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高水平开放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基础

2021年6月15日

霍建国,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根本发展要求。当务之急是我国需要把握好高水平开放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把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看成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持政策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高水平开放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根本发展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之争,市场开放和多边规则的矛盾正在发生复杂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破坏性作用正在不断发酵,欧美国家针对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多有抱怨,我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摩擦不断升级,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继续实施打压和抑制中国发展的各项政策组合,不仅延续了特朗普时期加征关税和限制高科技贸易合作的各项政策,而且继续加大了在亚太的影响力并企图在亚太地区构建新的反华同盟。与此同时,美国也进一步加强了同欧盟的沟通和协调,企图形成西方世界的民主联盟,共同抵制和打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此外,美欧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问题上正在抓紧协调立场,酝酿制定新的高标准的国际多边规则,这些新的形势变化对我今后的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时提出高水平开放的新要求并已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例如,扩大市场准入,尽快在全国实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降低进口关税,积极扩大进口,加快服务业开放,扩大利用外资,加快探索自贸区试验进程,及时批复海南探索自贸港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这些措施在开放的实践中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开放水平,而且在国际上也得到了积极的反响。2020年11月15日我国顺利完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并签约,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讲话中,明确表示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问题,这标志着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当务之急是我国需要把握好高水平开放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把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看成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持政策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高水平开放有利于构建国际化标准的市场环境

《外商投资法》的修改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方面有了新的进步。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变化,我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我国经济的稳中有进,其中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的各项工作是保证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性工作,而坚持扩大开放,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确保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内容。《外商投资法》的出台在放宽投资准入、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规范竞争政策,创造国企、民营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竞争环境方面,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外资企业扩大在华投资。与此同时,进一步放宽外资的市场准入,实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些要求的核心是扩大市场开放。因此,扩大利用外资,进一步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积极有效的政策之一。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这是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动员令,对于解决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障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市场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代表了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在解决我国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方面将发挥促进作用,需要持之以恒地落实。

高水平开放有利于稳定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争夺战日益凸显,需要我国认真对待。全球产业链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生产布局加快形成。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恰恰同跨国公司的投资形成有效的对接,中国从加工贸易为主到建立大规模的合资企业,促进了中国深度融入了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我国的一般贸易和自主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并形成了规模竞争优势,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市场环境,更离不开同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面对当前欧美鼓动的制造业回流和产业链重构的政策策略,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看,美欧推行的脱钩政策主张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其违背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我国在清醒地看到其险恶的用心的同时,更要善于用智慧和努力来全面化解可能形成的挑战,这就需要我国更加主动地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稳住外资就是稳定产业链,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支撑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这一切的实现离开了高水平开放是无法完成的,离开了同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也是办不到的。而外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外资持续下降,我国经济就将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如果能通过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市场开放,进一步做到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一定可以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让我国真正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这是彻底粉碎欧美冷战思维的最优选择。

高水平开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

“十四五”规划高度重视扩大消费工作,保持我国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不仅是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继续吸引跨国资本投资的魅力所在。要想完成扩大消费的任务目标就必须满足就业的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改善,而外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无论存量还是增量,均在我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占有重要位置,保持外资的稳定增长是确保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领域,所以我国在新一轮开放中公布的负面清单就结合了国际投资格局的新变化,大胆地放开了服务业中的众多领域,包括部分高端制造业领域,同时还放开了大多数领域的投资股权限制,包括部分产业投资的股比限制。这些新的开放政策必将对外资产生吸引力,而随着外资的进入,必将推动部分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缓解国内就业、培育高收入人群、带动消费升级都将产生积极的效果,并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开放有利于我国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当前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应对措施和效果的差异,各国的经济复苏已出现明显的差异。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不仅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复工复产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为全球经济贸易的复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疫苗的广泛普及,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未来的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将更加激烈。2021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但受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影响,经济复苏的稳定性仍较脆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在国际多个场合一再强调坚定支持国际多边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响应与支持。在此环境下,中国有必要身体力行,坚定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公平、法治、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此举不仅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自身的增长活力,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我国企业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断获得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把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看成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把握好对外策略是加快实施我发展战略的前提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引导,更需要公平法治的竞争政策,同时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分析,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之策。当前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然同原有的经济大国形成新的竞争。特别是长期居于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更是把我国的进步和成长看作是对其最大的威胁,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对我国百般阻挠和打压,并经常以我国市场不够开放,存在不公平竞争因素等理由强行对我国采取限制措施。我国要认清这种矛盾和竞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要看到大国之间的对抗性竞争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发展,同时也要承认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我国实施和实现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所以,把握好对外斗争的策略和艺术,保持斗而不破的国际格局,仍是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一方面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竞争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加快国内规则和制度性对接和开放,在保护和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努力缓解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冲突和矛盾,以换取相对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应把这种外部压力和挑战转换为内部动力,加快实施我发展战略,保持我经济的长期稳定向好。同时我国更有必要通过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保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历史经验证明,只要我国经济保持其增长势头,随着国家的强大,我国的斗争底气才会更足,战胜对手的把握才会更大。

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经济增长是对冲外部压力的有效措施

美国选择的对我国打压和限制政策,必将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对我国高科技合作和扩大海外投资势势必形成新的负面影响。但是要注意到任何挑战和负面影响最终将取决于对手的应对能力和化解之策,要看到美国的冷战思维并不代表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更多国家将选择和平与发展,并将推动贸易投资合作看作是重要选项。美国坚持的打压和限制中国发展的政策对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已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拜登政府选择的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已给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制造了新的矛盾和障碍,并将导致美国经济的复苏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中美矛盾的转化和斗争的裂度最终将取决于各自经济的表现,所以我国只要保持政策定力,集中精力按照“十四五”规划,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斗争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我国的手中,经济发展的实力是支撑斗争底气的主要因素,而中国发展的成就将是对国际资本最大的吸引力。

以落实外商投资法为契机 加快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外商投资法》非常及时,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观需要,体现了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环境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条件和外资国民待遇政策方面仍有待改善,在规则和制度的对接和开放方面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从“十四五”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市场的开放和关税的降低已不再是突出的矛盾,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和管理体制的协调性将成为突出的矛盾。而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恰恰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四五”规划在部署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强调,我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面推进对外开放,同时指出要加快在规则和制度方面的对外开放。从对标CPTPP的高标准分析,我国至少在国企的中性竞争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方面以及在电子商务、劳工和环保政策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改革空间。需要抓紧研究这些敏感领域的改革开放政策,早做谋划,创造条件,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的重要讲话要求做出实质性努力,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实践过程。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主要是指市场应具有公开透明、公平法治的基本特征,关键要保证内外资企业各项政策的统一性,即按WTO的有关要求做到完全的国民待遇。首先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有公开透明、公平法治的保障机制,所以从现阶段看,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扩大招商引资的需要,更是国内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国要进一步参照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原则,认真审议国内实行的众多经济政策和市场规则,特别是各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行业准入的规章制度。要从落实国民待遇的角度,认真对标对表,要基本符合国际通行的有关做法,要按照国企、民营、外资一视同仁的原则,加快推进国内的市场化改革。要加快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创造公平、法制、国际化的的市场竞争环境,以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全面振兴制造业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低端供给过多,供需不匹配问题严重。“十四五”规划突出了振兴制造业的重要性,强调要继续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我国近几年在解决过剩产能方面的努力已初见成效,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上升,经济结构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我国必须继续坚持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考虑到我国经济面临着潜在增长率回落的压力,从稳增长的角度考虑,我国不仅应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更应关注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维系与发挥。这次疫情期间,传统产业在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国在支持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继续发挥传统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然更要鼓励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研发,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现阶段继续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也是扩大有效需求、倒逼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善市场预期、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双驱动发展模式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十四五”规划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并明确提出了加快培育自立自强创新体系,解决好“卡脖子”问题。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为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应特别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少人主张未来要更多地转向自主创新,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技术封锁和打压的情况下,加强自主创新,降低对国外技术依赖的呼声日益上升,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发展的路径看,应该承认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是普遍发展规律。但自主创新并不等于关起门来自己创新,在当前各种要素的国际化流动日益加速的情况下,以全球化视野,海纳百川的气度,尽可能地有效利用国际上的各种创新资源,加快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是不二选择。此外,我国还特别要把握好政策支持与市场竞争的互动关系以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转化关系。

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客观上要求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果说此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货物贸易的迅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也唯有扩大开放才得以实现。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地位,需要认真把握和处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规定了新的服务业开放领域和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开放的总体要求。其中明确提出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五大领域,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推动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扩大开放。由此可以看出,扩大服务业开放是当前改革开放面临的主要任务,而扩大金融、保险、教育和医疗的开放又是当前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目前,在我国已批复建立的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均列为主要内容,对促进新一轮服务业开放的进程有推动作用,特别是2021年以来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提速,为探讨服务业开放和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均将服务业开放放在突出位置,主要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六大领域。而上海自贸区及新片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试验区,其成熟的开放经验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有效做法,无疑将逐步形成众多可复制的经验,进一步在全国复制自贸区的开放经验,形成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但从目前全国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现状分析,应创造条件加快推动全国统一的服务业开放进程,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径及环境决定了高质量增长的速度和空间。目前更多的企业已经适应了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至少已经不再期盼新的优惠政策和任何支持政策,反之优秀的企业更加期盼拥有一个公平法治的市场竞争环境,它们正在集中力量寻求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突破,并把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继续转变观念,减少对企业的微观干预,努力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确保在国企、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形成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方面,为企业走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径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当更多的企业在质量效益型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的时候,我国经济就相当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外,政府应高度关心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全力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负担,调动这些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它们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

发挥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

要充分发挥区域合作地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由南到北已基本成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大区域目前已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和基础,聚集了全国优秀的人力资源,集中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它们的共同发展目标是以开放型、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定位为主,这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最有条件提前建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域。所以要加大对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赋予它们更大的改革开放的自主权,鼓励先行先试,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政策加快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率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选自《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6月刊

关键词 霍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