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实录】吴志成: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引导全球化发展导向,加强参与全球化的能力建设
2022年6月21日
2022年6月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在以“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30人圆桌论坛暨《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新书发布会上发表以下观点:
第一,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再加上俄乌冲突引发欧洲战火,使得全球体系进一步分化,全球危机进一步加深,全球化赤字进一步加大,全球化动力出现了大分化、大变动,全球化的进程遭遇逆流甚至发生危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成为新时期全球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特征,也可能是未来数十年,全球化演进的重要趋势。
第二,全球化不确定性凸显的重要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百年大变局与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阵痛;二是民粹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倾向的泛滥;三是地缘政治矛盾与大国博弈的加剧;四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失效与改革滞后;五是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不足;六是个别大国相应的国家主义和国际责任的缺失。
第三,站在全球化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坚持正义,不断地推动全球化砥砺前行。
1、保持清醒和战略定力,认识到全球化是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把握和利用战略性有力条件,同时要从战略的全局、历史的长局和世界的大局来认清全球化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强化战略思维、战略定力,统筹好两个大局。
2、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是全球化最重要、最有效的组织者和行为体,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提高国家治理的确定性、有效性,是应对全球化不确定性的重要法宝。这主要是通过对内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对外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性经济体制,持续地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来壮大促进全球化的积极力量。
3、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全球化的重要本质是全球性的开放交流合作,中国就此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特别提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为全球化的前行注入信心。尤其是中美这两个大国,更应担当大国责任,共同为全球化发展做出贡献。
4、积极引导全球化发展导向。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国家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交往合作仍然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要求。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消解它的负面影响,惠及更多人民。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新型全球化,意味着参与更加平等,进程更有活力,竞争更加包容,发展更加持续,结果更加共享,文明更加互鉴。中国要积极参与到全球规则的制定,特别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5、有效加强参与全球化的能力建设。从全球化战略优化、公共产品供给、合作理念的转变,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强能力建设。
6、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共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的世界。
(本文依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