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庞中英:喊打喊杀的贸易战中,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雏形正在浮现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目前,新的全球经济规则,甚至新的全球经济秩序,正在以下几类大事件中形成。 第一是已经签字组成、但是尚未生效的11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人们都知道,没有了美国的TPP,即CPTPP的规模大大缩小。但是,实际上也不小,因为包括了日本这个全球级的国家经济体,更有一系列中等经济体,以及关键的其实并不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 第二是墨迹未干的北美三国协定(这个协定需要美墨加三国议会批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退出TPP后,强行要求重谈“北美自贸协定”(NAFTA)。请注意,这是“重谈”,并不是颠覆NAFTA。墨西哥最先被美国说服,加拿大最后也不得不接受。特朗普政府速战速决,改名NAFTA成功,NAFTA变成《美墨加协议》(USMCA)。在名字中,“自由贸易协定”(FTA)消失了,且加了符合特朗普政府奉行的、喜欢和追求的“经济民族主义”的东西,尤其是,所谓“公平”、“对等”等。中国评论界不要仅仅注意这个三国协定的“毒丸”(poison pill)条款——即针对“非市场国家”(请注意不是“非市场经济体”)的条款,而忽略三国协定的其他全球意义。 原来NAFTA与WTO在冷战一结束的并存,就为全球各地的其他自贸协定开了头。在过去20多年,三边以上的FTA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全球贸易治理不断“碎片化”。如今,美墨加三国协定替代原来的北美自贸协定,是否将开启新的替代自贸协定的过程?这个可能的趋势不能排除。 我的看法是:无论是CPTPP还是USMCA,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不是别的,而是这些安排在国际规则或者国际治理方面的影响:对其他方面产生的各种效应:示范、排除打击、竞争、合作,以及影响未来的国际竞争规则的形成。 第三,CPTPP和USMCA使WTO改革更加迫切。今年6月在加拿大夏洛瓦发表的《G7公报》,以及阿根廷为轮值主席国的G20进程等很多场合,WTO的改革都被强调,由此可见其急迫性。真正在“全球经济”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尤其是欧盟),急于改革WTO。关于WTO的改革,有的国家当然不愿意。但是, 如上述,WTO在其诞生的第一天就带着缺陷、局限,而一系列的自贸协定(FTA),就因为WTO治理天下贸易的不足而产生。WTO问世后23年后的今天,不改革的WTO正在越来越失去其相关性。WTO改革主要是为了确定新的全球经济(至少是贸易)规则。 如果说TPP和USMCA是生产更多全球经济规则的安排,那么,一些谈判时间已经很长、仍然追求“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却可能对未来全球经济规则的形成方面影响不大。这些谈判主要是为了扩大参加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并没有在全球经济规则的未来安排上发挥作用的雄心和目标。 由东盟10个国家和印度、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 16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号称一旦结束谈判,将形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第6次RCEP部长级会议10月13日在新加坡散发给新闻界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各方将致力于“实质性地结束”(Substantial conclusion)今年年底的谈判。 我们知道,这16国RCEP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塑造全球经济规则,而是为了构建稳定的共同市场。东盟发挥了其“中心性”(ASEAN’s Centrality)作用,发起和促进RCEP的安排。当前的WTO危机和大国之间的“贸易战”让东盟深感不安,也开始感受其不良后果。在外部市场的确定性上,东盟更加需要RCEP。但东盟除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共同体,其一些成员国参加了CPTPP。而日本则以CPTPP为中心塑造未来的全球经济规则,RCEP也对日本只具有开拓地区市场的意义。如同墨西哥或者加拿大,韩国不敢与特朗普政府的美国搞坏关系,已经与美国重订贸易协定,加上与欧盟的自贸协定,韩国不用过分担心全球经济规则的不确定性。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来都是寄希望于WTO及其改革,以维持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经济秩序,这毫无疑问。当年的“亚太”,澳大利亚最终失望,今日的RCEP对他们也是聊胜于无。对RCEP需求最大的是中国和印度。因为中国和印度不仅不在TPP,而且与美国存在贸易冲突。 总之,本文的看法是,在高度聚焦“贸易战”的时候,人们要看到,未来的全球经济规则仍然在形成中。“贸易战”并没有导致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失控。关于这一点,人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未来的世界仍然是有秩序的,即规则为基础的。不过,世界各方之间的争论围绕着应该建构什么样的秩序、以及如何构建秩序展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上面提到的已有安排,尽管在某个“区域”之内,但却具有引领世界经济秩序、塑造全球经济新的竞争规则的作用。这提醒我们,诸如“一带一路”等中国推进的全球经济安排,更要有紧迫感,也要追求治理全球经济新的国际规则和国际规范。 文章选自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2018年10月16日
2018年10月19日 -
何伟文:世贸组织改革须以加强多边为方向
专家简介
2018年9月27日 -
庞中英:中国与世贸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新规则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8年9月14日 -
Cheng Shuaihua: 3 things the G20 can do to save the WTO
The future of the WTO is at stake. Could this year’s G20 trade meeting hold the key?
2018年9月13日 -
屠新泉,李思奇:WTO改革的稳与进
2018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