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Connectivity is the cornerstone of growth in the Himalayan
Laurence Brahm (Left 2),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2018年1月30日 -
苏浩:“印太战略”与印太传统背道而驰
专家简介
2018年1月24日 -
泽米尔·阿万:巴基斯坦不会依赖美援
泽米尔·阿万,CCG特邀研究员,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巴基斯坦原驻华参赞。
2018年1月23日 -
Harvey Dzodin: The Trump effect? China and Japan’s military
It’s no big surprise that US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 has made Japan the first foreign port of call in his current Asian tour. Just as nationalist Trump wants to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US ally, nationalist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wants to make Japan great again too, restoring its once imperial greatness, including its military. Given Japan’s past track record that should be a cause of great concern to leaders and citizens the world over.
2017年11月8日 -
刁大明:特朗普将延续前任亚太政策?
刁大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本周到访印度、巴基斯坦。特朗普也将在11月初开启就任以来的首次亚洲之行,而美国新政府关于亚太政策的明确阐述也被视为是此行的关键看点。 作为无政治经验、又无军事经验的所谓“双无总统”,特朗普势必要经历比以往新当选总统更为漫长的“学习期”或“被塑造期”。这就意味着,其亚太政策难以很快浮出水面。过去9个月中,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已摆出了强势回调姿态,进而可能打破奥巴马政府以中东“廉价存在”确保亚太“再平衡”的区域战略布局。但令人玩味的是,本次蒂勒森的出访公告、蒂勒森的讲话甚至是白宫发出的关于特朗普亚太行的公告中,均出现了所谓“印太地区”而非“亚太地区”的表述,似乎扎堆释放出了不同的信号。 “印太地区”并非新词,在地理意义上顾名思义包含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而其经济学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强调中国和印度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引领。随着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印太地区”被华盛顿频繁借用,引申为跨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巨型战略弧,强调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战略联动,突出印度作为区域性大国对中国的平衡作用。 如今,特朗普政府反复延续“印太地区”这一表达,似乎是在暗示其亚太政策或将具有比较强的延续性:不但延续奥巴马政府统筹印太两洋的考虑,而且将继续强调海洋概念,回到奥巴马时代强调的以“规则”为基础、美国主导的所谓“国际秩序”,借此更多约束中国。 由于关键的地缘政治地位,印度和印度洋地区也可能被特朗普政府视为是其中东政策的有效补充。在客观上很难同时兼顾中东和亚太两个地区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不仅不会彻底放弃奥巴马的亚太政策,而且会将亚太政策扩展到印太政策,与中东政策形成互动。进而,印度洋地区在特朗普对外战略中的枢纽地位越发凸显,成为特朗普在中东和亚太地区谋求新一轮战略平衡的关键支点。这种定位本质上也与奥巴马政府如出一辙。 一般来说,处于“学习期”或者“被塑造期”的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至少会有三方面的趋向。一是聚焦,即特朗普个人感兴趣、周边核心团队很熟悉、能快速回馈国内选民诉求并兑现竞选承诺的议题,特朗普一定会不遗余力地重点推进。现在看来,这个趋势体现为在中东地区打击伊斯兰国、维护以色列利益、对伊朗强硬,等等。 二是延续,即特朗普个人不太关注,核心团队不太熟悉,国内选民也不存在明显利益诉求的议题,比如对欧政策。虽然特朗普一开始很强硬,曾经就分担费用、合作反恐等放狠话。但实际情况是,特朗普三访欧洲,关系持续缓和,盟友关系得以延续。 三是应急,即特朗普及其团队准备不足,但是国内诉求强烈的议题,比如半岛事务。特朗普只是忙不迭地做出一系列被动式回应,并没有拿出明显的系统解决方案。 把当前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放到这个大的分析框架里观察,经贸层面,比如彻底退出的TPP或者重新谈判的《美韩自贸协定》,的确属于聚焦的议题范围;但在涉及大国关系和安全战略的亚太议题上却明显具有延续性。如果说在延续中存在某些变化,特朗普政府极可能会强调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这与当前特朗普政府中军人占据更多话语权有关,但这种军事存在未必直接表现为穷兵黩武,而是更可能在强调克制与威慑的同时,推进边缘政策。 总体看来,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确存在一些变化,但远非是其竞选期间或者当选之初外界预测的颠覆式的不确定,至少到目前特朗普尚未作出任何一个造成彻底不可逆重大后果的外交决策。甚至,作为共和党总统,特朗普强调中东、重视军事力量、反对气候合作、甚至大幅度地“去奥巴马化”,都并不在预料之外。不过,特朗普外交政策中的这种延续,更像是在不同议题上对不同传统的零散映射。在中东强调共和党传统立场的同时,在亚太似乎不舍得彻底否认“再平衡”;以各种“退群”体现“美国优先”的同时,又要强调盟友的基石作用……这种“传统”更像是将美国历史上涌现过的各色外交理念黏合起来的弗兰肯斯坦式的存在。虽然现在还言之过早,但如此混合的外交倾向的确更像是面对不同议题时倚重不同群体而作出的被动因应,而非深藏不露的战略逻辑。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10月24日
201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