已成为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物质基础。未来,随着新基建进程加快,5G、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在教育领域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给国际理解教育带来更多跨越时空的体验。

第三、开展“云端”交流活动。新冠疫情发生后,许多教育机构将教育活动转至线上。除了学生交流互动,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也可在云端举行。

报告同时指出,在虚实融合时代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存在诸多挑战。首先,设施准备不足。现有研究指出,欠发达地区的网络环境和远程教学系统不稳定。另外,由于持续性资金的缺失,购买或建设基础设施后,设备维护和项目持续运营的成本常常难以为继。相对于设施准备不足,国际理解教育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的能力能否满足虚实融合时代的新问题、新要求。对于教师来说,要提升在线技术的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克服在线教育的各类弊端。

报告第五部分分别对三大主体——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就如何推广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建议。

报告认为,在各类实践主体中,政府可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国际理解教育方向,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地区国际理解教育激励与评价制度;学校是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主体,应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分享实践经验;在政府和学校难以触及的领域,民间力量可以发挥补充和支持作用,并在其中发现自身成长机会。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政策,与学校、民间机构形成“三方协同”的合作模式,防止政策与实践的脱钩。

作为全球百强的社会智库,CCG一直致力于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2019年,全球化智库和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开展研究,发布的研究报告《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中初步描绘了中国在国际理解教育上的实践情况。本次报告的研究发布,进一步阐明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五大核心问题,在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关注全球议题,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并理解、尊重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人方面建言献策,为广大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者提供了行动策略。

 

【相关链接】

 

《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20》由CCG发布:建言国家人才规划顶层设计

多位知名国际学校校长谈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国际教育将向何处去?

【视频回放】数位知名大学校长学者深度对话 疫情下的国际教育未来走向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报告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CCG举办国际化高等教育圆桌研讨会

 《全球人才竞争:吸引国际学生的国家战略比较》发布

《2019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发布 聚焦中国国际理解教育

《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发布:中国国际学校“国际教育本土化”进入“新时代”

中国国际学校布局“一带一路”潜力巨大 《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发布

CCG在京发布《中国国际学校报告蓝皮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