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突中寻求新的全球共识:CCG《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新书全球发布会(北京)

2021年10月11日

[图书视频介绍]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与全球化遭受阻力,单边主义与民粹主义尘嚣甚上,国际主义日渐式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的未来该去向何方?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如何顺应全球化潮流?各国之间如何处理冲突、达成共识并形成良性竞合关系?当今时代急需有识之士为全人类的未来出谋划策。

近期,全球化智库(CCG)陆续在国际知名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出版“中国与全球化(China and Globalization)”系列四部关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外交与国际关系、经济与商业题材的重量级著作。这一系列图书作者群体在当今国际社会有关中国话题图书中的广泛代表性、资深程度等可谓在英文世界前所未有。

《共识还是冲突?》(Consensus or Conflict?)下载链接:

Springer-Nature图书出版全文下载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981-16-5391-9

Browser, Download & Buy Book at Amazon:

https://www.amazon.com/-/zh/dp-9811653933/dp/9811653933/ref=mt_other?_encoding=UTF8&me=&qid=1633769964

《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作为这一系列书籍中开源出版的著作,汇集了国际知名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探讨当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就全球治理、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移民、科技革命、金融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等被广泛关注的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观点。

10月11日,CCG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在CCG北京总部联合举办《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新书发布会,并邀请该书作者分享书中关于全球化新挑战和当前共同面对的全球治理问题的洞察与思考。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商业和经管编辑总监William Achauer,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中国区图书总监李琰致开幕辞。

William Achauer在致辞中指出,全球化的世界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能够推动人类共同的利益。回顾书中的内容,中国不像苏联,它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主义的超级大国,还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实践者,作为一个新的国家,中国古老的文明是非常成功的,是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非常完美的结合。

李琰在致辞中表示,过去10年里,中国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输出,在全球舞台上受到的关注日渐增加。世界需要更多来自中国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反思,从而了解真实的中国故事。施普林格·自然会继续与中国和国际学术界一同努力,促进探索发现,帮助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帮助学术界发挥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优势,以理论性和规范的学术表达来阐述中国理论,总结中国实践,从而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文化和精神特质。

本书主编CCG理事长王辉耀与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CCG国际专家委员会主席麦启安(Alistair Michie)共同发布本书。

王辉耀理事长表示,人类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是全球化时代面临新的选择、新的瓶颈,全球治理现在落后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新的治理或者新的全球共识。对本书最大的推动催化因素就是疫情带来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加剧的冲突、挑战,CCG正好在疫情中间(去年年底)策划这本书。这本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本由中国智库主编,邀请国际上诸多知名人士撰写,38位作者里面只有5位来自中国大陆,专家学者对中国和全球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在疫情下如何避免冲突、凝聚共识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麦启安指出,本书荟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来共同解决全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其中最紧迫的就是气候变化与疫情问题。在书中,许多政学界的精英都提到了人类现在所面临的抉择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增加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应该凝心聚力,增强共识,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推进合作。这不仅是出版本书的目的,同时也是全球化智库的核心精神。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智库在增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库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从多个角度建言献策来帮助政府解决治理方面的挑战。相信这些想法能够为未来新政策的出台做出贡献,能够为人类的福祉带来益处。

本书作者外交部前副部长、CCG联席主席何亚非,财政部原副部长、CCG顾问朱光耀,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刘远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杰出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特任教授时殷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柯邱鸣,CCG高级经济学家、美国艾森豪威尔学院原经济系主任David Blair,阿姆斯特朗音乐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瑞·阿姆斯特朗,《经济学人》中国通讯记者泰德·普拉夫克, 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创始人威廉·林赛,汉普集团CEO王浅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的重构、人类共识的凝聚等进行分享。

何亚非认为,当前,百年大变局进入加速期,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叠加、多重危机集中爆发,对人类构成了生存性的挑战。当今最为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非新冠疫情莫属,它与地缘政治相互纠缠,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前所未有。在百年大变局下,世界处于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国际秩序自然也需要重构,各国在这个阶段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这本新书的题目是“共识还是冲突”,这不是一个选择题,因为答案已经明了,各国精英和学者在新书中详细阐述了人类面临的多重危机以及前所未有的动荡,强调任何导致冲突的方案都会增加全球灾难风险。这本书的思路就是各国必须就建设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取向的新世界达成共识。众多国内外专家从多个角度、多个领域给出了真知灼见,剖析这种共识的内涵以及实现共识的路径。他希望并且相信这本书及其系列著作能够对国际舆论以及国际秩序的重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朱光耀指出,当前,人类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系统性危机的冲击。经济、气候与能源这三个领域需要高度关注。就世界经济而言,全球经济面临着两方面风险:一方面是来自美国政策调整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石油价格与能源危机的影响。就气候问题而言,从今年年初得克萨斯的大雪到今年夏天欧洲的水灾,再到中国郑州的暴雨,全球极端气候变化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冲击。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三个关键问题就是:碳市场定价问题、绿色投资问题和技术转移问题。只有在这三个问题上形成共识,气候变化问题才能被妥善解决。经济、气候、能源的三重危机对人类生存构成了重大威胁,必须同舟共济,用多边主义与合作精神来战胜这场系统性危机。

刘远立表示,大家都知道“危机”这个词包括两个部分:危和机。作为一个公共卫生的学者,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危机当中学到三个经验与教训:第一,人类是很脆弱的,有时人类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当埃博拉、“非典”被战胜,感觉好像传染病都能被很好地控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新冠病毒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第二个是好消息。虽然有很大的挑战,但人类拥有很强的能力。之前中国用了两个多月确认“非典”的病原体,由于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国的科学家两周就完成了基因的排序,并且与全球分享,世界用超常规的速度开发出了疫苗。最后,人类的合作非常脆弱,政治言论、假消息等“社会病毒”仍在蔓延。影响人类能否存续的最重要因素,正是合作的能力。全球公共卫生需要全球协作。各自为战的人类非常脆弱,如果团结起来,人类将更加强大。

时殷弘以“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溃逃以后有所修改的对华态势”为题发表看法,他认为,美国对华态势目前处于冻结高度紧张水平。与前8个月相比,冲突大致终止升级,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显著降级。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美国政府与其高级官员7月27日以后没有抨击中国政府在新疆地区的政策。第二,关于新冠溯源报告相对悄然。第三,拜登总统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里面没有明旨抨击中国。中美摩擦总的来说不再升级,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拜登急需处理国内挫折以及严重的盟国外交战略挫折。第二,美国可用的财政资源严重短缺,几万亿美元国内追加投资在预算立法项目处于优先地位。第三,担忧中美冲突可能加剧,特别是就台湾和南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在贸易政策方面,贸易战将有局部的显著降级,但冲突很大程度仍将继续,而且可能因为美国追加措施而开辟新战场。这些内容都证明冲突已经出现,未来共识的建立将会非常困难。

柯邱鸣表示,红十字会百年前在战场上诞生,如今仍在冲突地区展开工作。在战争环境下进行工作,使红十字会对人的尊严和生命非常重视。红十字会需要凝聚共识,需要进行交流,和各方进行沟通、谈判。红十字会需要在冲突地区提供人道主义帮助,并且要注意到在现有系统当中所欠缺的东西,并且防止或解决这些武装冲突。刚才刘教授说人类非常脆弱,也非常强大。如何形成共识?必须行动起来。人类需要新的想法,非常高兴能够看到在中国有这样关于新冠与冲突方面的对话。红十字团队每一天都面对着人类的冲突(带来)的悲剧,因此有责任呼吁更多的对话与共识,通过行动解决世界的冲突。

瑞·阿姆斯特朗表示,介绍中国以及向中国介绍国外的文化项目是其公司使命。如习主席所讲到的,中国最好的面貌需要介绍给全世界。该公司的新项目“赋全文化”正在加大软实力的影响,希望未来几年能将阿姆斯特朗的乐团送到中国来,并将《红楼梦》做成歌剧介绍给全世界。当前疫情肆虐,项目中断,艺术无法进行线下交流。在2022年如若能够进行全球旅行,希望能更好地把中国的项目更好地介绍给国外,能够让文化更好地推动各国艺术的对话和交流,台前与幕后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泰德·普拉夫克认为,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英国记者,对于未来还是很乐观。但是也看到了很多两极化的出现,比如,中美关系也有很大的两极化。疫情的到来使得各种国内国际对话,音乐、政治交流等都无法开展,此外,各国的中层领导、官员也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线下会谈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疫情却始终无法实现。对此深感忧虑,出于这种考量,他迫切希望能够有这样一本书能够增加沟通了解,增强各国互信。而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

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创始人威廉·林赛先生表示,认识中国最关键的一点是理解中国、接受中国、相信中国、赞叹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历史。大卫·布莱尔给我介绍了美国,也让我了解到让美国接受中国的崛起是多么困难,我唯一能够建议的就是希望像瑞·阿姆斯特朗这样的人能够更多地书写中国的历史,让中国的历史为全世界所熟知,让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在社交媒体上了解中国。否则的话,社交媒体上有关中国的错误言论只会误导那些对中国报以好感的朋友。中国是唯一一个发展到21世纪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也曾几经起伏,面临诸多挑战,但是现在却又能奇迹般地重新站起来,成为世界上又一大强国,这种力量与坚韧绝不可小觑。

王浅认为,这本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阐释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冲突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国家,对于企业而言,共识还是冲突也是一道必答题。扩大共识,解决分歧也是当今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仅凭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多的市场主体、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来扩大合作。在当今世界,尤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直接合作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第三方国家的合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扩大共识、扩大利益交汇点的方向。例如,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可以在非洲、中东等地区,在相对不敏感的领域和区域展开企业间三方的互利共赢合作,降低冲突的风险。

“中国与全球化”系列丛书,基于客观公正的全球视野,汇集来自中国与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的政策研究和制定者、行业专家以及意见领袖的真知灼见,推动全球化更好地发展,提升全球治理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商业发展。

本部新著是CCG出版中心的最新成果。作为全球顶级智库百强和被联合国授予“特别咨商地位”的唯一中国智库,全球化智库(CCG)特设立出版中心,旨在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与思想传播,发展智库专家网络与智力资源。CCG出版中心与Springer Nature、Edward Edgar、Palgrave Macmill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国际著名出版社以及人民、三联、中信、社科文献、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内优秀出版社建立紧密合作,每年出版中英文专著、主编图书及研究报告十余部。

CCG出版中心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智库出版中心,与全球读者共享研究成果与思想智慧。目前,CCG出版中心有三个系列的英文图书:“China and Globalization”(中国与全球化)、“The Chinese Enterprise Globalization”(中国企业全球化)、“Internat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in China”(中国国际人才发展)。每个系列下每年度均有新书出版,面向全球读者发行,供海外研究机构、高校、智库、政府组织、国际组织、企业界及相关人员深入了解中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