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张连起:房地产要保持平稳健康 租购并举是良方
专家简介
2017年8月10日 -
魏建国:“新东莞模式”的样本意义
专家简介
2017年8月7日 -
庞中英:香港将塑造与世界的新关系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一国两制”的实践走过了20年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未来30年将继续实行“一国两制”。那么,未来30年的“一国两制”与过去20年的有何不同?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提出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80年代,在“和平共处”下解决中国国家主权遗留问题,中英谈判的一个结果便是“一国两制”的创新和实践。“一国两制”为的是内地与香港代表的不同体制、制度等“和平共处”,具有历史的“存在”理由。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香港回归后的“自治”上,“一国两制”都发挥了比较好的推进作用。香港与紧邻的广东省,甚至与整个内地的广泛经济合作,使香港在全球经济的作用有了更大的国家基础。 过去20年,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至少在亚太地区一段很长时期的和平。这一和平弥足珍贵,为新的“群雄并起”创造了条件,世界当然也因此出现“权力转移”,趋向“多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确定的、中间经过“冷战”和“单极”两段特定时期的世界秩序,终于走到再次“大转型”的十字路口。也就是说,“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大变化,未来的“一国两制”将在一个不同于过去20年的世界环境下运行。 中国已是全球的中国。首先,中国领导人正在探索新的外交政策及其当代化体制。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与过去20年相比的最显著不同,是中国对世界秩序与治理的不可或缺。其次,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不同,中国不仅是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和国际制度向别国开放,而且现在要求世界也公平、互惠地向中国敞开大门。第三,中国不再仅仅谋求消极的“和平共处”,而是积极的全球治理。 当然,中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不是为了另起炉灶”,因为中国已是现有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与英国“脱欧”和美国退出联合国主导下的全球治理安排不同,中国并不打算离开现有世界秩序,而是继续加强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是中国发起的国际发展倡议,代表中国对当今世界的新态度与新政策。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思考,香港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地位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强了。如果没有“一国两制”下的特区,“一带一路”就少了一个特殊重要的支点和节点。 “一带一路”并非仅是要通向经济潜力巨大的亚非拉,更重要的是重建中国与全球经济重心欧美之间的经济关系。香港和全球主要经济与金融中心之间建立在开放市场基础上的长期结构性关系,其他任何中国城市,包括上海等,仍然无法取代。香港更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发展自己,以特殊的全球行动者,塑造其与世界的新关系。 文章选自环球网,2017年6月26日
2017年6月27日 -
徐洪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挑战
专家简介
2017年5月3日 -
黄文政:中国人口与城市化
本文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在SIFL2016年报发布会上的演讲。本文依据论坛现场录音和速记稿整理,并由作者最终定稿。
2017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