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 提倡人才开放发展。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研究,CCG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 政策影响力。基于扎实且富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CCG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人才发展和移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在推动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等重大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影响力。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蓝皮书,连续翻译出版国际移民组织(IOM)《世界移民报告》,在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包括 “China' 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在内的多部英文著作,填补了中国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空白。 社会影响力。CCG创办了“中国人才 50 人圆桌论坛”、“全球教育 50 人论坛”等品牌论坛,连续多年承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办“全球人才流动与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CCG 提出的筹建“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积极评价与支持,成功入选了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并在第二届巴黎和平论坛上成功举办了“国际人才组织联盟--国际专家研讨论坛”。
-
人才发展的“软”件与“硬”件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自身未来的人才竞争优势在哪里。未来吸引全球人才的国家或许不是西班牙、意大利,也不是美国和加拿大,中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活力将吸引全球的人才。那么,中国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到来呢? ——加拿大公民及移民局国际大都市组织执行总干事霍华德•邓肯(Howard Duncan) 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喜欢引用一次经历来描述比尔·盖茨对中国的深刻了解。他来北京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后,首次去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谈话接近结束时,盖茨突然问:“你在北京是怎么解决户口问题的?”“当时我被吓了一跳,几乎回答不出来,说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户口?!”后来,他又向比尔·盖茨介绍在中国招聘了20名很优秀的大学生时,盖茨又表示关心:“那他们的户口都解决了吗?” 这当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即使微软这样庞大的跨国公司,即使盖茨和李开复这样优秀的高管,都会因政府政策而受到影响。政府决策对于企业吸引人才至关重要。 当然,人才流入与发展的物质与硬件不可或缺。 多年前,我翻译过奥巴马总统亲笔授权的自传《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其中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奥巴马的父亲是位留美的非洲肯尼亚留学生,后来回到了肯尼亚。奥巴马的弟弟马克,获得布朗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奥巴马旋风全球刮起,马克因为被英国《泰晤士报》曝光而引起关注。他选择到了深圳,在学校里教书,并去福利院连续做了多年义工。然而,这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的马克却不愿意回归祖国肯尼亚,原因是:“在这样一个手机还未普及的国度,物理学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这是一个因为硬件缺乏而导致人才流失的典型事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并不是“政府不尊重人才”或者“人才不爱祖国”,而是因为条件落后让人才“生不逢时”。当国家无力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时,人才只能滞留海外。否则,回流于国家无益,于个人则有害。这时政府只能让人才继续留在海外,同时推动人才环流展开合作与兼职;并建立完善的高端人才数据库,与留学生、侨裔专业社团保持长期联系;另外保持方便海外人才恢复、保留国籍的政策,例如默认双重国籍,降低他们获得绿卡、长期签证的门槛,简化程序与手续,以保证将来在需要时,能在海外的“人才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并获得利息。
2019年10月22日 -
新加坡:“人才立国”|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24日 -
韩国:建设“人才大国”|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24日 -
俄罗斯:北极熊的复兴之举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3年1月5日,因主演电影《大鼻子情圣》走红全球的法国知名影星热拉尔·德帕尔迪厄(Gérard Depardieu)抵达索契,普京总统向他颁发了俄罗斯护照。入了俄籍的德帕尔迪厄心情大好,当场与普京相拥庆贺。 与这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的人才流失很严重--尤其是科学家,甚至让美国人为之担心。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人口中科学家所占比例全世界最高,合计超过100万。2002年,俄罗斯科学院公布数据:“在过去10年内,有50至80万名俄罗斯科学家出国从事长期项目研究,这些人几乎都没有回来。”科学家们去了美国和欧洲,甚至去了莫桑比克、墨西哥、印度、缅甸、秘鲁,研究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随之停止了工作。是什么把他们赶走了呢? 维塔利·金茨堡(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是公认的超导体理论之父,他获得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媒体问及几十万美元的奖金,他说:“对我来说,诺贝尔奖金同我每月2700卢布(100多元美金)的工资相比,确实是一笔大数目。同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的薪水相比,(100多元美金)也只是一个小数字。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的价值比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要高很多。”他的同事,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Abrikosov)同获当年的诺贝尔奖,其人已在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工作。 从中可窥见端倪:俄罗斯科学家的待遇太低,遏不住的人才流失,而且由于经济困难,政府只能“画饼充饥”,科研投入比例还出现下降趋势。耶鲁大学名誉教授迈伦·热内尔(Myron Genel)承认:“科学家是一个移动的专业阶层。哪里有支持,他们就会去哪里。”确实,人才大部分流向那些能够提供高收入、或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仅仅在1999年,俄罗斯政府就通过了30多个防止“智力流失”的法律文件,其中有联邦法、总统令、政府令和各部门的各类文件。 2002年,在一次讨论增加科研经费问题的会议上,普京总统表示在过去5年内,约有80万名年轻的科研人员离开了国家科研机构,到国外和私人企业供职,政府一定会采取积极的措施。但是,2003年,科学家们的回答是又一次示威。 2004年2月,俄罗斯召开“全国人才会议”,普京亲自主持总统科学和高技术委员会会议,他再次“老生常谈”,从1990年到2002年,俄罗斯科研人员的数量减少了55.2%,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2005年6月30日,俄罗斯新大学校长弗拉基米尔·焦尔诺夫,在莫斯科新闻发布会上声称: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对国家造成的损失至少已超过1万亿美元。他警告政府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措施,避免人才进一步流失。 发展知识经济人才,吸引、留住以及使用高新技术人才是关键。普京总统意识到遏制人才流失的重要性,承诺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学家待遇。俄罗斯政府预算收入的60%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2005至2006年,政府为青年学者、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提供了15.5亿卢布的奖励基金,并决定将联邦科技预算3%的资金用于支持年轻学者的研究,扩大青年科学家住宅建设规模,并提供重奖。俄罗斯国家科技奖、联邦政府科技奖和联邦政府青年学者科技奖奖金也从2004年起分别提高到500万卢布、100万卢布和50万卢布。政府计划在2008至2010年间,向科研领域投资约250亿美元,阻止人才外流,重塑俄罗斯在重要科研领域的竞争力。普京也承诺一年内将把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从每月2万卢布(约合848美元)提高到3万卢布(约合1272美元)。这对于5年前拿着2700卢布月薪的“诺奖”得主维塔利·金茨堡来说,已不斥天文数字。 在公共治理人才领域,2009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组建了“黄金100”人才库,人选将出任政府的关键职务,以结束公职任命中的用人惟亲、官僚体系腐败现象。此外,克里姆林宫还在建设一个由5000名候选人组成的人才库,他们将出任俄罗斯联邦政府的职位;另外一个由16000名候选人组成的人才库将出任地方政府的职位。 俄罗斯政府日渐重视人才,人才流失也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作为传统意义上奉行严格移民管理政策的非移民国家,光留住人才就够了吗?远远不够,俄罗斯选择“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吸引人才。 --针对苏联解体后的人才外流,俄罗斯实施“同胞召回”,吸引在俄获得学历认证的独联体公民来定居,包括教师、工程师和医生等。 --针对高层次人才,除制定海外引才政策和计划,2010年还修改了移民配额限制,将不受移民配额限制的外国公民职业扩大到30个,包括信息自动化生产和机械工程师,生物、物理和微生物专家、公司以及代表处的经理和主管等。 --针对低素质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准入门槛。 --针对一般性劳动力,普京总统2014年签署法案,规定必须通过俄语水平、历史和法律基础知识等综合测试。 --针对留学生,从2014年起对全日制大学生实行简化办理工作许可手续:雇主不需要获得吸引和使用劳动力的许可。 配套政策是修改《劳动法》,通过《俄罗斯外国人权利法案》修正,逐步简化或取消外国专家的工作配额、移民登记及劳动许可制度,简化移民手续,以便利高层次人才入俄。 这过程中的“大手笔”有2010年3月俄罗斯科教部宣布, 国家将拨款900 亿卢布(约30 亿美元)用以支持高校科研和吸引海外高水平科学家。到2010年7 月报名截止日期为止,科教部已经收到来自全俄罗斯179 所高校的512份引进海外专家的申请。 2014年乌克兰爆发危机,“新冷战”疑云笼罩大国,加之油价崩溃和经济制裁,俄罗斯面临着双重挤压,陷入20年来持续最久的经济衰退中,卢布大幅贬值,居民收入减少,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13~2015年也呈急剧下降趋势。 俄联邦移民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1.86万俄罗斯人前往欧洲国家。有西方媒体报道称,在制裁下,俄罗斯公司无法获得外国资本,经济和金融领域陷入困境,因此许多企业家和投资者纷纷选择到国外寻找机会。移民署署长康斯坦丁·罗莫达诺夫赶紧出来辟谣,“俄罗斯并不存在大量高技术人才外流问题,数万人离开对俄罗斯来说规模并不大”,“世界各国间争夺科学家的斗争一直在进行,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俄罗斯也参与到这场竞争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俄罗斯在国内为外国高技术专家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也存在专家外流现象。去年来到俄罗斯工作的外国专家数量并不少于前往欧洲国家的俄罗斯人。”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俄新网的报道中可窥见端倪:著名动画创作人帕维尔·蒙济亚将创作室从莫斯科搬到了塞浦路斯,俄罗斯最大社交网VKontakte创始人帕维尔·杜洛夫辞去了网站CEO职务离开了俄罗斯。俄罗斯副总理奥尔加·戈罗杰茨坦承的确出现了IT等领域高技术人才外流的趋势,在制裁下这些人的收入减少,俄政府在防止资金外流的同时也需控制人才外流。祸不单行,受卢布贬值和俄语考试新规等因素影响,大量外国劳工也陆续撤离俄罗斯。展望未来,俄罗斯的人才吸引力如何大增?这是摆在普京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
2019年9月11日 -
印度:告别“人才殖民地”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