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 | 七国集团峰会集体施压,中国应继续保持战略定力

2021年七国集团(G7)峰会在6月11日到6月13日之间于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海滨度假区卡比斯湾(Carbis Bay)举行。这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2020年G7峰会改为线上举行之后,首次举行线下会议。本次会议除了传统的G7国家首脑参加之外,还特意邀请了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参加。

由于本次峰会存在新冠疫情以及中美关系变化两大背景,外界普遍预测本次会议美国将会尝试建立一个所谓的民主国家联盟,针对中国发出共同的声音。一方面G7峰会将会重复发达国家对中国在人权、透明度、南海等方面的指责,另一方面则会通过“清洁发展倡议”,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同时,本次峰会还将就疫苗援助等问题出台共同政策。

从G7峰会的最后公报等文件看,本次峰会最后的结果与外界预测的情况比较接近。在疫苗援助方面,G7峰会表示在今年底之前向全球援助4.35亿剂疫苗,2022年再援助超过20亿剂。但根据外媒援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消息,要真正遏制穷国的疫情,至少需要110亿剂疫苗。在平衡“一带一路”的倡议方面,G7峰会最后通过的是一个全球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名为“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简称B3W),预计在2035年前发达国家向中低收入国家投资40万亿美元,以提升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另外,G7峰会还讨论了经济恢复等方面的问题。

本次峰会的重头戏在于,中国成为峰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峰会最后发布的联合公报中“中国”一词出现了四次,分别涉及新冠疫情溯源、经济发展、新疆以及香港人权问题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基本覆盖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重点关注方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峰会召开前对本次峰会可能出现的对华批评的声音指出:“拉帮结派、搞集团政治和小圈子的做法不得人心,注定没有出路。我们希望有关国家能够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

CCG评论员认为,G7峰会联合公报的对华政策部分不具备约束力。因此,虽然美国在G7峰会上力主推动建立一个针对中国的、紧密的西方国家联盟,但鉴于G7本身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峰会机制,G7峰会中许多政策和建议很难高效地实施和贯彻,其中包括对华政策。G7峰会虽然高调批评中国,但它难以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其次,B3W如果能够做到与“一带一路”倡议那样,致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也不失为促进全球集体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良好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如与B3W能够实现合作和沟通,则将为全球繁荣发展发挥“1+1>2”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实施中以邻为壑,以所谓“价值驱动”(Value-Driven)作为先决条件,则必然难以适应当前全球发展的格局,甚至引发对立。

第三,本次G7峰会虽然成为“7+4”的11国首脑峰会,但是成员内部还有很多矛盾没有解决。例如日韩之间的矛盾、英国脱欧后与欧盟的矛盾、欧盟与美国之间在关税上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本次峰会上没有解决,也不可能在一次峰会上就完全解决,这降低了G7的行动效率,对于G7维护其共同形象以及一致步骤是不利的。

在面对全球治理的相关问题上,尽管G7也提出致力于经济恢复、气候变化和应对疫情措施,但它们绕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来谈论这些话题是不明智的。当前,中国是欧盟、印度、韩国、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英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国与G7各成员国的利益关系决定了在全球治理方面不能绕过中国重置话语权。任何尝试避开中国的做法,都必然不会成功。

G7峰会对中国释放了压力,也从表面上构建了一个对中国持不友好态度的联盟。但G7本身内部矛盾重重,执行效率低下,多年来有成为发达国家清谈俱乐部的趋势。中方不应高估G7对中国国际环境的负面影响,只需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动改革,修炼内功,以更加有效的经济发展和更加深入的国际合作,化压力为动力。这是当前最佳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