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思路:多边化 | CCG研究

从全球化的视角观察,“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积极尝试,不论是倡议的设计还是理念都是多边的—不过,目前的做法主要还是双边的,“一带一路”主要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为基础,以签订谅解备忘录作为合作协议的主要形式,并发表双方政府的联合声明作为支撑。这在法律层面上对两国约束力较弱。并且,“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规定的有效期限较短,谅解备忘录签订方可随时退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潜在不稳定性因素。

2015年,全球化智库( CCG)成立了“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发布了国内首份“一带一路沿线列国路线图”。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应该算是国内首家针对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而成立的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我们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举办系列研讨会,比如,“一带一路”投资挑战与机遇系列研讨会之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区域篇,“一带一路”与 TPP,“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一带一路”海外园区建设,“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员工安全与海外安保风险等系列研讨会,等等。我们还发布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的中英文研究报告,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智库的观点与思考。

基于我们近几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等各大国际会议的参会感受,以及深度剖析外界尤其是西方主流舆论对“一带一路”的偏见和误解,我们认为,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一带一路”规则透明度,加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信任,并加强“一带一路”规则的约束力,是推动“一带一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多边化有助于“一带一路”实现机制化。“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新型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平台。因此,“一带一路”需要实现机制化,这种机制化至少包含两个维度,其一是倡议本身的机制化,其二则是倡议与各种现存机制的协调。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来看,我国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倡议建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财政部联合多边开发银行设立的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与 IMF建立的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 150多家中外民间组织共同成立的“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这些机制都是通过与多边机构合作共同创立的,说明“一带一路”的机制化已开始起步。不过,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机制化程度还较低,尚无类似秘书处的常设机构和稳定的机制安排,未来还需要继续推进,早日实现“一带一路”的多边机制化运作。

多边化有助于“一带一路”实现规则化。“一带一路”倡议如果可以升级为国际议程,就能够有效减少“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本及阻力,推动新的理念和规则的实现。国际机构是现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尽快熟悉和适用现有国际规则,并在共建过程中改革创新国际规则。自 2016年以来,“一带一路”多次被载入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决议文件,“一带一路”精神被写入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等重要多边机制的成果文件。此外,截至 2020年 1月底,中国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已与30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见,“一带一路”已被纳入许多国际组织的战略规划与工作日程。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和 IMF等为代表的多边机构,正在“一带一路”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边化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专业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涉及科学、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等多领域,在专门领域的推进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人才和标准,多边推进有利于整合领域资源,推动多方互补,实现专业化发展。例如,中国科技部与泰国、俄罗斯、南非、斯里兰卡科技创新部门共同签署《“创新之路”合作倡议》,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务实合作,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创新之路”。又如,卫生领域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2017年 1月,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共同落实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重威胁,多国治理能力遭遇危机,以“健康丝绸之路”为主线,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对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多边化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乏力,主要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足,一度跌入历史低谷。“一带一路”跨越了诸多人烟稀少、基础建设极不完善的地区,建设前期需要对铁路、桥梁等基础建设进行大量投资,这种大型工程投资时间长,资金缺口大,据测算,2015—2030年,亚洲新的基础设施需求将达 38万亿美元,平均每年资金缺口高达 1.4万亿美元。坚持多边主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融通格局,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多边合作,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等多边机制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不仅有利于建立多元融资模式,实现各方优势互补,提升“一带一路”项目活力及可持续性,而且有助于正确评估项目、投资、融资的风险性,促进有针对性的融资与投资,避免单一国家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

多边化有助于“一带一路”实现安全化发展。“一带一路”横跨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沿线60多个国家风土人情迥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国家战略各异。政治、经济、民族、文化、领土、产业等各种问题汇集在一起,存在大量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带一路”的多边化将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多边框架具有透明性和公平性,给予各国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的权利,各方在协商和妥协中寻找利益平衡点,避免双边关系中大国对小国的支配,营造相对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可以有效减少中小国家的芥蒂,避免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双边关系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选自《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王辉耀、苗绿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