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 CCG研究

科教文卫领域是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传统空间。其中,科技是最能体现“海归”人才价值的领域,特别是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教育则是吸纳“海归”人才最多的领域之一。与此同时,在新闻、文化、体育等诸多方面,“海归”人才也影响和改变着传统观念,无形推动着社会进步。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海归”人才目前已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国家的关键力量,未来还应继续发挥这一作用,努力创造新的成果,提升中国在科技界、学术界的国际地位。

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从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20年的2738所,本科、专科招生从40万人增长到超过967万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高等教育仍无法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研究显示,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 69 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转为公立学校,此后30年间,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才逐渐恢复,但一直处境尴尬。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的地位远不如公立大学,公立大学在“一本”院校中一直是“一家独大”的存在,而民办高校只有民办“二本”和“三本”院校两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私立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的半壁江山;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私立大学约占全国大学总数的80%。

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一直是施一公的抱负所在。他曾表示,自己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归国,理想就包括可以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中国科教体制的改善。

2015年3月,施一公联同陈十一、饶毅、钱颖一、潘建伟、张辉和王坚等七位“海归”人士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该发起人的阵容堪称豪华,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前副校长、九三学社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坚力量以及阿里巴巴技术高管……消息一出,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建议也在不久之后获得国家支持,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于 2015年12月1日正式注册成立。2018年,西湖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正式成立,中国民办研究型大学迎来了新曙光。

西湖大学被认为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的一次尝试。从提出建议到正式成立,它注定将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留下重要印记。西湖大学肩负着社会各方的期待,为此,施一公主动辞去了清华大学的一切职务,全心投入到西湖大学的管理中来,并称“办好西湖大学是我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西湖大学就是我生命中的这件大事,我已经做好准备,毫无保留地付出我的全部心力,以不忘初心、无问西东的务实态度,带着全社会、国家、政府和全体师生员工的重托,使西湖大学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与施一公共同递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的七位“海归”人士中,陈十一是南方科技大学的第二任校长,他带领着南科大努力打破传统公办高校管理的传统,坚持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和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高精深研究,做源头创新的同时,可以把人才引进与培养和国家以及深圳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将技术应用于市场,把学生培养成促进国家发展的创新者与驱动者,在发展中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2020 年,南科大迎来的第三任校长薛其坤同样是一位“海归”人士。至此,从首任校长朱清时开始,南科大这一“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田”始终在“海归”校长的带领下探索着“南科大之路”。

与施一公共同递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的七位“海归”人士中,钱颖一曾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十二年。成立于1984年的清华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是朱镕基,学院以“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为使命。国内外知名大学丰富的求学经历与执教经验,让钱颖一十分熟悉国内外教育的实际情况及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在担任院长的十余年间,他积极探索、深度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坚持推动学院的国际化,引进了约百名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实现英文授课,率先获得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和 EQUIS 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两大国际顶尖商学院的认证。2016 年底,在中国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上,吴敬琏曾感慨道,“这些年来,钱颖一忙于清华经管学院的院务管理,这无疑减少了他用在经济学上的精力,但我们收获了一位教育学家。”

“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简称“姚班”)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于2005年创办,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为了培养真正有创造力的一流科学家,姚期智付出了很多心血:为“姚班”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融合世界重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先进方法,为学生精心准备专业课程,亲自担任多门课程的主讲……十多年下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他们现在有的执教国内外一流高校,成为科研带头人,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有的则成为行业佼佼者,在业界引领全球信息革命创新浪潮,比如旷视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还有小马智行的创始人楼天城均出自“姚班”。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教育体制和科研模式,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制度,助力中国高等教育更好地承担全球使命,这是施一公、薛其坤、陈十一、钱颖一等“海归”们的抱负,也是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承担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的历史重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CCG 根据教育部直属 76 所高校数据统计结果,海归在高校校长中占比约 54%,如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等。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留学回国人员进入高校,产生了一批中国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量。海归们建设新的学科,建立新的学院,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为中国高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世界前沿的学科与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很好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选自《海归中国》,王辉耀、苗绿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