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理事专家会:企业精英与学界智囊共话全球经济议题

2022年6月21日

2022年6月19日至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其中2022年度理事专家会于6月21日顺利召开,会议以“地缘政治与疫情风险对中外企业和国际供应链的影响”为主题,十余位跨国企业精英代表与学界智囊共话全球经济议题,碰撞产学智慧火花。

出席本届理事专家会的嘉宾有:CCG常务理事,WeBranding品牌顾问集团创始人及CEO丁丰;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 ;CCG常务理事,康宝莱(中国)对外事务副总裁董瑞萍;CCG常务理事,铂而斐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元善;CCG常务理事,X美术馆创始人黄勖夫;CCG理事,中国 APEC 研究院研究员连耀山;CCG秘书长苗绿;CCG常务理事,丹纳赫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部副总裁韦春艳;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CCG副主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CCG常务理事,富爱达国际董事长唐浩轩;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欧莱雅中国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部高级经理万方;CCG常务理事,乾中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王东;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CCG常务理事,亨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邹亨瑞,会议由CCG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伟主持。

会上,CCG理事长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对2022年度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予以综合回顾并总结了本届论坛的精彩瞬间和重要收获。

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此次年度论坛中“地缘政治”“供应链”“疫情”“国际合作”等成为研讨中的高频关键词汇,本次理事专家会议是集中精力聆听企业界声音的专门会议,希望企业精英代表就北京市两区办建设研究课题和即将启程的CCG代表团美、欧、亚多国访问计划等提出宝贵意见。

CCG秘书长苗绿表示,CCG将继续营造良好的民间外交氛围,做好中国政策的对外解读工作,保持内外信息沟通渠道的有效畅通,并对智库未来工作规划予以展望。

CCG副秘书长张伟对会议议题予以解读,他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此次理事专家会议是CCG与理事专家密切沟通交流的首次重要尝试,愿在此基础上倡议建立理事专家会议定期常态化机制,真正让CCG成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企业发展赋能、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CCG副主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从企业优化的角度分享对全球化发展的见解。他表示,从几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等,因为企业从全球化中获利较多,所以企业家始终走在全球化历程的前列。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企业和市场都在不断转型、深刻变化,《全球化的悖论》一书中指出“全球化的核心矛盾是有国家边界的政府力量和无国家边界的市场力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或者博弈状态”,即政府因其存在的必须性从某种意义上是“反全球化”的,企业才是全球化的同盟者和主力军。在世界民族化的当下,全球化的推动依靠企业才最实际、最具可能性,对于中国企业意义更甚,中国企业需要升级换代,开拓新市场,本处于夕阳地位的传统服装品牌希音突破中美贸易困局、去全球化困局、全球疫情困局等,目前却位列同行业世界首位,该企业的破局之道或将为中国企业提供启示。未来社会正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中国企业应以弹性、柔性的生产方式,保持价格竞争力,同时进军个性化消费市场,以此实现更快更好的转型,才能在不论“逆全球化”“顺全球化”,抑或“新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CCG常务理事,WeBranding品牌顾问集团创始人及CEO丁丰分析了疫情为中国企业出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分享解决之道。WeBranding作为品牌顾问公司始终坚持用数字化助推中国企业出海,由于地缘政治博弈和经济下行形势等因素,企业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主要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合规问题,企业在出海前需充分调研海外营商环境,从而在不犯规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第二是产品升级问题,企业需密切关注行业未来走势,努力提升智能化程度;第三是营销升级问题,企业需重视人才和政策支持,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综合实力。疫情带来的并不只有挑战,方兴未艾的全球消费线上化更是中国企业在疫情中的重要机遇。中国企业若能充分发挥供应链和生产要素等优势,利用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和大量海归人才提高跨境电商数字化能力,进一步实现出海高增长或将成为可能。

CCG常务理事,康宝莱(中国)对外事务副总裁董瑞萍表示,康宝莱供应链近年来不断优化,当前具有三大优势:第一,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康宝莱提出“网络织网”模式,旨在汇集多项技术以确保产品端透明可控,实现了资源和进度的互联互通。第二,较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康宝莱通过在全球的经销网络向消费者直接输出产品,并依据实际情况及时反馈产品需求。第三,较可靠的供应环节。康宝莱密切关注供应链各个交易环节,确保原料充足、生产周转顺利以及产品质量过关。她表示,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为供应链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第一,原料因运输受阻而价格飞涨,导致产品交货期受到严重影响;第二,因政局形势的不稳定使康宝莱在俄乌两国业务量锐减;第三,汇率持续波动对企业供应链提出巨大挑战。对此,康宝莱短期而言将加大对核心原料的库存储备,并与供应商签订短期协议、按需交货,以避免成本和费用的浪费。长期来看,康宝莱将成立由生产计划、原料采购、研发技术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对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供应和顾客消费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寻找新的采购途径,同时公司也将在原料方面逐步实现本土化,以减轻突发事件对生产和交付周期的影响。

CCG常务理事,铂而斐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元善介绍生物细胞公司铂而斐当前有干细胞储存、干细胞药物研发以及健康管理三大业务板块,当前公司的技术力量主要来自山东大学生物系、齐鲁医院,另有诸多国际引进人才。近期公司发展受到以下挑战:第一,公司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术合作大幅减少,国际交流更加困难;第二,生育率下降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导致群众消费信心下降,公司商业拓展受到限制;第三,由于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和急剧变化的国际环境,试剂和设备的价格不断上涨,供货周期越发延长。当前,公司正在推动原材料国产化以应对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CCG常务理事,亨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邹亨瑞主张全球“新四化”,即教育全球化,身份全球化,资产全球化和企业全球化,通过学生交流和民间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全方位促进国际交流。留学教育近年受新冠疫情及中美关系恶化的冲击,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时签证办理愈加困难、“2+2”办学模式不再宽松,这使得国内学生的出国意愿降低。但随着疫情形势逐渐缓和,公司不仅要加强留学服务,更应重视对学生出国后的后续服务,在学生融入异国环境和增强自我保护等方面予以系统性帮助。

CCG常务理事,X美术馆创始人黄勖夫介绍了艺术行业的全球化现状,X美术馆的收藏和展览作品来自全球艺术家,尤其来自年轻艺术家,美术馆旨在提升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的接受度和价值,建立国际品牌和相应话语权。国际环境愈发复杂,美术行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第一,美术行业的供应链难以找到合适的替换源;第二,随着交通和运输成本的增长,美术机构难以将全球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实现互联互通;第三,国内美术行业人才流失严重,诸多年轻艺术家选择在国外发展;第四,美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相对困难,数字作品难以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但公司仍会积极寻求机遇、筹建数字平台,打造数字的“雕塑公园”,以推动美术行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艺术“走出去”贡献力量。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表示,当前不论是国际来华企业还是中国出海企业都面临着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望携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做好国内外沟通与调研工作,对于国际来华企业,他也愿做好桥梁工作,助力更多企业在华市场发展。另外他指出5G全媒体时代的监管能力远不及其发展速度,这导致局部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各企业更应与媒体保持良好沟通,以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

CCG常务理事,富爱达国际董事长唐浩轩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统一大市场依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国内层面建议地方政府梳理所在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形成清晰的发展主线、鲜明的产业定位。第二,充分发挥央企和国企的资金、资源优势,以实现其行业领域内的品类突破。国际层面要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日本众多企业具有全球运营网络,这成为其在美日贸易战中的重要优势。此外,海外园区建设将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基础,这将有利于企业把握发展主动权。最后,筹备完善的应急方案以应对外部压力,建立完善的统一大市场和经济预警应急中心势在必行。

CCG常务理事,乾中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王东表示,作为一名从事跨境业务的律师,他一方面帮助外国公司走进中国,另一方面帮助中国公司走向世界,但当前两方面均受到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首先,疫情使许多公司的上市进程停滞不前;其次,技术层面上中美双方审计底稿规则不同的问题有待解决,以保证中国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融资走向国际的路径通畅;再次,中美博弈不断加剧使得经济发展愈发受到政治因素干扰,不确定性增强。从全球化的角度,他认为中国已在产品的全球化领域达到较高水平,而规则制度层面的全球化程度依然较低,文明与价值观的全球化或将对全球化的未来影响深远,需要专家学者和跨国企业共同思考。

CCG常务理事,丹纳赫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部副总裁韦春艳表示,鉴于新冠疫情和国际局势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不确定性,加之丹纳赫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及深入参与“双循环”战略的决心,丹纳赫于2022年启动了“创升中国”4.0策略,加大对华投资布局。该战略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技术赋能、人才培养、 DBS创新、创新孵化等。同时,丹纳赫与国内生物制药产业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合,利用在上下游工艺和商业化过程中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上技术优势,通过对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以及端对端全流程的优化的投资,为中国市场和客户提供更可及、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成为国内生物制药产业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计划达成80/80的宏伟愿景,即中国市场80%的营收来自本地生产的产品,80%的本地生产采购本地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

CCG理事,中国APEC 研究院研究员连耀山表示,克服地缘政治危机与全球疫情影响需特别关注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转型。在国家层面,今年中国作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或将通过经济外交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企业层面,通过数字化转型,使数字技术为产业赋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联互动,有助于中小企业应对全球化中的供应链难题。此外,企业应重视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因素,期待智库可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凝聚多方力量,共同为企业全球化贡献力量。

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从外交战略、外交建设和企业发展角度做出对全球化的学术解读。首先,强势外交姿态并非中国外交主观意愿,这是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本着战略对等策略,而对西方国家敌视态度采取的理性回应。其次,中国外交建设亦需和企业发展相辅相成。推动企业“走出去”、维护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资源等已然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重要工作内容。外交部专门成立的海外利益保护中心便是中国外交服务企业的典型作为。最后,中国企业要落实“双循环”,即内循环重消费、外循环重区域的战略,在“内循环”层面,中国企业需统筹生产侧与消费侧做出调整,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外循环”层面,建议中国企业在亚洲首先进行产业布局,重构其与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相关企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亚洲产业板块集群、夯实产业结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