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黄日涵:美越为何越走越近
5月23日,在越南首都河内,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前左一)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前左二)共同检阅三军仪仗队。亚太日报记者闫建华摄 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黄日涵 本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了对越南的访问。其间,他宣布美国将全面解除对越的武器禁售令。 在越南胡志明市的统一宫,每一位讲解员都会将美国总统曾经到访的景点作浓墨重彩的讲述,对美国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1995年美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克林顿、小布什都曾到访越南。2015年是美越两国建交20周年,也是越战结束40周年,同年7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对美国进行了5天的访问,美越关系可谓热络。 如果从时间选择来说,去年是奥巴马访问越南的绝佳时机,为何一直拖到了现在?一方面,说明越南在美国的战略排位中是可以往后“放一放”的;另一方面又说明越南是“不可或缺”必须在卸任前来一趟的。 2000年11月,克林顿成为越战后首位访越的美国总统。资料图 毋庸讳言,进入21世纪以来,美越双方的高层互动非常频繁,对于两个曾经刀兵相见20年的对手来说,能够坐在一起谈笑风生,除了国家利益,没有更好的解释。越南选择美国作为合作伙伴,接受这个来自昔日敌人抛来的橄榄枝,无外乎基于两个层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1991年越南实行革新开放,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越南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俄罗斯由于国内的经济困局,缺席了越南的发展机遇。为了获得更多的增长机遇,越南选择与美国走近。1995年克林顿宣布美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2000年美越双方签订了双边自贸协定。近几年来,美越两国贸易连续以20%的速度增长。 其次是为制衡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对于美越两国而言,选择在军事上加强合作,可以说“一拍即合”。在南海岛礁问题上,越南的诉求让美国寻找到合作的“契机”。于是,美国从2010年开始就邀请越南参加非战斗性军演,同年美越两军举行首次年度高层防务政策对话。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对越南的军援也超过泰国,越南一跃成为美国在东南亚重要的军事安全战略合作伙伴。奥巴马政府更是从2014年开始就部分解禁对越南的致命性武器出口,这次奥巴马刚到访越南,就顶住压力出了大招,宣布全面解除对越南的武器禁运。 2012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越南金兰湾。资料图 对于国际关系而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越南作为南海区域重要的声索国,非法占据了中国29个岛礁,面对来自中方的压力,越南迫切需要引入美国的力量来制衡。对于奥巴马而言,他自然也想从越南多拿到一些甜头,除了越南航空公司宣布购买美国波音公司100架飞机之外,奥巴马更在意是否能够重返金兰湾。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力增强和俄美对抗加剧,俄美都试图重返金兰湾军事基地。本次,奥巴马的访问更是将重返金兰湾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其实早在2012年,美国防长帕内塔访问金兰湾时,就表达了重返金兰湾的强烈愿望。随后,在2013年3月,俄罗斯防长绍伊古也访问金兰湾,并宣布俄罗斯将帮助越南建立一支新潜艇部队。 由此可见,美俄之间都希望争夺金兰湾这一重要基地,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美俄重返金兰湾都存在一定障碍,对于俄罗斯而言,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如预期般理想,重返金兰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目前俄罗斯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美国而言,虽然具备实力,但美越双方都需要考虑到俄罗斯和中国的反应,美国重返金兰湾这一举动可能会触到俄罗斯和中国的红线,因此美国要全面进驻金兰湾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不排除越南采用折中方式处理这一问题的可能性。 越南河内街头欢迎奥巴马到访的标语。图/路透社 除了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阻力,越南国内的压力也是美国进驻金兰湾的重要障碍。一方面,越共十二大后,阮富仲连任总书记。阮富仲长期在越共意识形态部门工作,对越美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激烈斗争有清醒认识,曾多次在党刊、党报上力主在加强越美合作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两国在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斗争,积极防范“自我演变”和“颜色革命”,对美国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因此,越南在对美关系的发展程度、节奏和内容等方面都将更加稳妥也更加均衡,实现在中美之间的“有效平衡”。 另一方面,越南军方对于与美国深度合作,也抱有疑虑。越南军方更加注重共同培养与美国在军事上的互信,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尤其是在金兰湾的合作上大踏步前行,更不愿意唯美国“马首是瞻”,成为美国在亚太的马前卒。因此,越南在与美国合作的同时,防范也将进一步加强。由于意识形态的差距,美越两国出于现实利益考量而迅速走近并不能根除双方政治理念和外交目标的深度对立性。短期来看,美越之间相互利用仍将是双方未来关系发展的长期特点。美越之间虽然“旧敌”变“新友”,但是否是真朋友,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文章选自亚太日报,2016年5月25日
2016年5月30日 -
吴非:应对恐袭 北约欧洲反恐常态化?
文章选自超讯,2016年5月16日
2016年5月23日 -
李稻葵:中美真正的竞争不在南海
【摘要】中美真正的竞争不在南海、不在人民币国际化、不在TPP,而在于谁能通过制度变革、根本解决国内问题。 作者丨李稻葵 当今世界,各主要文明体都面临着乱象与危机。 本质上讲,世界上各主要文明体在进行一场竞赛,看谁能首先通过变革走出当前的困境。这一场竞赛的胜者将会是未来几十年乃至本世纪世界文明的领导者。 中美尤其如此。中美真正的竞争不在南海、不在人民币国际化、不在TPP,而在于谁能通过制度变革,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问题。 美国当前乱象纷繁:总统大选异常噪杂,街头和校园的群体性抗争不断发生。其基本原因是过去三十多年来全球化发展对美国社会的冲击。美国必须建立一系列基本的、高效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来稳定在全球化进程中失意的社会群体。这就必然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中受益的一群人,尤其是华尔街,贡献更多的税收。 美国联邦政府75%的税源来自个人所得税,但是个人所得税恰恰是美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不是缓解社会收入差距的稳定器。华尔街大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资本增值,其税率仅为15%。与之相对,劳动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动辄25%~30%,甚至更高,这显然是引发社会民众广泛不满的直接原因。 在崇尚高度自由和独立精神的美国社会,一方面有天才型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等;另一方面,却是流落街头、失去亲情呵护和社会安抚的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低收入人群往往得不到正式的工作,因为他们长期酗酒、吸毒,难以逾越大部分用工企业所设置的验血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安抚医治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美国的根本优势在于,法治深入人心。竞选的选情再闹、民众的抗议再广,一旦司法机构介入,社会各界基本是认同法院的判断的,这是美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基石。 欧洲的情况与美国几乎相反,那就是超额福利,政府财政支出一般占到GDP的40%左右,而政府开支的一半是用于社会福利。欧洲的主体,除德国之外,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德国之所以今日经济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中仍然坚如磐石,根本原因是上个世纪90年总理施罗德所推行的一揽子式的社会福利改革。 美国今天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式,扶持弱势群体,完善基本社会保障,缓解社会矛盾。反观中国自己,也有矛盾,必须直面问题、创新思路,必须提出新思路。这套新思路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精准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这一点德国是老师。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广为接受,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思维的主流思想,但是必须要建立一套体制来精准调控。在这方面,德国、新加坡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举例说来,在医疗制度方面,既要让药厂、医生、医院等主体的积极性被市场机制所调动,又不能完全让市场信马由缰,必须由政府精准地提出一套政策提供普惠性的基本医疗。 再比如说房地产市场,其行为基础应该是市场经济,从开发商到物业管理、住户、二手房交易等等,但政府的调控必须到位——既要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又要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 第二,法制理念和体制必须生根发芽。这一点美国是老师。在美国任何重大的社会抗争,从白人阻止黑人上学,到黑人在地方法院遭遇不合理判决后的骚乱;从占领华尔街运动到戈尔与小布什的总统竞选之争,只要上升到法律层面并有司法系统介入,绝大多数民众都能接受。当今中国社会的法律基础还比较薄弱,舆论、道德、政治、人情都在阻碍着法律制度的运行。这就使得社会丧失了一个基本的“锚”。 第三,必须建立一群有理想的、受约束、被激励的执政精英。在此,新加坡是老师。执政精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这才能在社会上建立起公信,也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其不腐败。同时有理想的执政精英必须受到约束和激励,必须让其业绩与其得到个人利益相匹配。光靠“讲理想”不可能长期可持续地集聚起一群执政精英;反过来,光靠制度约束和激励也不可能维持一群有理想执政群体。有理想、受约束、被激励并不矛盾。 如果中国的改革能在以上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将没有任何悬念地实现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中国综合国力也将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中华文明的号召力也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再上台阶,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随之上升,中美当今竞争的格局将会彻底地改变。(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选自新华网思客,2016年5月19日
2016年5月23日 -
黄日涵:理性看待中欧市场经济地位博弈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黄日涵
2016年5月23日 -
王缉思:大国战略探究与思考
王缉思,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2016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