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海归”创业服务体系 | CCG研究

 

留学回国人员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为了更好地凝聚海内外留学人员,为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崛起贡献力量,还需要从优化“海归”人才就业环境、完善“海归”人才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作用等方面入手,为“海归”人才打造“中国梦工厂”。

一 优化“海归”就业环境

随着自费留学人数急速攀升,留学大众化已成事实。“大进大出”的人才流动带回大量留学人员,年轻的“海归”们充实了国内的就业大军。从2000年仅9100名归国留学生,到2019年58万人的“海归”大军,“海归”人才的就业竞争已渐入白热化。头顶“海归”光环,仅凭一张海外镀金证书就能得到企业青睐的时代已渐行渐远,新时代留学回国人员的求职路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顺畅。求职时间错过“校招”季、不熟悉国内就业市场需求、国内人脉关系较弱、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等问题都成为“海归”人才求职受阻的原因。基于出国留学的高昂费用,“海归”们往往对薪酬的期望值较高,导致期望薪酬和实际薪酬存在较大的落差。根据CCG调查发现,约 63% 的“海归”人才认为薪资水平“低于预期”(44%)以及“远低于预期”(19%)。不过,这个比率较 2018 年已有所下降。这一方面说明,“海归”人才在对国内就业市场的认识增加后,对薪资期待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企业适当提升了“海归”人才待遇,如图8—1 所示。

图 8—1 “海归”群体实际收入与预期的对比

从就业单位类型来看,“海归”人才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2018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私营 / 民营企业“海归”人才占比为 53%;外商 / 港澳台资企业“海归”人才占比 17%;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海归”人才占比分别为 15% 和 8%。“海归”人才就职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 团体和国际组织的比例相对较小,如图 8—2 所示。

图 8—2 .“海归”群体就业企业属性

在民营企业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就业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少有“海归”人才前往机关事业单位等涉及政策制定的机构工作。我们认为,在专业性较强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等领域,应建立起科学的人才选拔、使用和评估机制,打破留学回国人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工作的限制,吸引留学人员进入,提升其国际化水平。

新时代海归群体在人数上已经达到新的数量级,建议建立专门针对海归的求职就业平台,更好畅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渠道。近几年,上海、深圳、厦门、西安等都举办过活动促进留学人员与企业的交流,建议将各地的活动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考虑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海归”平台和企业平台对接,定期举办多种类型的活动,在帮助海外留学生了解国内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解决其与国内就业市场脱节等问题的同时,提升“海归”人才的归属感。

二 完善“海归”创业服务体系

在我国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下,越来越多的“海归”创业者加入创业大军。“海归”创业者不仅来自美国“硅谷”,也有来自北欧、德国、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带来环保、医疗器械、生命科学、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工业 4. 0”等不同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为我国新兴产业创新带来了新一轮“春风”。调研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行业成为“海归”创业行业的优先选项,如图 8—3 所示。

与就业型“海归”人才不同,创业型“海归”人才回国发展,更看重的是国内的市场机遇。他们大多数在国外已经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创业经验。他们回国发展往往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主要根据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决定是否回国。可以说,对创业型“海归”人才的争夺,可以真正体现出一国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能否留住创业型“海归”人才,则主要取决于国内的创业环境。我国已经迎来“海归”人才大批回国创业的时代,这种创业浪潮的持续,将更多依赖于创业环境的改善。

图 8—3 “海归”群体创业行业分布

调查显示,由于多年不在国内生活,“海归”人才创业仍面临着如何将创业项目与中国的文化和人才环境相融合、如何将国外的商业模式移植到中国土壤上等难题。有研究曾指出,“海归”企业存在明显的“三三现象”,即1/3有发展,1/3 勉强维持生存,1/3 破产或半破产。

在对大量“海归”创业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融资困难,创业服务不到位、人力成本高、行业竞争激烈和市场拓展困难等问题都是“海归”创业者在创业中遇到的“拦路虎”,如图 8—4 所示。

图 8—4. “海归”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在创业阶段,“海归”创业者们最需要的服务是“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这两项占比均达到 33%;“海归”创业群体对于“融资服务”的需求相对较高,占比达 29%;对于“办公场地”“专利保护”及“对接行业上下游资源”的需求占比也都在 20% 以上,如图 8—5 所示。

图 8—5 “海归”创业过程中所需支持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对于园区、孵化器等平台提供的创业服务,2019 年,“海归”创业者满意度普遍下降。其中,选择帮助“非常大”和“较大”的受访“海归”创业者占比分别由 2018 年的 15% 和 23% 下降至 2019 年的 4% 和13%,而选择“一般”“较小”和“没帮助”的受访“海归”创业者占比则分别由 2018 年的 30%、7% 和 11% 上升至 2019 年的 38%、17% 和 17%。随着创业活动的日益成熟,创业者对于园区、孵化器等平台提供帮助的预期不断提升。除了硬件配套,专业的软件服务将是园区、孵化器等平台发展的方向,同时,平台服务的提升也有利于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选自《海归中国》,王辉耀、苗绿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