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协办“人工智能规则全球对话与协同发展”论坛
2025年7月27日7月27日,由司法部指导,中国政法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全球化智库(CCG)、蚂蚁集团协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规则全球对话与协同发展”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办。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2025)的重要主题论坛之一,本次论坛聚焦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前沿问题,围绕更常态化的国际对话、更广泛的人工智能应用、更明确的人工智能治理规则、更高程度的互利共赢深入交流分享,凝聚发展共识,推进规则互鉴,深化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伟作为协办单位代表出席,并主持了圆桌对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武增,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亚宏,阿尔及利亚知识经济、初创和微型企业部长努尔丁·瓦多赫,联合国秘书长数字与新兴技术特使办公室成员、数字与新兴技术特使高级顾问梅赫迪·斯内内,柬埔寨邮政电信部信息通信技术总局局长萨姆·塞瑟雷,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全球化智库(CCG)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国际组织负责人、业界领袖、政府部门代表、学术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共襄盛举。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卢春龙主持论坛开幕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Prof. Shahbaz Khan)出席论坛并致辞
武增在致辞中指出,法治是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坚持平等互利、开放包容,坚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推动人工智能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规则完善,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技术创新造福全人类。
张亚宏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上海正在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将深化规则对话与协同、强化制度创新与引领、拓展治理协同与合作,着力打造“智能向善的治理合作先行地”,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贡献“上海方案”、“中国智慧”。
姜泽廷和夏泽翰代表主办方致辞。姜泽廷表示,中国政法大学将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设,作为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支点,加强人工智能立法研究,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对话机制和平台,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法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在监管经验共享、技术标准互认、风险评估协同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夏泽翰表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重塑经济社会的同时也带来治理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以国际共识框架为治理基准、聚焦南方国家建设弥合数字鸿沟、依托WAIC等平台强化包容性治理,让人工智能成为“向善”力量。
中央网信办网络法治局副局长唐磊,欧盟AI法主要起草者、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加布里埃尔·马志尼,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艳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曾毅,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周志峰等实践与理论界专家学者分别做主旨发言。
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伟主持了圆桌对话。日本上智大学副校长森下哲朗,韩国个人信息保护部公私联合委员会数据处理标准小组主席金炳弼,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讲师、研究学者魏光明(Graham Webster),欧亚集团地缘科技总监鲁晓萌等专家学者围绕各国人工智能立法的核心关切、创新与社会利益、监管工具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对话交流。
张伟在总结发言时指出,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业与社会,需要聚焦与交流各国如何通过立法框架在创新、责任与跨境合作之间实现平衡。从日本的《人工智能研究开发推进法》,到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再到韩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评估,不同司法管辖区正走着不同的道路。各国的立法重点差异显著,这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现实。创新与保障并非相互排斥,而是需要适应性框架。应对深度伪造、供应链脆弱性等跨国挑战,全球团结至关重要。联合国全球基金、经合组织报告框架等举措为合作提供了路径。
张伟表示,人工智能目前像小老虎,可爱却难料后果,学界、政界、产业必须携手,以联合国、OECD原则作为指南,建立透明、跨境、可持续的全球AI生态。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强调“全球团结”,需要世界各国通过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够共同打造一个造福全人类的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这场论坛重磅推出了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张凌寒教授领衔的两项科研成果——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2025”并启动“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合作研究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协同治理迈上新台阶。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办。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WAIC2025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关键命题,系统刻画智能时代知识版图与时代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