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如何实现全球复苏?20位大使在CCG这样说

2022年6月20日

 

2022年6月19日-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办。近百位前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及国内外著名学者等政产学研各界精英,围绕“把握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不确定时代的中国与全球化战略”论坛主题,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共议中国与全球化热点议题。

本届论坛CCG大使圆桌以“后疫情时期的全球复苏:趋势、挑战与对策”为主题展开研讨。圆桌研讨会CCG秘书长苗绿介绍了出席嘉宾,CCG理事长王辉耀主持了圆桌研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原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为会议致辞,非盟驻华大使拉赫曼塔拉·默罕默德·奥斯曼(H.E. Rahamtalla M. Osman)、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H.E. Graham Fletcher)、巴西驻华大使保罗·瓦莱(H.E. Paulo Estivallet de Mesquita)、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里欧·米海林(H.E. Dario Mihelin)、欧盟驻华大使郁白(H.E. Nicolas Chapuis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H.E. Laurent Bili)、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H.E. Djauhari Oratmangun)、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H.E. Luca Ferrari、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H.E. Raja Dato Nushirwan Z. A.)、新西兰驻华大使傅莱恩(H.E. Clare Fearnley) 、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H.E. Signe Brudeset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乌尔哈克(H.E. Moin ul Haque)、秘鲁驻华大使路易斯·克萨达(H.E. Luis Quesada)、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H.E. José Augusto Duarte)、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H.E. Alenka Suhadolnik)、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H.E. Siyabonga Cwele)、瑞士驻华大使罗志谊(H.E. Bernardino Regazzoni)、泰国驻华大使阿塔育·习萨目(H.E. Arthayudh Srisamoot)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H.E. Ali Obaid Al Dhaheri)、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H.E. Siddharth Chatterjee)等二十位驻华大使参与研讨。研讨嘉宾就应对新冠疫情长效治理工具或机制、疫情对全球贸易及全球经济活力影响、国际旅行政策放宽对跨境商业活动影响,以及后疫情时代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组织机构可在推动全球发展议程上采取哪些具体行动等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原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在致辞中发表了他对目前全球化趋势的看法。他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逆流,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多重挑战,不仅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天灾”,且遭遇集团对抗、单方面制裁、“脱钩”、“断供”等“人祸”的双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安全遭受严重破坏,世界正在经历严重的能源、粮食和金融危机。在此艰难时刻,五大洲驻华使节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后疫情时期全球化的趋势、挑战与对策,向世界发出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积极信号,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各国实现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但经济全球化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并不能自动解决发展成果分配问题。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受到破坏等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有的国家分配制度和治理出现失灵。中国的成功实践表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关键是发展成果要真正让全体人民共享。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已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即对内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外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化,为21世纪全球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愿与各国携手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2022年,我们已经进入疫情第三年,新冠影响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并仍对全球经济构成巨大的挑战,包括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企,全球化遭遇挫折。他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全球跨境流动性问题。全球化确实会遭遇到逆风,但WTO上个星期刚刚结束部长级会议,在疫情疫苗、粮食贸易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达成了一些协议,还提到需要放松粮食进出口限制性措施等,展示了合作希望。CCG举办这次大使圆桌研讨会,也希望了解在疫情之后,各国合作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未来复苏开放时机应该如何把握。世界需要以多边和双边的形式加强往来和协调,在互联互通和经济上进行更好的合作。

非盟驻华大使奥斯曼 (H. E. Rahamtalla M. Osman)表示,新冠疫情使全球发生了二战后最大的经济箫条,使人们的生活、生计及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成为人类历史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危机之一。在未来,维护公平正义任重道远,人类如何共存值得思考。随着全球合作的阻碍加深加重,重塑国际格局、承担特殊职责、树立和秉持国际原则是我们的使命。他指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单边主义、国家保护主义抬头等趋势愈演愈烈,大国对抗也对新国际格局的和平过渡产生冲击。很多问题并非初见,疫情前便已露端倪,国际社会要为实现此前所做共同承诺重塑一条道路,让所有国家携手共进。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 (H. E. Graham Fletcher)分享了一些澳大利亚抗击疫情的经验。他介绍说,新冠疫情暴发最初两年,澳方采取了严格的旅行限制,出入境都需要强制隔离。但随着澳大利亚本土疫苗接种率超过95%,这些限制措施逐步被取消。目前,根据澳方数据,16岁以上人口中累计感染人数约为800万人,感染率达30%,但死亡率较低,仅约九千人。如今在澳大利亚仍有20万病例,但只有三千人住院,只有少数人需要医院医治,情况可控。澳大利亚希望将本国高疫苗接种率的经验供他国参考。

巴西驻华大使保罗·瓦莱 (H. E. Paulo Estivallet de Mesquita)表示,疫情深刻影响了国际人员流动、商业互通及政府间高层对话。投资需要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情况,我们要切实打造贸易关系,通过对话讨论理解彼此诉求,如在企业间、政府高级人员间进行对话。更多国际行为体也应参与进来,为多元价值观和观点立场提供沟通渠道,更好了解彼此。他指出,巴西始终致力于国家间开放平等对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长期、稳定、繁荣的发展。现在人们面临的挑战与疫情前截然不通,为重新履行此前承诺,我们需要抓住时机、重塑力量。巴西承诺将会和联合国、WTO等国际组织合作来支持其运作,并将对全世界也会保持开放态度。

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利欧·米海林 (H. E. Dario Mihelin)就推动全球化发展提出三点意见。首先,我们需要联合国体系下的、有效的多边主义,要在现有多边主义框架下包容小国。俄乌冲突的警钟告诉我们要尊重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其次,全球化的影响如同钟摆一样轮转,因此不仅要着眼当下问题,也要对现有方式进行安全研判,从全局思考问题。现在是解决如环境污染等议题最佳的时间点。最后,人员流动十分重要。当今政治格局遭受严峻考验,虚拟共享和线下交流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促进国家间互动和政策协调。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流动都需要复苏,以期恢复到2019年及之前。全世界对中国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对中国未来将如何复苏拭目以待。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H. E. Nicolas Chapuis) 认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全球如何永久性退出当前新冠危机的状态。在他看来,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也许限制了连续的疫情暴发,但政策的可持续性越来越低。疫苗接种是退出新冠危机的政策工具,疫苗无法阻止疫情蔓延,但能够大幅降低感染率、节省相关医疗资源。他认为,目前新冠疫情已从全球大流行降为地方性流行,依然对非患者大规模进行核酸检测、将无症状感染者视为对社会的威胁可能并不适宜。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 (H. E. Laurent Bili)指出,新冠疫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我们必须调整适应、优化政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疫情持续使当前中欧领导人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都受到影响,中欧往来航班数量锐减、贸易极大受损、跨境家庭困难、在华法国公民人数下降了50%,下一步可能下降到23%,我们期待状况会有所好转。上海疫情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多数欧洲公司认为在华营商环境不复从前。现在中国愿意进行对话是一个好迹象,我们的关系仍然坚实,但我们需要采取经济和政治措施来加强人员交往,共同为全球复苏做出贡献。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H.E. Djauhari Oratmangun)认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双边关系总体上说已经非常稳定,也非常牢固。就应对新冠疫情,他指出全球应加强合作和团结来共渡时艰。印尼在做G20主席国时期主要关注以下三个发展支柱:全球卫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和可持续能源转型。通过关注这三个发展支柱,印尼将继续确保全球民众获得新冠疫苗,推动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同时继续改进自身的能力,来确保各国共同实现繁荣。同时,印尼还将改革全球税收、反腐,加强基础设施融资,推动更加民主和有代表性的国际合作。

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H.E. Luca Ferrari)表示,2020年全球发生二战之后最大的一次经济萧条后复苏得非常快。但两年之后,全球资金的流动性和投资增长速度又再次滑落低谷。各个行业所面临的局面是非常糟糕的,尤其是全球供应链,之前已经获得了比较好复苏态势的旅游业又进一步滑落,外商投资也退回到了很多年前的水平。逆全球化的方向越来越明确了,俄乌冲突导致经济复苏进一步恶化。意大利需要确保在各种灾难、风险和危机之后,经济能够复苏。上海封城放缓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在全世界,很多公司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困境。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H.E. Raja Dato Nushirwan Z. A.)主要分享了马来西亚的近况,他指出,马来西亚4月1号开始放开旅行限制,目前病毒致死率已经低于交通事故,公众不再感到恐惧了,所以在马来西亚大家都已经习惯与新冠病毒共存。他认为,在疫情中思考社会和全世界的流动性时讲的是人员流动性、数字流动性、心态和思想的流动性。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节奏,不可能直接告诉投资者这是一片沃土,来投资就好了,需要国家本身去佐证。需要了解清楚新发展常态,让大家有能力看到利弊。

新西兰驻华大使傅莱恩(H·E·Clare Fearnley)表示,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价格影响巨大,叠加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过去新西兰关注的是供应链的效应,现在更关注它的复原力。新西兰是个小的贸易国家,会进行供应链的合作,也会努力促进市场开放和贸易流动。同时,新西兰选择的措施加强了双边和区域合作以及经济一体化,也想加入CPTPP,和其他国家建立战略贸易关系以保持我们的经济来往和贸易流动。此外,新西兰特别关注WTO的多边贸易体系,希望农业方面的协议能够达成,以推动粮食安全,推动农业贸易的改革。WTO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争端解决机制,需要确保这个机制能够继续运转。WTO成员能够通过上诉来解决一些最艰难、最棘手的问题。

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H.E. Signe Brudeset)分析了三点疫情给国家带来的挑战,首先,需要修复互相割裂和互不沟通的世界,否则将影响此前业已建立的完整的国际格局,而且也会产生许多支离破碎的观点。疫情对商业界也有影响,很多挪威人在中国生活和居住,但现在这个数字增加的速度放缓了。需要让年轻的渴望知识的学生见面交流,促进相互理解。特别是在现在紧张的国际局势下,这种交流接触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削弱了人们深入分析和理解对方的能力,导致产生更多的误解和误读。媒体上充斥着很多信息,尤其是假信息,加剧了负面影响。第三,需要从疫情中学习经验教训,让国家能为下次危机做好准备。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乌尔哈克(Moin ul Haque)就全球疫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全球所有国家都需要对医疗紧急情况做出充足的、迅速的反应,需要预备长期和短期的应对方案。第二,这次危机也是一次健康危机或医疗危机,对所有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需要大量扩充和升级医疗资源。第三,在教育、旅行方面,需要使用跨境交易、跨境支付平台等新技术。第四,要消灭这次疫情,需要国家间通力合作,需要打造和形成更好的治理格局,让发展中国家能够互相帮扶和扶持。第五,需要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影响和打击最大的群体。

秘鲁驻华大使路易斯·克萨达(H.E. Luis Quesada)认为,继续推动全球化发展,各国需要去推动人员流动等之前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需要实施新的疫情防控措施,应用新的技术。中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也需要运用新的解决办法来加强它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希望所有的国家都能对疫情防控做出更加有效、更加稳定的控制。

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H.E. José Augusto Duarte)认为,当前的趋势、挑战和对策均可以从“共同利益”视角看待,只有保持发展共同利益,遵循共同规则,才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接下来,应该主要关注三个领域:首先,各方要进行开放、坦诚的对话,维护共同规则。这也是国际体系的基础,积极合作可以使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第二,捍卫多边主义,不仅要捍卫各国所倾向的规则,更要捍卫促进全球化的共同规则。第三,要反对破坏规则的情况持续发生,否则国际体系就会趋于崩溃。总之,各国需要展开多领域合作,倾听各方声音,捍卫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H.E. Alenka Suhadolnik)分享了她对疫情之下全球化转变的观察。她指出,第一,疫情对国家和国际合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性影响,同时疫情也促进了数字化的发展,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数字化看上去也可以缓解一些风险。第二,全球化有助于缓解当前风险,多边主义合作应该是长效机制。第三,各国需要像论坛这样开放的平台,使人员、思想,以及物品资本等可以流动起来。

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H.E. Siyabonga Cwele)认为,在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边境和国家保护主义无法遏制大流行病的传播,而是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新的全球对策需要有力的领导、协调的配合和各方的团结。南非期待更有效地落实多边主义和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保护最脆弱的人群,对此联合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南非对国际对策的期望是,促进多边主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缓解气候变化,共同促进一个开放、低碳和创新的世界经济。

瑞士驻华大使罗志谊(H.E. Bernardino Regazzoni)也强调全球流动性非常重要。他指出,现在全世界正在恢复流动,各国需要更好地去振兴市场。各国需要开放,不仅仅是要拓展双边贸易协定,还要建立更好的市场环境,让未来的经济和双边合作得到拓展。全球化需要双向努力,如果不能进行人和人之间的线下互动,就没有办法建立实实在在的信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不能一方面全球化,另一方面又试图百分之百掌控全球化带来的流动性。

泰国驻华大使习萨目(H.E. Arthayudh Srisamoot)分享了他对后疫情时代趋势的看法。第一,更多国际区域合作趋势。这种合作使各国在疫情之后更加强大。第二,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人们会远程工作、居家工作,更多地使用机器人和智能家居。第三,更多可持续性发展趋势。泰国今年是APEC的轮值主席国,泰国特别关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中国一直是绿色技术、绿色创新的引领者,在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具有高标准,可以推动可持续绿色清洁技术的使用。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H.E. Ali Obaid Al Dhaheri)指出,新冠疫情持续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压力,需要加强国家间合作,缩小各国疫苗接种上的明显差距。公平公正地分配疫苗既是一项战略投资,也是一项道德义务。国际冲突也在破坏全球社会的稳定,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加严峻的经济、粮食、能源等方面问题。他表示,阿联酋致力于促进地区稳定,愿意同中方及安理会各成员坚定合作,加强多边主义,为全球化重新注入新活力。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H.E. Siddharth Chatterjee)认为,新冠疫情进一步冲击了全球化,应对疫情冲击需要全球性的团结与合作,这是重塑国际关系、重构多边主义发展非常重要的契机。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相当数量的人口收入已低于疫情之前的水平,有大量人口重新返贫,这是前所未有的,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每一个成员国都应该向前看,发现可以达成合作的契机,各个团体和国际组织的成员都责无旁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