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国际移民全球治理新机制 | CCG研究
摘 要 近年,国际移民 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国际移民数量增加,所在区域相对集中,但流动性下降;经济发展刺激短期迁徙;移民流动形式多元化,尤其在大规模移民流中,迁徙的动机具有很强的混合性;被迫流离失所者规模巨大,重新安置与返乡者的比例较低,但增幅开始出现放缓迹象。主要西方国家近年反映出的政策收紧趋势并不能反映政策变化的全貌,各国根据自身发展,在移民政策变革上各有侧重。劳务移民、就业与创新,一直处于移民政策争论的中心位置。美国与英国虽然不断加高投资移民的门槛,却特别制定了吸引企业家移民的政策与规则。在移民政策“收紧”之外,新加坡为增加人口规模相对放宽移民规划,加拿大结合国际教育战略增加了高素质移民的数量。虽然中国大陆地区国际移民占总人口比重仍是世界最低,但中国也在不断从国际移民来源国,成长为治理方式与机制不断进步的国际移民目的国,外国人“来华逐梦”也呈现上升趋势。“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也成为中国规范移民的重要流向地区。 国际移民全球治理新机制 1. 构建“全球移民契约” 2016年9月19日,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会聚,讨论如何应对“大规模难民与移民流动”。峰会当天以联大决议的形式通过《关于难民和移民的纽约宣言》。根据宣言,国际社会将与联合国推动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难民问题全面响应框架,应对突发及长期存在的大规模被迫迁徙问题。其中包括保护移民和难民权利,向接收移民的国家提供支持,强调移民所做的积极贡献,改善人道主义救援等一系列承诺。按照宣言的要求,国际社会将启动政府间谈判进程,以期在2018年制定通过一个全球契约,寻求安全、有序和正常的迁徙。 全球移民契约的建构与发展是全球移民治理的分水岭,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该议题做出关键性的努力。契约希望为成员国在人道主义、发展、和人权等相关维度,为国际移民的方方面面提供一个共同的原则、承诺和理解。虽然国家仍然是基于主权来决定非本国国民能否进入本国领土,但要符合国际法的要求,在移民议题领域实现国际合作,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其他治理行为体还有大可作为的空间。全球契约将会着眼于四个核心因素:(1)保护移民的权利;(2)为安全、有序和正常的迁徙提供便利;(3)降低被迫迁徙和非常规移民;(4)应对人口流动带来的自然和人为的疾病 。除此之外,国际社会还要寻求将移民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机会,寻求移民对家乡和东道国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全球契约还被寄予期望能给国家设立一个指导原则,有效地、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地治理人口迁徙。加强国际移民多维度的协调,成为理解应对移民、人口流动和所有类型的国际迁徙的国际合作模式。 全球移民契约将通过以下努力实现:(1)让国际社会充分意识到安全、有序和正常的国际移民对国家和移民本身的益处;(2)意识到安全、有序和正常的国际移民是基于国际规范、原则和标准;(3)全方面综合认识国际移民,需要国家和其他行为体的合作;(4)强调所有利益攸关方的责任意识、承诺和理解。 2. 欧盟针对迁徙问题的新举措 数年大规模难民移民涌入,在最近的安全和移民挑战的背景下,使欧盟不断进行内部政策协调,调整应对人口迁徙的政策,实施新举措。根据2016年9月16日欧盟27国达成的“布拉迪斯拉发路线图”中关于控制非常规移民的数量、加强欧盟外部边界的管控,以及加强成员国间关于穿越欧盟边界的合作与安全服务信息的交换,欧盟开始建立了“出行信息与管制系统”。欧盟委员会还于2017年12月12日建议升级此项关乎欧盟的安全、边界和移民管理信息系统,以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的缩小信息差距。 新举措将有助于各成员国间、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并确保边防警卫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正确的信息,并知晓他们在何时何地且如何履行职责,同时确保最高的数据保护标准和充分尊重基本权利,确保欧盟公民有范围更广的安全保障。 2017年欧盟还延续了2016年的治理移民难民问题的战略,即加大对移民与难民来源地区援助力度,从来源上减轻涌入欧盟的被迫迁徙者带来的负担。除了持续援助土耳其之外,欧盟还将援助范围扩展到东南亚地区。欧盟为东南亚女性劳务移民的权利保护制定新计划。 去年9月,欧盟与联合国联合发起了“聚光灯倡议”(Spotlight Initiative),斥资5亿欧元用以消除世界范围针对妇女与儿童的暴力。据联合国估计,全球移民中,有2020万是来自于东盟国家,其中1000万是妇女。为了执行该倡议,欧盟设立了专门项目,意在防止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地区的妇女儿童暴力问题。其中,欧盟与联合国妇女署、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曼谷设立的“安全与公平”项目,在东盟区域内,将2500万欧元用作该项目来通过提高立法、政策和制度框架,确保女性劳务移民的权利,减少对女性劳务移民的剥削、贩卖和虐待。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
2018年7月17日 -
王义桅: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强大动力
专家简介
2018年7月16日 -
朱永新:我们需要精英教育吗?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文化上同根同源,教育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与大陆不一样的是,建国中学的招生已经完全摆脱了“权”和“钱”的作用。所有学生都是根据政策公开透明地录取,无一例外。同时,台湾学校能够坦然面对精英主义教育的指责,甚至公开提出精英主义的办学目标 。 朱永新 CCG顾问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长江教育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这是一所拥有112年办学历史,培养毕业生11万余人的老校。 这是一所奥林匹克竞赛成绩特别优异的学校,近20年先后拿到国际奥林匹克数理竞赛金银铜牌190枚,被誉为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单一学校获奖数”最多的学校。 这是一所生源最优的学校。在每年夏天举行的高中基本学力测验中排名前1%的学生,才有机会进成为它的学生。 这是一所毕业生“最牛”的学校。每届毕业学生超过40%(约500人)进入台湾地区最著名的台湾大学就读,毕业生中80-85%选择报考医学、数理、工程专业,15%左右选人文社会科学。而这15%的学生大部分成为台湾地区政坛的要员,如马英九、连战等。台湾大学的教授,每3——4人中有一位是建中的毕业生。 这所学校,就是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台北市立建国中学 2010年,建国中学的蔡炳坤校长曾参加过我们在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学校长论坛,被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所吸引,相约择时考察建国中学。没有想到,回去不久,他就应郝龙斌市长之邀,担任了台北市分管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的副市长。 2013年5月,在建国中学新任校长陈伟泓先生来北京期间,有机会与他交流,再次相约去建国中学取经。 借叶圣陶研究会访问台湾之机,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2013年6月17日上午10点10分,我们到达了建国中学。学校不大,占地只有57400平方米。建筑也不张扬,建于1908年的红楼仍然是学校的主体建筑,边上有一个新的建筑,陈校长称其为“梦红楼”。其他还有诚正楼、明道楼、致知楼、格物楼、正谊楼、庄敬楼、自强楼、科学馆、活动中心等,多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命名。 陈校长介绍说,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与“宏观视野”的社会菁英,多元学习、适性发展、通识能力与全人教育是学校的基本价值观。而学校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自由的学风”(自主自律的自由学习风气)、“优良的传统”(最多的学习机会与最少的环境限制)和“恢弘的格局”(人文与科技整合、通识与资讯并重)。概而言之,学校希望以“关怀”、“卓越”、“创新”、“宏观”为教育理念,来实现“中学的教育,大学的格局”的愿景。 这些理念、价值、愿景,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就构成了“有品建中人”的四个图像——第一,热爱生命:生命无价,尊荣有度,从热爱自己的生命做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进而热爱他人的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活力健康:活力是健康的源泉,健康是活力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社群关系:与同学、师长之间拉近关系,与朋友、父母之间缩小距离,进而关怀弱势,服务社区。第四,才德兼备:有才华,有所作为,展现实力,获得地位;有德行,有所不为,显露魅力,受人尊敬。 这次考察团的主要任务是阅读与出版,所以,我们重点了解了建国中学在图书馆管理和阅读推进方面的工作。 学校图书馆的组长张佳瑶告诉我们,图书馆拥有23万册纸质图书和14万册多媒体图书,只有四个工作人员。馆长由一位数学老师兼任,她自己兼任语文老师,只有一位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和工勤两位专职。但是开展的活动非常多,效率很高。 图书馆每学期举办“学科主题书展”,将国语、数学、外文、物理、史地、化生等学科的重要参考书陈列介绍,引导学生利用馆藏。高一新生入学后,学校专门安排一节“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课程,介绍学校的图书资源和利用方法。同时定期举行“新书快递到红楼”的展览,在学校的主要出入口向师生展览推荐新书,现场可以借阅。学校的图书选购有专门的“图书委员会”,听取各科师生的意见后采购。 建国中学的图书馆是一栋四层楼的建筑。图书分类非常细致,丝毫不亚于大陆的一些高校。在学校每年招收的31个班级中,有数理资优班、人文社会资优班、科学班等,这些实验班的学生选修了部分大学课程,学校图书馆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专区。 学校图书馆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每天上午、下午有两次专门播放古典音乐的时间,让师生在音乐声中静静阅读。我们在图书馆还看到了他们为一个学生举办的主题画展。 建国中学校歌 为了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图书馆办了《建人见智》等报刊,发表师生的书评文章和读书心得,介绍台北市的各种展览、讲演和艺文活动。图书馆还定期举办“人文读书会”,邀请各学科的老师为学生们介绍好书。由于建国的学生考医学专业的特别多,上个月他们就请生物老师做了一场《医院里的哲学家》的讲座,介绍了肯·修曼的著作《加护病房里的选择题:一个30年资深医师的真实告白》。 图书馆还配合老师或学生社团自己策划的“特展”做了许多工作。如邀请作家、名人到学校讲演,图书馆就收集他们的相关图书、影像资料进行展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双翼。学校图书馆在指导学生撰写学科“小论文”和读书心得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除了办阅读周报外,还协助各个重要机构和网站举办中学生作文比赛,每学期都有200多位学生在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建中百本好书书目》。其中包括各学科老师推荐的60本好书和全校师生票选的40本好书。前者分国文、英文、数学、地理、公民、历史、化学、物理、地球科学、生物、音乐、家政、美术、生活科技等,有齐邦媛的《巨流河》、英文版的《小王子》、《哈利波特系列》、Sawyer的《数学家是怎么思考的》、pietra·Rivoli的《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弗里德曼的《选择的自由》、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而师生投票的40本好书有白先勇的《台北人》、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金庸的《天龙八部》、雨果的《悲惨世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 “进入建中不参加社团,犹如不是建中人”。这是建中师生耳熟能详的的口头禅。建国中学的社团活动之多,令陈伟泓校长非常自豪。他骄傲地告诉我们,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有79个之多。仅音乐类的社团就有口琴社、古典吉他社、另类音乐创作社、民谣吉他社、合唱团、流行音乐社、国乐社、管弦乐社、乐旗队、热门音乐社、热门舞蹈社、爵士音乐社(含萨克斯风、小号、小提琴、钢琴、吉他、BASS、爵士鼓以及Vocal等)等十几个。99%的社团自己独立活动,只有1%的社团聘请指导老师。社团活动每学期12次排进课程,由社团自治委员会自主管理。 在学校图书馆旁边的一栋楼房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名为“黑衫军”的雕塑。这是雕塑家为建中橄榄球队雕塑的一个作品。这支队伍曾经在台湾区橄榄球赛高中组连续获得十九次冠军。早期校友设计队服时,以新西兰全黑队(All Blacks)为师,设计全黑色队服,因此被喻为黑衫军。建中橄榄球队为建中最具历史性及代表性校队,为建中争取无数荣誉,其“坚忍不拔,沉着应战,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队训也被喻为建中精神的代表。陈校长告诉我们,在建中,要参加橄榄球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没有资格的。 毫无疑问,建国中学走的是一条精英主义的路线。我对陈伟泓校长开玩笑说,你们学校是“天才集中营”,把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他笑而不语。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文化上同根同源,教育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与大陆不一样的是,建国中学的招生已经完全摆脱了“权”和“钱”的作用。所有学生都是根据政策公开透明地录取,无一例外。同时,台湾学校能够坦然面对精英主义教育的指责,甚至公开提出精英主义的办学目标,我们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敢正面承认。 其实,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公平基础上开展精英教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需要,同时也符合人民自己的利益,正如罗素所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文章选自长江教育研究院,2018年7月10日
2018年7月12日 -
魏建国:美国打响贸易战第一枪 将失去全球
专家简介
2018年7月12日 -
朱永新: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的辽阔天地
朱永新,全球化智库(CCG)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2018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