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庞中英:英国脱欧谈判与中美贸易谈判“最后期限”之比较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摘要 | 2018年12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阿根廷确定了关于通过谈判解决中美两国贸易争端以及其“最后期限”。这是2018年的最重要大事之一。中美贸易谈判的“最终期限”的确立说明,中美两国再次决定通过谈判而非“贸易战”解决两国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2019年2月14日 -
魏建国:两天磋商开启中美未来合作之路
专家简介
2019年2月12日 -
庞中英:美方透露与华“贸易磋商”关键难点有多重含义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路透社2018年1月19日的“独家报道”,即“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提出对中国承诺的贸易改革进行定期进展评估(以下简称“定期评估”),以此作为达成协议的条件之一,一旦认为中国违反了协议,就可以再度对它采取关税行动。”这一被评论为“单方面”的要求(美国当然不会接受中国也对美国的承诺进行定期评估,美国也不存在对中国的承诺,所以,中国也不可能对美国的承诺进行定期评估),很快受到举世瞩目。这条消息至少在中国微信圈中“刷屏”。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中国谈判代表对于定期评估改革进展的提议并不感兴趣,但美国的提议也没有妨碍谈判”。 这条消息再次让人们知道了美国方面所说的与中国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目前的中美“贸易磋商”,美国方面其实真正在意的不是钱(中国多买,美国多卖),而是“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才是中美“贸易磋商”的难点,才是中美“贸易磋商”的关键。这次“贸易磋商”要成功,需要在“结构性问题”上达成协议。 表面上,特朗普政府尽管信奉的是老掉牙的“经济民族主义”,但实际上,这“经济民族主义”也是会“现代化”的或者“与时俱进”的。特朗普政府抓住的是当前的美国与世界之间经济关系要害的结构性的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产业补贴等。 面对美国此种结构性压力,中国头脑的冷静和谈判的专业也许最为重要(切忌不要用诸如“霸道”、“侮辱”等恶言回应特朗普政府的压力)。我们知道,美国在与贸易伙伴(中国只是其贸易伙伴之一)的谈判上,一再如此压力。这是事实。 当年美国与日本发生贸易冲突时,美国就直触日本最敏感的神经——日本与美国的结构性问题,即所谓解决美日之间的“结构性障碍”(The US-Japan Structural Impediments Initiative)。由此可见美国谈判的高度或者深度。 这次与中国的谈判,我认为,特朗普政府尚未达到当年的美国政府对待日本那样狠度,结构性问题也是有选择性的,并没有单独拿出来谈结构性问题。也许,过一段时间,中美“贸易磋商”下一步就专门集中在结构性问题。 我举日本的例子是想说,日本等早已遭遇到美国的这种贸易打击。中国是后来者,要平常心对待。中国不妨汲取一下日本是如何应对美国的。 我还想说,冷战结束后的全球经济治理之所以与以前的不同,就在于有一系列机制解决敏感的甚至危险的“结构问题”。GATT只是国际贸易治理,而WTO则是全球贸易治理,原因是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我们很多人把国际治理等同于全球治理。“国际”与“全球”差别大。 2008年金融危机后,G20要求“相互评估进程”(MAP),确立“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合作”的核心机制。只是,这个东西太超前,太重要,这几年在实质上即在真正的全球经济治理上不断走下坡路的G20,在执行MAP上,IMF等在这MAP也虎头蛇尾,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比如,各国中央银行都进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来欧美和“新兴经济”要在这方面协调,却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以邻为壑就是经济民族主义的要义之一)。 “评估”(review)一度非常流行,是“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全球治理的关键政策工具。因为既然全球化了,全球治理当然要进入“心脏”等结构的要害部位,否则,怎么也谈不上“治理”(governance)。比如,非洲发展伙伴计划(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 – NEPAD) 要对参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估”。 中国是G20和NEPAD等进程的主要参与者,应该知道“评估”的要义。 这次特朗普政府提出对中国贸易政策尤其是中国改革的情况进行“评估”,还有一个核心词,即美国不是听中国说什么,而是要亲自“核查”(verify)。这可能更让中国难以接受。但是,我们知道,美国对朝鲜“无核化”也是这种“核查”的要求。我们对于“核查”一词不要吃惊。 到底我们怎么对美国进行反击或者驳斥? 我们知道,现在的这个特朗普政府与以往的美国政府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主权”。查一查从特朗普总统到其内阁成员的讲话,强调美国的“主权”不可受到侵蚀不可受到影响,到处都是。美国不让别国和其他国际行为体碰触美国的主权,美国却要侵犯或者冲击其他国家的主权,这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双重标准”,岂有此理! 在道理上,特朗普政府是矛盾的。如果中国不接受特朗普政府的多方面“定期评估”和“核查”,就要拿特朗普政府的高调的主权论说事。你特朗普不是很看重至高无上的主权原则吗? 不过,在具体谈判中,中国不必如此教条!因为美国毕竟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我认为,中国方面在谈判时要美国也做出对中国的若干“承诺”,并要求也“定期评估”美国对这些承诺的落实情况,以及进行“核查”。也即中国提出与美国之间相互评估。否则,就有理有力地驳回美国的“定期评估”和“核查”要求。 最后,美国方面透露出与中国“贸易磋商”的要害之难点,可能有多个含义,自然是施加压力了,但更是试水,更是检测中国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给美国以承诺,也是为假如“贸易磋商”达不成协议埋下伏笔。 中美贸易谈判的结构部分的情况到底如何和将要如何,我们在中国春节前后的中美“贸易磋商”中就能看出一些。 文章选自华夏时报网,2019年1月20日
2019年1月23日 -
Victor Gao: Here’s a win-win zero-tariffs trade deal
Here’s a win-win zero-tariffs trade deal that Donald Trump and Xi Jinping should shake on By Victor Gao, vice president of CCG H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eal with each other in 2019 is of vital importance, as it will have an impact not only on these two countries, but on the world as a whole. The US-China trade war, unprecedented in scale and severity, has further increased the risks to peace and development. Fortunately,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d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met in Argentina on December 1, and agreed to a three-month truce before more tariffs would be imposed on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Towards the end of December, Trump and Xi had a pleasant phone call and exchanged New Year greetings. In early January, the Chinese and US teams met in Beijing for extensive dialogue to hash out the details and narrow the differences on trade. Although there was no joint communique after this round of working-level talks, it is expected that Chinese Vice-Premier Liu He will visit Washington before the end of January for higher-level dialogue, and that Xi and Trump will review the results of this dialogue and decide how China-US relations should proceed. The world is holding its breath for what may or may not happen. The general expectation is that, for their mutual benefit as well as global economic peace, it is better for the US and China to move on from the trade war to what matters the most: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lthough the trade war involves mostly tariffs and should be more accurately called the tariff war, the fundamental issue facing the US is equal, unhindered access to the Chinese market, which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er market. To help China and the US strike a better deal, I propose a reciprocal zero-tariff agreement. Some background: In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there is a huge imbalance against the US. While the exact statistics diff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benchmarks used), for argument’s sake, let us consider the most recent Chinese customs data. In 2018, US imports to China rose to US$155.1 billion and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to US$478.4 bill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US is running a trade deficit of US$323.3 billion (and China, a surplus of US$323.3 billion). Such a large imbalance is obviously not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US relations. Yet, while Trump has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d trade, it may not be realistic to expect an instant rebalancing, given the strong interconnectedness between the two economies. Over the past year, the Chinese and US trade delegations have largely been involved in bean counting. As important as that may be, it is high time to get a macro and fundamental perspective of bilateral trade. This i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 reciprocal zero-tariff arrang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which w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1. Reciprocity: China and the US would impose zero tariffs on imports or exports between each other, in the amount of US imports to China. The figure would be adjusted every year,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US imports to China. So, for the past year, for example, China and the US would qualify for zero tariffs on US$155.1 billion of Chinese goods exported to the US and US$155.1 billion of US goods imported to China. 2. Tariff exemption or otherwise: A sizeable amount of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around US$150 billion) are manufactured by US companies operating in China. The US government could use its discretion in granting tariff exemptions to these US companies or levying certain tariffs on their goods. 3. Normal tariffs or otherwise: for the remainder of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the US could levy normal tariffs, the lowest possible tariffs, or zero tariffs. 4. Annual readjustment: As the amount of US imports to China would be used as the benchmark for the reciprocal zero-tariff agreement, the agreement w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every year. Under this arrangement, both the US and China would be winners and there would be mor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trade between them. For the US, one key advantage of this arrangement is guaranteed greater access to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hinese marke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arrangement would result in more US goods being imported to China, which would help create more jobs in the US. Initially, China could be uneasy about granting zero tariffs to all imports from the US, especially agricultural goods, but let us hope that both China and the US recognise the greater good that could be brought about by this arrangement. If this becomes a reality, both Xi and Trump should get recognition for their wisdom, vision and courage. While former U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has been hailed as the leader who opened the door to China, Trump could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one who opened up a zero-tariffs Chinese market for US goods, thanks to his repeated emphasis on reciprocity and fairer access to the Chinese market. This could be a happy, win-win arrangement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he US, who would be able to put the trade war behind them and rededicate themselves to expanding economic engag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for mutual benefit. There is no doubt the world will be a better and safer place with more trade, and fairer and more sustainable trade, between the two largest economies. About Author Victor Gao, vice president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e chairman of China Energy Security Institute.
2019年1月22日 -
庞中英 |“贸易磋商”治理“贸易战”:中美需达成《中美贸易协定》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摘要:从1979年起,40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几乎从很低的起点“崛起”为全球经济中最大的一组双边贸易关系;然而,与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不同,中美之间居然没有贸易协定!目前,中美试图通过“贸易磋商”治理“贸易摩擦”或者“贸易战”。这次贸易磋商可能会在2019年3月1日前达成一项贸易协议。需要不误解的是,这一协议并非《中美贸易协定》。本文呼吁,在走出“贸易战”后,为了治理中美贸易关系,两国政府需要早日启动谈判以达成《中美贸易协定》。 在贸易方面,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军事上的盟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保障或者管理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关系的是双边的贸易协定或者条约。美国也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墨西哥)签有贸易协定或者条约。我们知道,特朗普政府的美国正在与欧盟和日本等谈新的贸易协定。与这些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不同,中国这个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却与美国之间并没有正式的贸易协定贸易条约。2017-2018年,特朗普政府要求修改1992年签署、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贸协定》(NAFTA)。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美国重压之下不得不同意,2018年与美国一起签署了《美墨加协定》(USMCA)。中美之间没有《贸易协定》却有着巨大的贸易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这意味着两国关系的基础之一的贸易并没有获得国际法治(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或者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在特朗普政府之前,中美两国曾试谈《双边投资条约》(BIT)。在没有《贸易协定》的情况下谈判BIT本身就是奇怪的。自2017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没有听说中美继续BIT谈判,却在2018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经济的“贸易战”(尽管这个“贸易战”是雷声大雨点小)。 表面上,目前中美在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缓解甚至结束“贸易战”。不过,我们要问,这样的协议是中美之间好不容易才有的管理整个贸易包括投资的协定,还是仅仅是就事论事解决一些美国方面这次“控诉”的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以及结构问题? 2019年1月10日,王岐山副主席“在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招待会”上的致辞指出:“建交时,中美双边贸易不足25亿美元,相互投资几乎为零;2017年,双边贸易超过5800亿美元,各类投资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 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如此巨大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1978-2018)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即中国发展或者中国现代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可持续的,是因为中国在与美国建交后即谋求恢复或者加入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制度),这一加入在2001年达到高潮:中国加入WTO(“入关”)。中国本来是WTO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创始国。在WTO取代GATT前,中国的谈判地位是恢复在GATT的席位(“复关”)。 尽管中美之间并无贸易协定,但是,中国加入代表现存的国际秩序的国际经济组织,为中美经济关系提供了国际制度或者全球治理的保障。 人们常用地质地理突变之如山如岭之“崛起”(the rise)来形容快速的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增长)带来了中国在国际体系或者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或者作用的上升。“崛起”意味着变化之快、变化之复杂性,意味着大多数的或者主导性的预测并没有料到这一情况,而别的国家对这一变化的有效的系统的反应或者回应尚未形成。所以,“崛起”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是重大问题。“中国崛起”(the rise of China)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话语,且得到了持续不断地研究。 中美贸易等关系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不断膨胀,我把其叫做“中美相互依存的崛起”。这种情况就是中国方面一再说的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我们知道,“中国崛起”带来的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相互依存的崛起尚未获得有效的治理(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new China-US relations)。 我在上周的专栏文章指出,治理中美关系的首要工作是面对中美关系的基础之危,寻求中美关系的新基础,以及重建或者更新中美关系的基础。如果做不到这一基础之定,中美关系可能会失去基础,而失去基础的中美关系未必是随波逐流回到两国不相往来的状态,而是可能意味着许多人民不希望的更大冲突,甚至战争。 中美和平的基础之一是共享的国际体系和共存的国际秩序,而如今,美国对待现存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态度正在发生大的变化,中美之间对待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态度和政策之间的差异正在扩大。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一大战场是WTO,中美在WTO和围绕WTO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个争论反映的正是中美两国对待现存世界秩序的立场和政策之间的分歧和冲突。 中国政府在2018年6月首次发表了关于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关系的《白皮书》(本来,中国应该在2001年加入WTO后之后就应该年度地发表这类白皮书)。这一《白皮书》指出:“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贸易健康有序发展的支柱。中国坚定遵守和维护世贸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工作,为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者和重要贡献者。” 在《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中国与欧盟“双方坚定致力于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推动更加开放、平衡、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双方坚定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和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并承诺遵守现行世贸规则。双方还承诺就世贸组织改革开展合作,以迎接新挑战,并为此建立世贸组织改革副部级联合工作组。” 2018年11月22日,中国、欧盟、印度等成员向WTO提交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Dispute Settlement Body)的联合提案。2018年12月12日,包括中国、欧盟、加拿大等在内的数十个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在WTO总理事会会议上发表联合声明,敦促尽快启动WTO上诉机构(Appellate Body)成员遴选程序。中方提出了“对世贸组织的改革中方提出三个基本原则和五点主张”。 在中国等通过支持WTO及其改革而“捍卫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美国政府却站在了多边自贸体制的对立面。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阻止任命WTO上诉机构新法官。2018年11月22日,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例会上,墨西哥代表71个成员再次提出倡议,建立上诉机构新法官甄选委员会。但这一倡议再次被美国以目前机制未能解决系统性关切等理由否决。特朗普总统本人以及特朗普政府的内阁成员甚至多次威胁,美国退出WTO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如果中国真的坚持“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秩序在治理世界经济问题中的中心性,特朗普政府对待WTO的态度与政策反而为中国在维护WTO代表的现存世界贸易秩序和全球贸易治理上可能提供了重大机会。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观察到了这一点:“中国可能不仅向美国,也向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做出在一段时间内将关税降至零的重大承诺。这将是中国捍卫全球自由贸易、遏制保护主义趋势的一个几乎不可抗拒的机遇。” 最近有多位学者和智库(如由著名学者王辉耀领导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建议中国加入美国退出的但日本等11个亚太地区国家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CPTPP)中。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建议。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有日本和印度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早日达成协议。 总的看,中国需要三管齐下治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第一,通过有效的WTO改革挽救WTO,为美国留在WTO和美国走出WTO做两手准备;第二,如果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得到缓解,应该抓住机会,启动中美《贸易协定》谈判。第三,要积极参与高质量的、代表全球化4.0和未来全球贸易治理的区域性贸易协定。转变对原TPP、现CPTPP的态度和政策是一个关键。有关中国参加CPTPP我将另文专论。 文章选自华夏时报网,2019年1月15日
2019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