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中国有望成为2023年唯一完成经济复苏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2023年1月18日

2023年1月1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了报告发布会,解读世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对新一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分析和预测。发布会上,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局副局长艾卡思(Sebastian Eckardt)发表以下观点:

我很感激有这个机会来让发表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在一个极具挑战性全球经济背景下,中国将成为唯一一个有望完成经济复苏并加速发展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我简短的发言中将涉及三个内涵宽广的信息。第一个信息是:去回看一下过去的一年,因为这决定了我们的出发点。当然,当我们回看过去的一年时,会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急剧放缓,这主要是源于一些国内的不利因素,稍后我会进行解释;第二,我想要谈论一下2023年中国的经济展望。我预期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复苏,这是由股市政策转向所制成的,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和监管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会加速中国的经济复苏。最后,我会总结这些政策影响。这里主要关注近期政策对于稳固经济复苏的作用,同时谈论一些中期政策对于帮助中国经济再平衡并让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作用。

让我们从2022年说起。如果我们观察去年的增长态势,我们会发现去年的经济有一点刹车和重启的味道。这很大程度上受疫情发展的影响。疫情的反复导致了出台限制措施和对于地方上限制流动性,这最终致使经济活动受挫。在这些放缓之后就是全年不均衡的经济复苏。我们预计去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2.7%。我们普遍认为去年经济会放缓到3%以下。现在,如果我们去找它的驱动因素,我们会发现内需中的投资和消费增长都明显放缓了,而且只被相对具有韧性的出口增长部分的抵消了,至少在去年大部分时间内。所以,我们会发现第四季度的出口大幅减少,这预示着全球经济的放缓和外部需求的减弱。

在去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新冠疫情及防控措施的影响,中国另一个大事就是房地产行业的放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了流动性紧缩,导致了开发商的财务紧张,进而削弱了购房者的信心,最终拖累了房地产活动。这个很重要的产业直接和间接地贡献了中国1/4的GDP。我正在展示的是一些去年的一些核心指标,投资在下降,该行业也在急剧收缩,并拖累了总体的经济投资,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点。我们同时还看到了销售额和收入都在下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房地产行业在去年就像处在贫民窟里一般。现在我来谈谈前景,当然,经济放缓有望已经触底,明年会迎来某种复苏。

去年国内方面的有利的对冲因素,包括出口顺差和非常具有韧性的出口增长。但我们会发现自去年11月起,出口已经严重放缓。这与全球范围的贸易活动和软性需求的大衰退是一致的。举个例子,出口订单显著地减少。这不仅发生在中国,还发生在世界各地。由新冠疫情带来的供应困难和一些供应链中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个问题。现在,如果我们回看去年一整年,我们的确看到了出口顺差对增长的积极贡献,当然我们也看到经常账户顺差上对于去年正增长的贡献。

现在,除了实体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案例的有趣之处是,中国还是东亚和太平洋更广区域的一个案例。中国没有出现其他主要经济体经受的那种通胀压力,尤其是它的货币通胀一直保持在1%以下。总体通货膨胀因食品价格上涨在最后一个季度达到顶峰,但总体来说通胀压力相对可控,通胀预期也似乎是稳定的。当然,虽然有一些因素需要关注,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全球通货膨胀的趋势。

伴随着经济放缓和经济活动的相对疲弱,我们也看到全年的劳动市场压力,特别是青年失业问题。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如右边图表所示,创造就业在过去三年里明显放缓了。实际上,创造新岗位的数字低于政府的目标。净增的新岗位数大幅下降,这就导致了对于新毕业生来说极具挑战的就业市场形势。因此,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该情况,并去努力降低风险并重启增长,或许支持创造就业也是实现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一种手段。

观察去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会发现财政政策和自主政策都有助于经济增长、摆脱经济疲弱状态。此处展示的扩大的财政赤字包括总体预算赤字和若干预算外账户。直到11月,财政活动或者是财政的规模和2020年相似。我们预测全年新增赤字约占GDP的7.4%。在财政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主要是以税收、不同的税收政策、减税和退税形势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尽管财政支持力度非常大,但对于经济的影响却相对微弱。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右图中展示那些东西,也就是财政乘数(Fiscal Multiplier)。在疫情前财政乘数可以达到接近90,但是在疫情期间极大放缓了。这个关键的节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动性,影响了广泛的经济活动和信心,并导致财政支出对广泛的投资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受挫,未能充分的抵消内需萎缩的冲击。

同样的,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看到全年实施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些关键的政策领域还适当地降低了利率。然而如右图所示,家庭需求和信贷需求都减弱了,特别是房贷需求,这同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产业消费者信心和销售双双下降导致的信贷需求的疲弱直接相关,并没有因为采取一些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得到改善。

2023年的政策正在向更加支持增长的方向转向。这体现在一些政策领域,包括疫情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中国通过相对短的时间内有效地退出了动态清零政策。这还体现在房地产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上:此前的政策、规定以及控制行业杠杆率的三条红线都已经被取消,并被政策支持措施所取代。特别是监管改革,对于平台企业的监管,经过了两年的监管审查我们看到一些迹象显示现在的监管环境已较为宽松了。那么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至少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释放的信号显示,这些支持政策将持续到2023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过去4年间上述政策的演变,你会发现至少在过去三年内这些政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矛盾的,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会一起挫伤经济活动。或许2023年会成为这些政策共同发力支持复苏的第一年。

我们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约为4.3%,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经济有望比去年为全球增长和经济活动做出更大更重要的贡献。这很大程度上要由内需复苏所驱动,消费有望复苏,特别是需求将被释放。防控的限制措施已被取消,特别是经过第一季度和第一波的疫情,消费者真的重获信心。投资也有望复苏,部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投资将触底反弹,至少在今年实现温和复苏,不再是整体投资活动的拖累因素。除此以外,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持续。制造业投资希望能保持相对的韧性,并在几年地疲软之后实现温和复苏。抵消国内有利势头的可能是外部市场需求的萎缩。除了中国,所有的主要经济体,发展中和发达经济体将在今年严重放缓。这必将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行业造成压力。中国的经济前景要受一些风险的影响,主要是内部和外部风险。在国内方面,关键的不确定性是疫情的演变。疫情防控措施的迅速取消带来的是感染的迅速升级,当然,问题是在第一波疫情后,在今年剩下的时间会发生什么,在何种程度上疫情相关的举措会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政策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监管政策转向支持增长和亲商业的方向的过程中,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支持的规模,而非其方向。预算数据只能等到三月份才会发布,届时我们才能知道财政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会支持增长和规模。从外部看,我不想多说,因为我已经分析了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多个相互作用的风险。当然,第一就是近期的全球衰退的风险,然年可能是中期的地缘经济碎片化的风险,还有在短期内可能影响投资者情绪和投资活动的紧张局势,还有长期导致潜在增张放缓的生产率增长的问题。中国处在风险的中心,因为其在核心全球价值链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这是全球经济的一个核心风险。这不仅影响中国的短期前景,而影响着中期的增长前景。

最后谈一谈有关中国政策的一些优先问题。对中国来说,公共卫生相关的政策依然重要,为了确保更安全的重新开放并对经济活动造成更小的影响,需要给脆弱人群接种疫苗并进行有效的个案管理和处置。尽管今年将复苏,但仍会低于潜在增长率。这需要持续的财政支持,中国肯定有提供这种支持的政策空间。但是,这种政策支持从投资转向了企业,这意味着支持消费和家庭的减税和税收政策不仅支持短期的内需的恢复,而且还要为中期的经济再平衡做贡献,朝着更加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通货膨胀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还是有货币政策空间。当然,政策的制定者必须要保持警惕,在支持经济复苏的政策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要保持平衡,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在所有领域的非常高的杆杆率。在房地产行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升流动性,降低还款的要求和房贷的利率来刺激需求。或许需要采取更具决定性的措施,如通过增加资金,确保问题项目的竣工来保护买房者,以及实现关键公司基于市规则的破产。这对于重建买房者信心是十分关键的。最后一组的政策是指在中期的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这包括众所周知的一些政策优先,如可预测的监管环境、进一步的高质量开放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承诺,在民企、外企和国企之前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还有就是强化社会保障网络。不仅作为一项降低风险和冲击的社会政策,降低对弱势群体冲击,而且还要作为刺激和支持经济再平衡,朝着更加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发展。最后就是向加速向绿色增长模式转型,通过基于市场的工具和定价、应用去年启动的中国现有的排放交易机制还有通过气候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共投资。这不止支持短期的经济复苏,而且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

谢谢大家。我非常建议大家去看看我们在12月发表的这一期《中国经济近况》,叫《在不确定性中穿行》。你可以在我们网站上找到它。

本文依据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局副局长艾卡思(Sebastian Eckardt)在全球化智库(CCG)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上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艾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