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Laurence Brahm: We have a smaller planet
By Laurence Brahm,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CCG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terms of their life attitude? I think those difference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a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imilarities. Those similarities are a factor of communication, trade, globalizing ideas, and the fact that we are having more global integration among more countries and cultures. You find Chinese people here drinking red wine and eating Western food. You go to America, and you find people eating Chinese food, Japanese food, Thai food and so on. You see Westerners learning traditional Asian martial arts. Now in the gyms trending across China, you see Chinese learning mixed martial arts fighting and Western boxing. The truth is that we have a smaller planet. This is a whole different era today. Chinese are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are buying the international brands and, in many ways, driving the consumption of those brands. They have no barriers and no surprises. It’s not about seeing the foreigners, as they’ve seen the world. And they are bringing a lot of those ideas back, just lik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when Chang’an was the melting pot and everything was coming in. In many ways, China’s major cities today, and now the second-tier cities, are melting pots. All kinds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are coming in and mixing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kind of fusion complex, which has always really been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own unique culture. It takes, it absorbs, it brings things together and it makes them uniquely Chinese. What’s happening is that we see more communication. With that, we will have more understanding, and a breakdown of barriers and stereotypes. You can enjoy my world, yes, and I can enjoy your world. In that sense, our world is smaller. What’s very important is if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save that world against the costs and threats of climate change, of human-induced pollution. Remember, this planet is just a little spaceship orbiting in a huge universe. We all have to work together to steer it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hile China was struggling with complete scarcity in the past, it is now one of the biggest buyers of luxury goods. Has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brought changes to the Chinese people’s value system? There’s a concept in economics calle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When people suddenly have money, they want to show it. I remember when I just came to China in 1981, this was an economy of scarcity. There was nothing. You had money, but there was nothing to buy. Slowly with investment, with trade, with integra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y began to have things. In the 80s, they began to have electronics, and they filled their homes with refrigerators, washing machines and things that they never had before. Previously, people had to buy their food that day to cook for that day, because there were no refrigerators. At the end of the 80s, people’s homes were filled with electronics. It was not about being able to meet their needs; it was about wanting to show others that they had accumulated their wealth. Then they began the cycle of brand buying and showing off wealth -- who has the bigger house, or who has the bigger car. But that’s not the narrative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China today. I’ve seen more young Chinese as hippies in Nepal and India. They see the world differently from their parents. Today’s youth in China are coming up with really creative ideas and having a whole different vision of values, and of presenting those values not through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but alternative styles. The whole vision of the Chinese future is changing very rapidly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You can’t lock onto the ol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say that is China. That was China. But now with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and younger, it’s changing really fast. One of the things that’s happening now is that, with more and more foreign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and more Chinese students going abroad, a lot of the barriers that existed in the old generations are coming down, and they are coming down quite quickly. It’s one thing to read about China in the newspaper, or to see it on the news. It’s another thing to have gone to China to study, to work, to live, to be with people and to make friends locally. It’s this type of people-to-people communication. If it can be brought to the level of politicians, there will be no trade wars, and there will be no conflicts. It’s not a question of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orld’s culture, or vice versa. I think it’s a question of expanding the bandwidth of understanding. The more we understand something, the less we are afraid of it. Fear arises from lack of understanding. Fear arises from the unknown. If we know, then we are not afraid. One of the things that happens to somebody when they leave their culture and live in another culture is that they evolve into that culture. You have in many ways a whole generation now of hybrid cultures and fusion cultures. I’d like to think of us as global nomads. We are international citizens who don’t necessarily belong to one culture or another. Hopefully we can embrace many cultures, and in that respect, bring our planet a little closer together. About Author Laurence Brahm,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n author of Zhu Rongj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2019年1月16日 -
庞中英 |“贸易磋商”治理“贸易战”:中美需达成《中美贸易协定》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摘要:从1979年起,40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几乎从很低的起点“崛起”为全球经济中最大的一组双边贸易关系;然而,与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不同,中美之间居然没有贸易协定!目前,中美试图通过“贸易磋商”治理“贸易摩擦”或者“贸易战”。这次贸易磋商可能会在2019年3月1日前达成一项贸易协议。需要不误解的是,这一协议并非《中美贸易协定》。本文呼吁,在走出“贸易战”后,为了治理中美贸易关系,两国政府需要早日启动谈判以达成《中美贸易协定》。 在贸易方面,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军事上的盟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保障或者管理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关系的是双边的贸易协定或者条约。美国也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墨西哥)签有贸易协定或者条约。我们知道,特朗普政府的美国正在与欧盟和日本等谈新的贸易协定。与这些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不同,中国这个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却与美国之间并没有正式的贸易协定贸易条约。2017-2018年,特朗普政府要求修改1992年签署、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贸协定》(NAFTA)。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美国重压之下不得不同意,2018年与美国一起签署了《美墨加协定》(USMCA)。中美之间没有《贸易协定》却有着巨大的贸易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这意味着两国关系的基础之一的贸易并没有获得国际法治(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或者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在特朗普政府之前,中美两国曾试谈《双边投资条约》(BIT)。在没有《贸易协定》的情况下谈判BIT本身就是奇怪的。自2017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没有听说中美继续BIT谈判,却在2018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经济的“贸易战”(尽管这个“贸易战”是雷声大雨点小)。 表面上,目前中美在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缓解甚至结束“贸易战”。不过,我们要问,这样的协议是中美之间好不容易才有的管理整个贸易包括投资的协定,还是仅仅是就事论事解决一些美国方面这次“控诉”的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以及结构问题? 2019年1月10日,王岐山副主席“在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招待会”上的致辞指出:“建交时,中美双边贸易不足25亿美元,相互投资几乎为零;2017年,双边贸易超过5800亿美元,各类投资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 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如此巨大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1978-2018)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即中国发展或者中国现代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可持续的,是因为中国在与美国建交后即谋求恢复或者加入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制度),这一加入在2001年达到高潮:中国加入WTO(“入关”)。中国本来是WTO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创始国。在WTO取代GATT前,中国的谈判地位是恢复在GATT的席位(“复关”)。 尽管中美之间并无贸易协定,但是,中国加入代表现存的国际秩序的国际经济组织,为中美经济关系提供了国际制度或者全球治理的保障。 人们常用地质地理突变之如山如岭之“崛起”(the rise)来形容快速的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增长)带来了中国在国际体系或者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或者作用的上升。“崛起”意味着变化之快、变化之复杂性,意味着大多数的或者主导性的预测并没有料到这一情况,而别的国家对这一变化的有效的系统的反应或者回应尚未形成。所以,“崛起”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是重大问题。“中国崛起”(the rise of China)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话语,且得到了持续不断地研究。 中美贸易等关系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不断膨胀,我把其叫做“中美相互依存的崛起”。这种情况就是中国方面一再说的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我们知道,“中国崛起”带来的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相互依存的崛起尚未获得有效的治理(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new China-US relations)。 我在上周的专栏文章指出,治理中美关系的首要工作是面对中美关系的基础之危,寻求中美关系的新基础,以及重建或者更新中美关系的基础。如果做不到这一基础之定,中美关系可能会失去基础,而失去基础的中美关系未必是随波逐流回到两国不相往来的状态,而是可能意味着许多人民不希望的更大冲突,甚至战争。 中美和平的基础之一是共享的国际体系和共存的国际秩序,而如今,美国对待现存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态度正在发生大的变化,中美之间对待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态度和政策之间的差异正在扩大。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一大战场是WTO,中美在WTO和围绕WTO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个争论反映的正是中美两国对待现存世界秩序的立场和政策之间的分歧和冲突。 中国政府在2018年6月首次发表了关于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关系的《白皮书》(本来,中国应该在2001年加入WTO后之后就应该年度地发表这类白皮书)。这一《白皮书》指出:“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贸易健康有序发展的支柱。中国坚定遵守和维护世贸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工作,为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者和重要贡献者。” 在《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中国与欧盟“双方坚定致力于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推动更加开放、平衡、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双方坚定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和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并承诺遵守现行世贸规则。双方还承诺就世贸组织改革开展合作,以迎接新挑战,并为此建立世贸组织改革副部级联合工作组。” 2018年11月22日,中国、欧盟、印度等成员向WTO提交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Dispute Settlement Body)的联合提案。2018年12月12日,包括中国、欧盟、加拿大等在内的数十个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在WTO总理事会会议上发表联合声明,敦促尽快启动WTO上诉机构(Appellate Body)成员遴选程序。中方提出了“对世贸组织的改革中方提出三个基本原则和五点主张”。 在中国等通过支持WTO及其改革而“捍卫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美国政府却站在了多边自贸体制的对立面。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阻止任命WTO上诉机构新法官。2018年11月22日,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例会上,墨西哥代表71个成员再次提出倡议,建立上诉机构新法官甄选委员会。但这一倡议再次被美国以目前机制未能解决系统性关切等理由否决。特朗普总统本人以及特朗普政府的内阁成员甚至多次威胁,美国退出WTO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如果中国真的坚持“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秩序在治理世界经济问题中的中心性,特朗普政府对待WTO的态度与政策反而为中国在维护WTO代表的现存世界贸易秩序和全球贸易治理上可能提供了重大机会。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观察到了这一点:“中国可能不仅向美国,也向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做出在一段时间内将关税降至零的重大承诺。这将是中国捍卫全球自由贸易、遏制保护主义趋势的一个几乎不可抗拒的机遇。” 最近有多位学者和智库(如由著名学者王辉耀领导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建议中国加入美国退出的但日本等11个亚太地区国家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CPTPP)中。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建议。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有日本和印度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早日达成协议。 总的看,中国需要三管齐下治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第一,通过有效的WTO改革挽救WTO,为美国留在WTO和美国走出WTO做两手准备;第二,如果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得到缓解,应该抓住机会,启动中美《贸易协定》谈判。第三,要积极参与高质量的、代表全球化4.0和未来全球贸易治理的区域性贸易协定。转变对原TPP、现CPTPP的态度和政策是一个关键。有关中国参加CPTPP我将另文专论。 文章选自华夏时报网,2019年1月15日
2019年1月16日 -
海南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8日
2019年1月15日 -
魏建国:推动产业融合,打造两岸共同市场
专家简介
2019年1月14日 -
黄日涵:朝鲜半岛问题,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中国手里
黄日涵, 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1月7日至10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金正恩今年的首次出访活动,并且在中国度过了他的36岁生日。因而这次访华也受到了多方关注。 接下来的半岛局势如何?第二次“金特会”能取得什么进展?在半岛问题上中国有何作为?观察者网专访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以下为采访全文。 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金正恩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 观察者网:金正恩这次访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黄日涵:首先是时间,他的36岁生日是在中国度过。大多数时候金正恩委员长的生日都是在自己国家过,他能选择在这个时间来中国,说明他对中国的重视程度。 这一次在接待上跟以往相比也有一些新的细节性变化。在国宴的安排上有一些细节变动,这次是在北京饭店,之前是在钓鱼台国宾馆,这说明关系跟以前比起来要更加亲密。国宾馆非常好,见证了中朝传统友谊的发展,但北京饭店的特点是中国政府招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宴请了很多世界各国的外宾,包括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曾在北京饭店招待尼克松总统。不仅仅是宴请上“换换口味”,更是体现中朝关系更加巩固,友谊更加深厚。 另外这次来访金正恩同样也去调研了一些地方,跟之前相比,这次的行程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次他去参观了同仁堂制药厂的亦庄分厂,了解一些生产线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这要结合朝鲜的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我们去年去朝鲜访问的时候,他们的经济建设方案已经从过去的“核经并进”战略,转变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朝鲜劳动党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发展思路。现在平壤街头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经济活力的标语。 平壤街头促进经济发展的宣传标语(@东方IC) 这一次来同仁堂考察,也说明金正恩委员长想提升朝鲜经济的增长动力,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和前几次金正恩来中国访问时参观中关村和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一个思路,就是要加强经济的建设。 观察者网:从新华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朝两国领导人在半岛和平问题上也聊了很多,中朝、美朝和中美关系影响下,半岛问题该如何解决? 黄日涵:当前半岛问题最大压力是在特朗普这边,因为特朗普曾经吹牛说在他任内半岛问题不仅能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而且还可以进展得比较好。 去年特朗普在和金正恩会谈之后,曾经一度特别天真,以为他马上就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但当前的情况对特朗普来说,压力非常大,因为整个过程的推进实际上很有限。蓬佩奥的几次出访包括后来的会谈并没有那么顺利。 目前美国国内政府已经停摆了20天,马上要突破克林顿时候的最长停摆时间的记录了,所以特朗普压力很大,他想要突破,但突破点在哪?他认为在朝鲜,所以特朗普会向朝鲜施压,那么朝鲜同样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压力。 而且朝鲜当前仍然面临着头上的一个“紧箍咒”,就是联合国2397号协议。这个协议严格到什么程度?所有重要的生产要素,钢铁、原油等都禁止出口到朝鲜,包括对朝鲜的投资也有限制。所以就算其他国家愿意对朝鲜投资,但如果2397号协议不能解除,朝鲜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无从谈起。对于2397号决议,现在中国跟俄罗斯在积极斡旋,为了维护半岛的稳定,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有助于朝鲜经济的发展。但能不能突破这个协议的限制,最重要的还是美国人的态度。 现在金正恩跟特朗普双方都有压力,他们希望坐下来谈一谈下一步的变化,应该怎么去做。当前摆在美国跟朝鲜面前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战略步调不匹配,或者说信号的传递不匹配。美国人想一下子就把朝鲜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要全部弃核,要把核武器甚至制造核武器的科学家都交出去,这个条件朝鲜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这时候双方的谈判就陷入了一个死局。 朝鲜希望他走一步美国能够跟一步。比如说朝鲜已经关闭了丰溪里核试验场,停止导弹发射,美国政府能不能跟进?但现在美国人是你走你的,我不跟进。这就在信号上出现脱节,朝鲜不知道美国下一步要干什么。 于是就陷入了一个僵局,特朗普很焦急,金正恩压力也很大,他要改变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必须突破美国这个关卡。所以这时候第二次的“金特会”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既然这个时候双方都有各自的压力,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一个关键钥匙就在中国手上。金正恩到中国来进行访问,第一是要找到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是朝鲜半岛事务是离不开中国话语权的。 应该说在金正恩之前三次访华后,实际上整个朝鲜半岛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在半岛事务上有重要的话语权。美国曾经想单方面主导,包括韩国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离开中国来谈半岛事务这是不可能的。 观察者网:中国手里的“钥匙”具体是是指什么? 黄日涵:如果你去朝鲜观察一下,会发现朝鲜各方面的发展都与中国息息相关。朝鲜日常生活要用的东西许多都是从中国来的,他们的冰箱、电视机、甚至很多食品,都是从中国来的,包括它的出租车比亚迪都是从中国买的。离开了与中国的合作,朝鲜的经济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中朝关系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任何人都不能够轻易取代的。中朝两国现在更有许多共同关注的利益,要共同发展、共同维护整个地区局势的稳定。所以要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和朝鲜是谈判桌上的决定性力量。 观察者网:刚才说到朝核问题,金正恩在新年讲话中对半岛无核化的“四个不”做了一个清晰的论述,但仿佛不是很符合美国的期待。 黄日涵:去年我们到平壤去,发现朝鲜对于无核化的表述跟美国人单方面想的弃核不是一回事。综合来讲,朝鲜人心中的无核化跟美国人心中的无核化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有天壤之别。 美国认为无核化就是你朝鲜把人交出来,把核武器都摧毁就叫无核化。但朝鲜人提的无核化是全面的无核化、半岛的无核化。美国也要做些事情的,朝鲜无核化之后,你美国要如何保证我的安全?美国不能在这个地方进行核武器的威胁,整个半岛完全无核化。但美国其实做不到这个,他想让朝鲜实行利比亚模式的弃核,朝鲜国内、金正恩和军方的高层都不可能接受这一提案。 美国跟朝鲜在无核化的问题上,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在阐述内容上有差异。如何把这个差异消除,是现在包括美国、中国和朝鲜等各方要做的事情。当然最大的隔阂还是在朝美之间,他们需要就这个问题达成一个协议,要想让朝鲜真正能够接受美国提出的所谓的无核化,我想这个路非常长。 观察者网:如果按照朝鲜说的那种无核化,就像您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朝鲜在无核化之后怎么保证自己的安全? 黄日涵:这就是现在朝鲜在思考的问题,就像金日成综合大学的教授说的那样:美国拿了一把枪顶着我脑袋说你要听我的,不然我把你崩了。然后我们自己发展核武器,现在我也拿一把枪抵着美国人。虽然我这把枪没他的厉害,但他也受到生命的威胁。这个时候美国人告诉我让我把枪放下,但是你美国又不愿意放下你的枪,朝鲜当然不愿意接受。 这个例子举得很形象,从朝鲜的角度来说,你美国凭什么让我单方面把枪放下,但自己什么都不做?朝鲜要的是什么?是要完全保证自己的安全。请问完全保障安全这几个字怎么实现? 这就需要美国人跟朝鲜去谈,让他心理上感到安全。朝鲜目前是处于稍微弱势的一方,他的安全诉求是非常重要和非常迫切的。所以不是无核化之后朝鲜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而是只有美国人满足了他的安全诉求之后,真正的无核化才有可能实现。 观察者网:在新年讲话中,金正恩还表示随时准备与特朗普会面,但同时他警告称,如果华盛顿继续制裁朝鲜,朝鲜可能会被迫“寻找新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新的方式”可能是什么?这里面威胁的成分又有多大? 黄日涵:我想金正恩表态的意义,其实是向美国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我们之间的谈判不是你单方面主导的,我们需要协商,如果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不跟你玩了。 金正恩来中国访问,不仅仅因为中朝关系很好以及两国在朝鲜半岛事务上有共同利益。他这时候来中国访问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告诉美国人在朝核问题的解决上,你不可能忽略中国。 另外也告诉美国,我可以有别的选择,我可能会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可能会加强跟中国的合作,虽然有2397号“紧箍咒”,但我可以尝试别的合作。有些事因为2397号制裁决议不能做,但我可以做目录之外的事情,比如加强旅游业,加强教育合作、文化合作等,这些都是在2397号之外的。 辽宁丹东直通朝鲜平壤的火车,中国游客通常通过这趟列车前往朝鲜(@东方IC) 这对特朗普来讲,会使他的压力上升。特朗普经常通过推特对美国民众吹牛说半岛的钥匙在我手里,我说话就算数。但美国人一看好像也不是这么回事儿,金正恩现在到中国访问,与此同时,特朗普跟金正恩见面却是一波三折,美国民众要如何相信特朗普在半岛事务上的话语权比中国大呢? 这个信号传递给美国之后,特朗普就会去思考下一步是不是要调整他的半岛政策。我的判断是如果特朗普要想在朝鲜问题上有所突破的话,美国的态度必须要改变,他现在这种态度是根本不可能推进半岛无核化的。 观察者网:朝韩关系最近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美国显然不希望看到朝韩来往过密,在这个条件下,朝韩两国关系的前景如何? 黄日涵:去年整个半岛局势得益于文在寅总统跟金正恩委员长的共同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努力对于半岛和平是很有好处的,中国外交部也表示非常乐见朝鲜跟韩国的互动。 朝韩首脑的历史性握手/图片来自《朝日新闻》报道截图 他们互动的效果也很好,确实现在朝鲜民众对韩国的印象大幅度改观,双方也打破了心里隔阂,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彼此的敌意,有了一个互信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他们能够发展到什么阶段?我想要达成很大的进展是比较困难的。目前美国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韩国愿意活动就活动,愿意访问就访问。但到了关键性、突破性的时候,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另一把钥匙的绳索在美国手里,如果朝韩的互动越过了美国的底线,那美国就会拉绳子了。 韩国外交基本上都是看美国指令的,韩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也是在美国人手中,所以韩国很多事情最后的底线是要看美国眼色的。要想解决朝核问题,除了朝韩双方的努力外,还有另外一把钥匙在美国人手中。同时也要考虑俄罗斯和日本的因素在。所以说半岛局势很复杂。 观察者网:关于朝韩交流,美国的底线在哪里? 黄日涵: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人的政策底线,我想应该是如何保证半岛问题不要脱缰,不要离开他的管控。 美韩同盟是美国在亚洲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美国不会愿意看到韩国脱离他的控制。所以如果不做得太过火的话,美国人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脱离了他的控制,美国可能就会有一些新的动作。 观察者网:中美手里各有一把钥匙,现在双方又有一些摩擦,这对半岛未来的走势会有什么影响吗? 黄日涵:我个人认为2019年半岛问题的推进不会特别顺利,应该还是会有一些摩擦。现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中美关系的变化、朝美关系的变化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朗普许诺说他任内能够解决朝核问题,我觉得基本上不可能。 观察者网:也就是说第二次“金特会”依然无法解决朝核的问题。 黄日涵:对,可能性非常之小。见面是有可能的,但让朝鲜接受美国提出的那种弃核模式是不大可能的。 观察者网:第二次“金特会”可能在那些问题上有所进展? 黄日涵:现在对朝鲜来讲,希望“金特会”能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除2397号决议。他们之间现在的博弈可能是你解决对我的制裁,让我的经济可以继续发展,那我就可以做一些让步,比如说销毁多少核武器,或是满足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 另外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朝鲜希望我走一步你美国能跟一步。但现在问题是朝鲜走两步,美国一步都没有跟,这样的会谈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次“金特会”上可能朝鲜依旧是这样的诉求,就是我走一步,你美国要跟一步。美国人要拿出你的诚意来,但美国如果不想跟的话,你光提你的要求,不满足我的需要,没戏。第二次“金特会”如果美国不让步的话,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对朝鲜当前来说,最重要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取消2397号决议制裁;第二是保证它的安全,保证安全之后再来谈半岛无核化,还是有机会的。 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19年1月12日
2019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