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朱永新:坚守改革,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朱永新,全球化智库(CCG)顾问,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2018年9月14日 -
朱永新:未来的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
朱永新,全球化智库(CCG)顾问,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编者语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引发全球新科技革命,教育领域深受影响。互联网因其超越时空、信息海量、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使教育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国际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面对互联网提供的多元教育服务,传统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教育应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探索人才培养新规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为此,本版开设“互联网与面向未来的教育”栏目,约请专家撰写文章,深入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两大教育理想,第一大理想是“有教无类”,这是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第二大理想是“因材施教”,这是关于个性化教育问题。为了这两大教育理想,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努力、在推进,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技术为实现这两大教育理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认为,未来的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1.未来学习中心的外在形式 未来的学校会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从学校外在的形态来说,它会变成一个以学习中心为纽带的学习共同体。现在的每所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像信息孤岛,未来的学习中心则是由一个个网络学习中心和一个个实体学习中心构成的学习社区。 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学校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未来的学生可能在一个学习社区的不同学习中心学习,在这个中心学习数学,在那个中心学习艺术,在另一个中心学习科技,而且这些学习中心可以是跨区域的。 2.未来学习中心的内在本质 未来学习中心会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就必须去标准化,必须个性化、定制化。因此,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不需要完全按照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学习内容来学习。每个学生可以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节奏,明确学习内容。 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办的瑟谷学校,倡导个性化学习。学校没有安排系统化课程,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计划,自己招募学习伙伴,学校派老师教学。美国的另类学校(ALTschool)基本理念就是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课程表,每个月会收到老师的个性化评价、诊断和建议。 未来的教育仍然会有国家课程,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传统,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但是,我认为学术方面的要求会更加人性化,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3.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时间 未来的学习中心,学习的时间会更加弹性化。 未来学习中心是全天候开放的,也没有固定的寒暑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这样,学习中心的设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教育资源会进一步集约化。 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中小学和大学校舍利用程度低。其实,传统的学校生活节奏与节假日安排,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适应,甚至与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有很大联系,是以成年人的工作为中心设计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记录可以保留在学分银行和不同的数据中心。学生可以根据父母的工作特点来安排何时学习、何时休息、何时度假。 4.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 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将进一步定制化。一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学习标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和个人兴趣设计个性化课程,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对优秀学生和天才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奖励,对困难学生和后进学生也会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未来的基因技术、心理学和脑科学会为人的自我定向提供更多可能性。 未来究竟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这几年新教育实验一直在研究未来的课程体系,我们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研发的生命教育课程,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性、基础性课程。我们把人的生命分成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关注生命的长度,社会生命关注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关注生命的高度。为了拓展人的生命长度,我们要把关于个人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为了拓展人的生命宽度,我们要把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的社会交往技能教给学生。为了拓展生命的高度,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作为重要的内容。 在生命之上,我们设计了关于真、善、美三个板块的课程,对应的是智识课程、公民课程和艺术课程。 比如,智识课程主要包括大科学课程和大人文课程。在未来,小学和中学的科学课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围绕着大科学的概念展开。而艺术课程整合艺术学科内容,把电影、戏剧、设计、雕塑、建筑等艺术样式整合成一门大艺术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具备基本的艺术知识和艺术创造能力。 5.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方式 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借助于智能设备而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作用,认知外包的现象会更加注重方法论学习。 所谓混合学习,是说未来的学习主体是一个人机结合体。未来的学生将不再只是借助于自己的身体来进行学习,而是借助于外脑、借助于人工智能等来学习。所以,认知外包现象会成为重要特征。也就是说,很多过去需要用传统学习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如查找资料、整理归纳等,可以委托机器来完成。 所谓合作学习,即基于项目式、主题式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对于共同探究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未来的学习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 利用网络学习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集纳中国和世界最好的学习资源,免费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同时也提供基本的考试和评价等基本公共服务。各个学习中心可以研发自己独立的课程,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 未来将形成一批各具特点的网络学习中心,通过网络来指导学生。我曾经考察过位于硅谷的斯坦福网络高中。这个学校600名学生,学生通过注册在网络上的学习,一个星期两天在网上上课。我问他们的教务长,学生完全在网上,怎么管理?怎么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教务长介绍,学校主要负责课程的研发与教学,学生的社会性主要通过学生社团的自组织来完成。 6.未来学习中心的师资队伍 未来的教育将进入一个“能者为师”的新时代。 未来的教师一定是更加多元化,未来学习中心可以拥有部分自聘教师,他们往往有自己的优势课程,也可以外聘教师,采取购买课程的方式,更可以跨学习中心进行学习。部分教师将成为“独立教师”或“自由教师”,各种培训机构也将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或者课程公司。未来可能会诞生很多新型的课程公司,所以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壁垒。未来也会出现许多“自由教师”,以个人授业的方式提供课程。 不管怎样,教师这个职业不会消失,只是角色从过去处于中心地位,变成一个陪伴者、指导者、学习伙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的调查显示,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只占19%左右,检查学生的在线作业等占8%,其余73%的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未来的课程公司与自由教师,可能成为教育的常态。当然,如果需要承认学分,仍然需要专业机构的认证。 7.未来学习中心的付费方式 未来学习中心将采取政府学习券与个人付费相结合的方式。 未来学习中心可以由政府开办,也可以由民间开办。政府为基本学习内容买单,个人为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付费。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未来私人为教育买单的经费会大大增长。 现在的学生重复性学习较多。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学英语,放学也会再去补习英语。未来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和课程,政府用教育券的方式鼓励学生的选择。在哪里学、跟谁学,由学生及其父母自主决定。 未来谁会为教育买单?未来将会是政府买单和个人付费相结合的方式,政府毫无疑问会继续提供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且应该努力为学校、为每个公民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世界教育创新峰会近期的调查发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中,家庭占43%,政府占30%,企业占27%,承担教育费用最多的是家庭。这个投入结构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个性化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教育与学习时间的增加,教育总经费会有很大增量,未来的政府可能提供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家庭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付费。当然,政府会建立补助机制,帮助社会的弱势人群及其子女支付其个性化学习费用,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8.未来学习中心的考试评价 未来学习中心的考试评价将走向描述、诊断、咨询。 在未来的学习中心,大数据将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修正学习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现在的考试评价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未来的学习评价,将会由现在的重视结果走向重视过程,大数据将会跟踪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未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将被记录在学分银行。未来的学分银行能够记录、查询学生的所有学习记录,一个人读了什么书、学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等等,都可以储存在学分银行,并得到有效认证。 9.未来学习中心的参与机构 未来学习中心将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整合网络学习、传统学习、技能学习、社会学习等各种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用各类文凭来衡量一个人学习程度,这是粗放式的评价方法。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专业文凭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学习经历、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些无法用文凭来衡量。 未来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精确地在学分银行中体现所有学习历程,教育机构也可以把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原生态地记录下来。学分银行制度能跨越各教育阶段之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间、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之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之间等的一系列鸿沟。 未来提供教育资源的主体将发生很大变化。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调查“未来谁来提供知识”时,教育家们回答,第一是网络,第二是传统学校,第三是社交和个人环境,第四是职场。 10.未来学习中心的教育理想 未来学习中心的理想和宗旨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每个人快乐自主地学习,享受教育的生活;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新教育实验孜孜以求的目标。尽管这是一个可能无法真正实现的目标,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种教育哲学,也是一种行动指南。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下的力量。有学者曾经说过,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认清未来教育的方向,认清未来学校的方向,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教育。 文章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6日
2018年9月14日 -
庞中英:中国与世贸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新规则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8年9月14日 -
Emanuel Pastreich: Can culture be used for consensus in NE Asia?
By Emanuel Pastreich, a non-resident senior researcher of CCG There have been multiple efforts to find common ground in Northeast Asia betwee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over the last 20 years. For the most part, the focus has been placed on promoting trade, removing barriers to investment, and holding meetings between ministers, vice ministers, CEOs and technical experts. It is natural to think that the effort to promote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hree countries should take place at the highest levels. The problem is that more often than not it is assumed that "highest" refers to highest rank. But might the term "highest" be used in a different sense? Could it be that we need a "high-level" discussion betwee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not in the sense of institutional hierarchy, but rather in a cultural or philosophical sense? There have been moments like the signing of the Magna Carta, or the school of Confucius, that have been transformational and opened the doors to a new age of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engagement. We don’t mean academic conferences that bring together scholars for presentations of specialized papers on cultur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Such activities have a value, but they are at a distance from government, from diplomacy an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common people. China has a tremendous opportunity to affirm its commitment to internationalism,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nd put forth an inspiring vision for what is possible going forward by starting a discourse between the three countries that is inspiring and that will set the groundwork for a mutual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locked in the three traditions. To do so requires seriousness in our discourse, in our writings and in our speech that has been lost over the last 40 years. First we must grasp our historical position. You can barely find anything that is traditional in the big cities of Sou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Whether you are looking at clothing, or architecture, or fast food, or even value systems, superficial reflections of a commercialized West have taken over Northeast Asia. That process took two centuries. Ever since the Opium Wars showed the tremendous technological prowess of the West, the cultural discourse in Asia has permanently tilted toward the European tradition. But the Opium Wars were not won because of the superiority of Western culture, but rather because the West rapidly embraced a coal-based industrial society that brought with it tremendous advantages, but which has also completely dehumanized us by making technology the standard by which we judge people and progress. Now we see that fossil fuels are destroying the Earth and that the scholars of Sou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who refus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favored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based economy were right and the Europeans were completely wrong. We need to start a discussion on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Sou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that involves not just history experts, but also scientists, policymakers, businessmen, and ordinary citizens. We can together consider how the philosophie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offer fresh approaches to living our lives, and suggesting new directions for innovation in governance, educ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dentifying the best of the past discourse on government, on the economy, and on political ethics from the traditions of Sou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will offer us access to tremendous visions of what is possible in the future. Equally important is bringing South Koreans, Chinese and Japanese together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past cultures to avoid most ideological conflicts and emphasize common ground. The riches are tremendous. Sou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share thousands of years of sophisticated governance which was based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which emphasized ethical rul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we are not looking to Asia’s rich past for entertainment, we are looking for solutions to the overwhelming threats that we face today such as climate chang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llapse of industrial society. The creative review of Asia’s common heritage at this critical historical moment could be a moment similar to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of 1787 in the US. Leading scholars and thoughtful political figures gathered to discuss how the best of Greek and Roman ideas about governance could be reinterpreted to form the basis for ethical government in the modern age. That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because of the profundity of the discussion and seriousness of the intentions, set the stage for a new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which would inspire generations of activists to press for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reafter. The efforts of Alexander Hamilton and Thomas Jefferson in draf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built on an earlier such effort: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of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are noteworthy. Renaissance thinkers in Italy and France during the 15th century seized on the best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and creatively reinterpreted it as a means of injecting vitality into a moribund civilization. They found transformative power in that past culture that helped them push toward new horizons. Looking back was not nostalgia, but rather an opportunity for innovation. China can lead the way in promoting such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bout Author Emanuel Pastreich, a non-resident senior researcher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president of the Asia Institute. From Global Times,2018-9-10
2018年9月13日 -
黄剑辉:向富人豪宅收房地产税
改革四十年·新经济思想大型策划之
2018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