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黄日涵:朝鲜半岛问题,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中国手里
黄日涵, 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1月7日至10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金正恩今年的首次出访活动,并且在中国度过了他的36岁生日。因而这次访华也受到了多方关注。 接下来的半岛局势如何?第二次“金特会”能取得什么进展?在半岛问题上中国有何作为?观察者网专访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以下为采访全文。 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金正恩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 观察者网:金正恩这次访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黄日涵:首先是时间,他的36岁生日是在中国度过。大多数时候金正恩委员长的生日都是在自己国家过,他能选择在这个时间来中国,说明他对中国的重视程度。 这一次在接待上跟以往相比也有一些新的细节性变化。在国宴的安排上有一些细节变动,这次是在北京饭店,之前是在钓鱼台国宾馆,这说明关系跟以前比起来要更加亲密。国宾馆非常好,见证了中朝传统友谊的发展,但北京饭店的特点是中国政府招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宴请了很多世界各国的外宾,包括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曾在北京饭店招待尼克松总统。不仅仅是宴请上“换换口味”,更是体现中朝关系更加巩固,友谊更加深厚。 另外这次来访金正恩同样也去调研了一些地方,跟之前相比,这次的行程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次他去参观了同仁堂制药厂的亦庄分厂,了解一些生产线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这要结合朝鲜的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我们去年去朝鲜访问的时候,他们的经济建设方案已经从过去的“核经并进”战略,转变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朝鲜劳动党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发展思路。现在平壤街头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经济活力的标语。 平壤街头促进经济发展的宣传标语(@东方IC) 这一次来同仁堂考察,也说明金正恩委员长想提升朝鲜经济的增长动力,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和前几次金正恩来中国访问时参观中关村和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一个思路,就是要加强经济的建设。 观察者网:从新华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朝两国领导人在半岛和平问题上也聊了很多,中朝、美朝和中美关系影响下,半岛问题该如何解决? 黄日涵:当前半岛问题最大压力是在特朗普这边,因为特朗普曾经吹牛说在他任内半岛问题不仅能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而且还可以进展得比较好。 去年特朗普在和金正恩会谈之后,曾经一度特别天真,以为他马上就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但当前的情况对特朗普来说,压力非常大,因为整个过程的推进实际上很有限。蓬佩奥的几次出访包括后来的会谈并没有那么顺利。 目前美国国内政府已经停摆了20天,马上要突破克林顿时候的最长停摆时间的记录了,所以特朗普压力很大,他想要突破,但突破点在哪?他认为在朝鲜,所以特朗普会向朝鲜施压,那么朝鲜同样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压力。 而且朝鲜当前仍然面临着头上的一个“紧箍咒”,就是联合国2397号协议。这个协议严格到什么程度?所有重要的生产要素,钢铁、原油等都禁止出口到朝鲜,包括对朝鲜的投资也有限制。所以就算其他国家愿意对朝鲜投资,但如果2397号协议不能解除,朝鲜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无从谈起。对于2397号决议,现在中国跟俄罗斯在积极斡旋,为了维护半岛的稳定,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有助于朝鲜经济的发展。但能不能突破这个协议的限制,最重要的还是美国人的态度。 现在金正恩跟特朗普双方都有压力,他们希望坐下来谈一谈下一步的变化,应该怎么去做。当前摆在美国跟朝鲜面前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战略步调不匹配,或者说信号的传递不匹配。美国人想一下子就把朝鲜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要全部弃核,要把核武器甚至制造核武器的科学家都交出去,这个条件朝鲜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这时候双方的谈判就陷入了一个死局。 朝鲜希望他走一步美国能够跟一步。比如说朝鲜已经关闭了丰溪里核试验场,停止导弹发射,美国政府能不能跟进?但现在美国人是你走你的,我不跟进。这就在信号上出现脱节,朝鲜不知道美国下一步要干什么。 于是就陷入了一个僵局,特朗普很焦急,金正恩压力也很大,他要改变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必须突破美国这个关卡。所以这时候第二次的“金特会”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既然这个时候双方都有各自的压力,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一个关键钥匙就在中国手上。金正恩到中国来进行访问,第一是要找到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是朝鲜半岛事务是离不开中国话语权的。 应该说在金正恩之前三次访华后,实际上整个朝鲜半岛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在半岛事务上有重要的话语权。美国曾经想单方面主导,包括韩国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离开中国来谈半岛事务这是不可能的。 观察者网:中国手里的“钥匙”具体是是指什么? 黄日涵:如果你去朝鲜观察一下,会发现朝鲜各方面的发展都与中国息息相关。朝鲜日常生活要用的东西许多都是从中国来的,他们的冰箱、电视机、甚至很多食品,都是从中国来的,包括它的出租车比亚迪都是从中国买的。离开了与中国的合作,朝鲜的经济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中朝关系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任何人都不能够轻易取代的。中朝两国现在更有许多共同关注的利益,要共同发展、共同维护整个地区局势的稳定。所以要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和朝鲜是谈判桌上的决定性力量。 观察者网:刚才说到朝核问题,金正恩在新年讲话中对半岛无核化的“四个不”做了一个清晰的论述,但仿佛不是很符合美国的期待。 黄日涵:去年我们到平壤去,发现朝鲜对于无核化的表述跟美国人单方面想的弃核不是一回事。综合来讲,朝鲜人心中的无核化跟美国人心中的无核化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有天壤之别。 美国认为无核化就是你朝鲜把人交出来,把核武器都摧毁就叫无核化。但朝鲜人提的无核化是全面的无核化、半岛的无核化。美国也要做些事情的,朝鲜无核化之后,你美国要如何保证我的安全?美国不能在这个地方进行核武器的威胁,整个半岛完全无核化。但美国其实做不到这个,他想让朝鲜实行利比亚模式的弃核,朝鲜国内、金正恩和军方的高层都不可能接受这一提案。 美国跟朝鲜在无核化的问题上,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在阐述内容上有差异。如何把这个差异消除,是现在包括美国、中国和朝鲜等各方要做的事情。当然最大的隔阂还是在朝美之间,他们需要就这个问题达成一个协议,要想让朝鲜真正能够接受美国提出的所谓的无核化,我想这个路非常长。 观察者网:如果按照朝鲜说的那种无核化,就像您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朝鲜在无核化之后怎么保证自己的安全? 黄日涵:这就是现在朝鲜在思考的问题,就像金日成综合大学的教授说的那样:美国拿了一把枪顶着我脑袋说你要听我的,不然我把你崩了。然后我们自己发展核武器,现在我也拿一把枪抵着美国人。虽然我这把枪没他的厉害,但他也受到生命的威胁。这个时候美国人告诉我让我把枪放下,但是你美国又不愿意放下你的枪,朝鲜当然不愿意接受。 这个例子举得很形象,从朝鲜的角度来说,你美国凭什么让我单方面把枪放下,但自己什么都不做?朝鲜要的是什么?是要完全保证自己的安全。请问完全保障安全这几个字怎么实现? 这就需要美国人跟朝鲜去谈,让他心理上感到安全。朝鲜目前是处于稍微弱势的一方,他的安全诉求是非常重要和非常迫切的。所以不是无核化之后朝鲜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而是只有美国人满足了他的安全诉求之后,真正的无核化才有可能实现。 观察者网:在新年讲话中,金正恩还表示随时准备与特朗普会面,但同时他警告称,如果华盛顿继续制裁朝鲜,朝鲜可能会被迫“寻找新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新的方式”可能是什么?这里面威胁的成分又有多大? 黄日涵:我想金正恩表态的意义,其实是向美国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我们之间的谈判不是你单方面主导的,我们需要协商,如果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不跟你玩了。 金正恩来中国访问,不仅仅因为中朝关系很好以及两国在朝鲜半岛事务上有共同利益。他这时候来中国访问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告诉美国人在朝核问题的解决上,你不可能忽略中国。 另外也告诉美国,我可以有别的选择,我可能会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可能会加强跟中国的合作,虽然有2397号“紧箍咒”,但我可以尝试别的合作。有些事因为2397号制裁决议不能做,但我可以做目录之外的事情,比如加强旅游业,加强教育合作、文化合作等,这些都是在2397号之外的。 辽宁丹东直通朝鲜平壤的火车,中国游客通常通过这趟列车前往朝鲜(@东方IC) 这对特朗普来讲,会使他的压力上升。特朗普经常通过推特对美国民众吹牛说半岛的钥匙在我手里,我说话就算数。但美国人一看好像也不是这么回事儿,金正恩现在到中国访问,与此同时,特朗普跟金正恩见面却是一波三折,美国民众要如何相信特朗普在半岛事务上的话语权比中国大呢? 这个信号传递给美国之后,特朗普就会去思考下一步是不是要调整他的半岛政策。我的判断是如果特朗普要想在朝鲜问题上有所突破的话,美国的态度必须要改变,他现在这种态度是根本不可能推进半岛无核化的。 观察者网:朝韩关系最近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美国显然不希望看到朝韩来往过密,在这个条件下,朝韩两国关系的前景如何? 黄日涵:去年整个半岛局势得益于文在寅总统跟金正恩委员长的共同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努力对于半岛和平是很有好处的,中国外交部也表示非常乐见朝鲜跟韩国的互动。 朝韩首脑的历史性握手/图片来自《朝日新闻》报道截图 他们互动的效果也很好,确实现在朝鲜民众对韩国的印象大幅度改观,双方也打破了心里隔阂,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彼此的敌意,有了一个互信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他们能够发展到什么阶段?我想要达成很大的进展是比较困难的。目前美国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韩国愿意活动就活动,愿意访问就访问。但到了关键性、突破性的时候,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另一把钥匙的绳索在美国手里,如果朝韩的互动越过了美国的底线,那美国就会拉绳子了。 韩国外交基本上都是看美国指令的,韩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也是在美国人手中,所以韩国很多事情最后的底线是要看美国眼色的。要想解决朝核问题,除了朝韩双方的努力外,还有另外一把钥匙在美国人手中。同时也要考虑俄罗斯和日本的因素在。所以说半岛局势很复杂。 观察者网:关于朝韩交流,美国的底线在哪里? 黄日涵: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人的政策底线,我想应该是如何保证半岛问题不要脱缰,不要离开他的管控。 美韩同盟是美国在亚洲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美国不会愿意看到韩国脱离他的控制。所以如果不做得太过火的话,美国人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脱离了他的控制,美国可能就会有一些新的动作。 观察者网:中美手里各有一把钥匙,现在双方又有一些摩擦,这对半岛未来的走势会有什么影响吗? 黄日涵:我个人认为2019年半岛问题的推进不会特别顺利,应该还是会有一些摩擦。现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中美关系的变化、朝美关系的变化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朗普许诺说他任内能够解决朝核问题,我觉得基本上不可能。 观察者网:也就是说第二次“金特会”依然无法解决朝核的问题。 黄日涵:对,可能性非常之小。见面是有可能的,但让朝鲜接受美国提出的那种弃核模式是不大可能的。 观察者网:第二次“金特会”可能在那些问题上有所进展? 黄日涵:现在对朝鲜来讲,希望“金特会”能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除2397号决议。他们之间现在的博弈可能是你解决对我的制裁,让我的经济可以继续发展,那我就可以做一些让步,比如说销毁多少核武器,或是满足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 另外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朝鲜希望我走一步你美国能跟一步。但现在问题是朝鲜走两步,美国一步都没有跟,这样的会谈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次“金特会”上可能朝鲜依旧是这样的诉求,就是我走一步,你美国要跟一步。美国人要拿出你的诚意来,但美国如果不想跟的话,你光提你的要求,不满足我的需要,没戏。第二次“金特会”如果美国不让步的话,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对朝鲜当前来说,最重要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取消2397号决议制裁;第二是保证它的安全,保证安全之后再来谈半岛无核化,还是有机会的。 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19年1月12日
2019年1月14日 -
何伟文: 政治风浪无法阻挡中美经贸合作
专家简介
2019年1月14日 -
Li Weifeng: The future has come-AI in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Visitors watch a robot dance at the World Robot Conference 2017 in Beijing, capital of China, Aug. 25, 2017. [Photo / Xinhua]
2019年1月10日 -
He Weiwen: Historic Value of the Past 40 Years
On January 1, 197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sued a joint statement announc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rom January 28 to February 5, Vice Premier Deng Xiaoping and his wife Zhuo Lin made an eight-day official visit to United States, at the invitation of U.S. President Jimmy Carter and his wife. (file photo) By He Weiwen,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December 2018 marks two simultaneous 40 years anniversaries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China and the U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 on December 16, 1978, and China launched reform and opening-up on December 18, 1978. They are by no means coincidence, but closely related both in logic and reality. Deng Xiaoping, the master designer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held that China must normalize its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o mak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 success. Two days before the opening of the historical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ged the joint communique on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as from January 1, 1979. A month later, Deng Xiaoping 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had long discussions with President Jimmy Carter. Forty years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upport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t has not only provided a st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 but also resulted in numerous concrete tools securing the mutual benefitial cooperatio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igned hundreds of agreements covering t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riculture, energy, education, tourism, medical service, culture and more. The massive investment of the U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which boasts over 68,000 US-invested businesses in China today, has brought tremendous new products, new technologies, new visions and world market opportunities to China. They also supported 1.74 million jobs directly. The two-way trade volume increased 233-fold from 1979 to 2017, unprecedented in human history, contributed energetically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five million Chinese students studied abroad, with over one third of the total studying in the US, acquiring the latest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in various sectors in the world. China has also benefited from cooperation with the US in the contemporary law making, and in learning and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s. With hard, protracted talks, China and the US reached the agreement on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on November 15, 1999, which was the key for China’s WTO membership two years later. The latter in turn helped turn China into a leading trading power 15 years later. All the above developments provided a strong push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in her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inuou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has also provided vast opportunities for the American businesses and the America people. According to a joint study by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USCBC) and the Oxford Research Institute, the two-way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2015 alone contributed 1.2 % to the US GDP, and supported 2.6 million jobs.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lowered the US CPI by 1.5 percentage points and saved roughly 850 dollars per family each year. The US has also benefited tremendously from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According to the USDOC data, from 2002 to 2017, the US exports to China increased by 487.0%, four times as fast as its export to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which increased by 123.1%. Its imports from China rose by 303.8%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hile its imports from the world was up only 101.7%. The US trade with China increased much fas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its exports to China grew faster than imports from the latter.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average tariff levels were brought down from over 30% to 7.5% by November 2018, and most of the non-tariff barriers have been removed, offering ever expanding market for the US exporters. China now accounts for 57% of the US soybean export sales, 25% for Boeing’s global sales, 20% of the US automotive exports. China’s continuous opening-up in market access has provided promis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U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data by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EA, USDOC), by the end of 2016, China accounted for only 1.6% of total U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overseas investment assets, but for 6.0% of total overseas sales, 2.6% of total overseas net revenue, and 5.0% of total overseas added value. It shows that China is a market with higher than average returns for the US multinationals. The AmCham 2018 White Paper also found that close to 60% of its members had put China among top three of their global investment destinations, and one third of them had planned a 10% or more investment increase in 2018. A recent Rhodium Group report showed that, by the end of 2017, total US investment stock in China reached $ 200 billion, making profit of $ 70 billion out of the local sales over $ 600 billion, larger than the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at $ 505.6 billion in 2017, according to USDOC data. The past 40 years have proved that, a sou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s considerably constructive to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 constantly opening China is also essential for the US in its global environment and ever-expanding business interests. The current sharp downturn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since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ook office, especially the ongoing trade war, is good for nobody. A fundamental concern behind the latest Trump Administration’s China policy is the mentality of “China threat”. They assume that China will threaten the US global dominance in both geopolitic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past 40 years of both the bilateral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have provided a shared cognition that China has no interest in challenging the US in either field. Although China’s total GDP is already two thirds that of the US, its per capita GDP, estimated at around $9,700 in 2018, is still below the world average of $ 11,000. The repeated downward pressure in China’s economy justifies the urgency of upgrading the manufacturing to the higher end to keep economy growing. If China wants to avoid the “middle income trap” and move into a high- income society, its per capita GDP will have to attain at least $ 14,000, or a total GDP at $ 19.6 trillion, very close to the current size of the US economy. Will that be a threat to the US? Absolutely no. At that level, China’s per capita GDP will be less than a quarter of the current US level ($ 60,000), or less than half that of the average OECD countries. China will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bring happy lives to its people. It will cause no threat to the US dominance. The two 40-years anniversaries are treasured memories for both countries, reminding us what is good for both and what might hurt the interests of each. A stable relationship and prosperous future depend on the strategic vision and practical efforts by both governments, businesses, academics and the peoples. Regardless of twists and turns ahead, China-US relations will ultimately return to the track of win-win collaboration. From chinausfocus,2019-1-3
2019年1月10日 -
陈文玲:美国特朗普政府已经成功地搞乱了世界
专家简介 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各位与会企业家代表: 大家上午好!刚才听了曹玉书会长的讲话,非常受启发。他从五方面提出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要把握好的关系,我认为不仅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于国家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像处理好奋发有为与韬光养晦的关系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今天曹会长召开的是工程建筑行业的年会,听说参加工程建筑行业协会的大都是我们国家大型建筑行业的投资企业负责人,大家对国际形势非常关注。借今天宝贵机会,对于中美经贸问题,当然不仅局限于贸易摩擦,对中美关系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谈谈近几年我研究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现在世界格局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的主角是中国和美国。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发生了大的格局变化,最大的变量是中国。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改变了世界的整个格局,包括南北格局,包括全球治理体系、全球秩序与规则,全球经济格局的构成以及其中的演化。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改革开放40年间,每年以9.5%的速度递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成为世界上制造业产值排在第一位的国家,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篮子里边的主要货币。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了世界经济最大的一个稳定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世界经济的“稳定锚”。而当今世界,原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最大推动力,或者我们过去叫经济全球化的旗手——美国,反倒成了引发世界经济动荡的最大变量,它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最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现在对中美经贸问题,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关注,我认为全世界都关注,大家都聚焦在中美关系上。实际上,中美经贸问题,不是一个贸易摩擦和贸易摩擦升级的问题。美国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贸易竞争和博弈后边,第二个层次就是制造业之争。第三个层次,我认为是高科技之争,金融之争。第四个层次则是国运之争,发展道路之争。第五个层次,是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前途之争。 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重塑经济制度,焕发了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活力。经过40年时间,中国几代领导人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带领十几亿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对世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这个重大贡献给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和一切爱好和平崇尚美好明天和未来的人们带来了希望,点燃了理想和憧憬之光。与此同时,也使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包括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开始的时候引发了战略疑虑,他们怀疑,中国发展这么快,还韬光养晦,到底想干什么呢?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从战略疑虑变成了战略焦虑,得了严重的焦虑症。他们蓦然回首,发现你追赶的这么快,而且越来越接近,过去我们对美国叫望尘莫及,现在可以叫望其项背。美国很多人焦虑了,再过了不久他们的神经错乱了,发生了严重的战略错判,是系统性、方向性错判。 从去年特朗普上台之后,就在《美国国家战略安全报告》《核安全态势报告》和国情咨文三个最重要的报告中,把国家斗争或者国家打击的主要对象转向了中国,而且把中国排在俄罗斯前边,并列为需要打击或者遏制的第一梯队。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打击排在第一位的对象一直是恐怖主义,这也是全球形成的共识,中国也参与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性行动。而现在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放在了第三位,把中国、俄罗斯放在了第一位,然后是朝鲜和伊朗放在第二位。所以,美国国家整体战略发生了很大的调整,大家现在关注着贸易战,但贸易战只不过是个序幕。 美国的战略错判和战略转向就引发了美国的战略失据。为什么叫战略失据?就是说,实际上由于美国的战略错判,他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都是非理性的,非规则的,也是非正义的。我们叫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关系,而美国现在恰恰是是非规则的。因此,它的整体战略态势开始气势汹汹,极端霸凌主义,然后导致众叛亲离,在全球形成了越来越孤立的一种美国至上,唯美国利益论,他们反对全球主义,反对一切他们认为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和规制,站在了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美国的战略失据,我认为现在就形成了整个世界历史和发展长周期的的重要转折点。如果美国继续这样走下去,就必然会加剧美国的衰落,我们不说美国很快衰亡,但是它起码将开始加速衰落。它就会从山巅上的国家跌落下来,会从自由主义灯塔上跌落下来,会从经济科技军事的巅峰上跌落下来,而这个历史进程已经开启。 而反观中国,我认为将创造更长的战略机遇期,延长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长周期,稳步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所以,我们所经历的现在是最复杂的、最严峻的的一个历史时刻,对中国是挑战,也给了中国最大的机遇,最大的希望,开启了中国具有最大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难得的历史窗口。为什么这么说?美国的社会矛盾、种族矛盾、党派矛盾、贫富矛盾和内外矛盾,已经集聚到一定的峰值,美国社会正在严重撕裂。现在,天上掉下来一个特朗普,他加剧了美国这种撕裂,加剧了美国社会矛盾的爆发。我认为,特朗普总统已经从四个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一个方面,特朗普已经成功的搞乱了世界。他现在把整个世界搞得一塌糊涂,我说他成功的搞乱了世界,首先是他对世界二战后已经形成的国际机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是不放在眼里的。比如说《巴黎协定》,全球参与协定的签署国是197个,已经履行国内程序批准加入巴黎协定的国家是167个,美国政府也批准了加入的程序。美国上一任总统奥巴马和中国习近平主席一起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APEC会议上,正式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国书,作出了庄严承诺。但是特朗普已经退出了这个协定,还好它退出来没有国家跟着退出。再比如说,联合国费了好大的劲儿,经过几年的艰苦谈判,六个国家达成《伊核协议》,特朗普说退就退出来了,而且用国内法实行“长臂管辖”,用勒令的办法,不允许所有国家与伊朗做生意。包括美国退出区域性组织TPP,这本来是奥巴马、希拉里遏制中国重返亚太的一个旗舰项目。美国不仅无视或蔑视一系列国际性协议和区域性协议,想退就退出来了,还无视或蔑视国际组织,比如说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如说退出联合国人权组织,本来联合国人权组织原来一直是美国打压中国的工具,现在美国首先退出来了,他不再讲人权了。比如说,美国退出了全球移民组织,不再受移民组织的制约了。比如说美国退出了万国邮联等国际性的组织,可以不受包裹邮资的限制了。因为美国的利益至上,特朗普退出了很多全球性的共识和条约,比如说,美国今年还退出了《维也纳外交关系条约》,这是所有外交官需要遵守的条约,美国不愿受约束就果断退出来了。据说特朗普总统上任后免了480位外交官,很多国家长达一年多没有外交官,澳大利亚空了一年多,后来调太平洋司令去澳大利亚当大使,然后没当半年又撤回美国去了,美国现在还有国家没有外交官。所以,我认为他已经非常成功地搞乱了世界,他现在又退出了和俄罗斯签署的《中导条约》,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风险。所以,我感觉特朗普的最大的功劳,是他成功地搞乱了整个世界。 第二个方面,特朗普已经成功地搞乱了和盟友的关系。美国的盟友体系是非常强大的,二战以后,美国和相关国家建立了88个盟友关系。我们中国是结伴不结盟,现在共有92对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分12种类型,最紧密的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不分刮风下雨白天晚上的最紧密的关系。当然,我们还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等。而美国一直是盟友关系,原来这些盟友都是密不可分的,美国承担着保卫盟友的责任以及义务,还有金钱帮助,盟友们唯美国马首是瞻。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整个盟友体系也处在分离和分裂状态,比如说欧盟,现在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来要建军队,德国总理默克尔表态支持,特朗普在推特上开始骂街。北约也是如此,北约原来美国承担68%的费用,特朗普总统说我承担这么多费用,你们都不交,我也不再承担这些费用了。所以美国和盟友的关系,包括与日本的盟友关系,与韩国的盟友关系,原来都是他的跟屁虫,但是现在都在反思,或者是在拉开距离,或者是表示与中国加强合作,这在原来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方面,特朗普已经成功地搞乱了中美关系。本来中美建交40年,始终还是在一个合作的轨道上前进,尽管有各种的风波,也有风雨也有晴,但是总体上还是在合作的轨道上。前一段时间,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的儿子马克-布热津斯基,到中心与我们做了一个学术交流。他首先他把布热津斯基在中美建交中做的工作,以及留下来的40幅没有向各界展示的照片,以及他父亲的私人日记,给我们做了一个小时的PPT交流,然后希望我们给予回应。我也跟他谈了也有一个多小时。马克-布热津斯基布认为,从我父亲那个时候中美建交40年,实际上坚持了两条,第一条是求同存异,第二条就是建交不是唯一的目的,目的是发展两国持续的友好关系,这才是中美两国应该共同努力的。我说,您抓住了中美关系的真谛,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 回顾中美建交这40年,还没有一个总统像现在这个总统,还没有一个执政团队像现在执政团队,这么非理性,这么强硬,这么任性。我最近看了一个统计数据,历届美国总统在上任两年内的换人率,就是白宫主要人员的换人率,特朗普高居榜首。他这两年他周边的白宫和他的团队换人率高达83%,也就是说基本上都换了,可能是除了他的几个亲信没换,其余全部换了。排在第二位的是里根,他的换人率59%;排在第三位的是奥巴马,他的换人率是37%;换人率最低的是老布什和小布什,这两位总统两年内换人率都是17%。我们今年3月份,到美国和美国的一些智库的战略学家,还有一些社会组织负责人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我问了美中关系委员会一位副会长一个问题,我说特朗普总统想开谁就开谁,想换谁就换谁,他怎么能这么随便?美国对他没有制约吗?他回答说,美国是在他当总统之前,经过充分的民主选举出来的,选举之后政府则是由美国总统组阁,这就是他的权力。但是历史上美国总统确实从来没有人这么频繁的换人。特朗普换人的方式是非常简洁的,它不用像我们还要经过中组部考察,还要谈话,还要任免,他就发一个推特,就说你不用来了,你就被解雇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还在非洲访问,还在那里抨击中国,鼓动非洲要防范中国,说中国是经济侵略者、债务输出者等等,他的话音还没落,他飞机还没回到美国,特朗普发一个推特,说你被免职了,他跟总统不用见面,免职后就不能再进白宫了。 白宫150个编制,到目前为有60个岗位在岗,还有90个空缺,60个里边还换了83%。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总统周边几乎全部换上了强硬的鹰派。包括美国贸易谈判是三套马车,一个是美国的商务部,一个是美国的贸易办公室,一个是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这三驾马车现在都在对中国展开贸易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今年12月3号到7号,由曾培炎理事长带队到美国去做工作,和美国总商会进行《中美工商领袖与前高官对话》。在此期间,培炎理事长会见了基辛格,会见了布隆博格布,会见了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在对话的晚宴上,特朗普女婿库什纳出席了晚宴,美国总商会的会长亲自主持,与他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对话。库什纳说,特朗普现在这个团队是一个低调而高效的团队,别人说我们什么我们都不解释,也不向外部发布什么,尽管外界有很多误解。举例说,外界都说美国和墨西哥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实际上墨西哥外长到美国白宫已经来了一百多趟,我们跟墨西哥的谈判非常有效,已经达成了协议,墨西哥的外长差不多就应该到白宫来上班了。库什纳说,实际上这是外界不知道的,他说现在对中国90天的贸易谈判,也正在紧张的进行。大家都知道,中美贸易战的整个进程,从30亿美元开始,然后到500亿美元,然后到2000亿美元,特朗普说如果中国反制,到2019年1月1号从加征10%增加到25%。在阿根廷会议上,“习特会”之后延长了90天,90天之后美国决定3月2号开始执行,但是也取决于90天的谈判情况。库什纳说,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紧张的谈判准备,正在和中国进行沟通。他说美国也希望能谈成,为什么?根据我的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了他为什么希望谈成。 第一,美国今年出口中国的商品比同时下降了25%。你比如说芯片,2017年中国从全球进口芯片是2600亿美元,其中从美国进口875亿美元。像高通、英特尔企业生产的芯片,它是属于高端,但他必须变成整个产业链的相对固定化的需求,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而实际上这些企业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就是卖给像华为或者像中兴通讯这样的一批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美国是在高端,他的产品要和中端、低端整个产业链连接起来,它才能变成市场上交换价值,但是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如果对其出口也加征关税,这就意味着美国企业的出口目的地如果是中国,然后再从中国组装以后,再回到美国,需要加征50%关税,美国加25%,我们加25%,所以美国出口到中国这些高端的、顶端的产品,就无法进行交易,与这些企业和产业链上的出口产品基本上打断了。 第二,中国对美国大豆制裁的影响。2017年中国在全球进口大豆是9500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是3000多万吨,占进口大豆的34%。今年我们前面对美国出口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制裁的时候,制裁就有美国的大豆进口,后边几个月我们从美国进口大豆几乎降为零。美国政府决定给美国大豆补贴120亿美元,但现在可能连10亿都没到位,所以,美国的豆农非常的着急,他既领不到补贴,更看不到未来最大的市场前景,他会失去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有一些农场主就破产了,有些农场主的产品在囤积等待,有的农场主的产品绕道巴西、阿根廷向中国出口。这使美国3.5万豆农,加上为豆农服务的人11万人,这些人发布在美国特朗普7个州的票仓,这个基础发生动摇,这些人都是特朗普的铁粉。美国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还包括牛肉、猪肉等等,这些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第三,美国能源出口中国受到影响。美国从今年9月份开始,日产的石油天然气已经超过1100万桶,它的日产量超过了沙特,超过了俄罗斯,现在居于世界第一位,明年美国日产石油将达到1180万桶,成为世界老大,而它最大的能源得出口市场在哪里呢?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的进口国是中国,第二大进口国是印度。全球的能源供给地在西移,向美国为首的北美地区转移,当然也在趋向多元化。但是全球需求地是向东移,主要在集中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主要是在亚洲,亚洲主要是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经济体。 2017年4月的“习特会”,在美国海湖庄园会晤之后,中国主动提出了百日计划,其中中国要扩大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包括扩大从美国进口牛肉,扩大从美国进口能源,扩大从美国进口飞机,当时提出了10项计划。中国政府很好地履行了承诺,2017年从美国进口能源比上年增加了8倍,2018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能源占美出口量的15%,但现在倒好,贸易战升级,而且美国不仅使贸易摩擦升级,还用了极其流氓的手段,反制制裁讹诈,甚至最后发展到利用国家力量委托第三方绑架华为高管等。这惹怒了中国人民,中国不高兴了,近两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降为零,美国成为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失去了最大的能源市场。美国特朗普是商人,美国政府成为了交易型政府。所以,特朗普也成功地把中美关系完全搞乱了,特别是把中美经贸关系搞乱了,当然,他也搞乱了自己,也搞乱了本国市场,也搞乱了他的交易的筹码。 第四,特朗普成功地搞乱了美国自己。美国社会现在是有史以来最混乱的时候,它放弃了很多过去坚持的东西,如过去每一位美国赖以骄傲和坚持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它的所谓普世价值,包括它的自由民主的斗士形象,包括它曾以自由灯塔而自居的形象,现在的美国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说民主党共和党形成共识,美国社会形成共识,对华态度强硬,似乎在反思我们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否达到了美国的目标,像彭斯、像班农,包括特朗普总统自己也说,是美国重建了中国,没有美国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但是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道路,中国毫不讳言,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打开大门,向世界学习,首先向美国学习,学习了美国先进的经济制度,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教育文化,中美建交之后40年的历程,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40年历程,他们几乎是同步的,这两个重大的事件是同时发生的,向前发展也是同步进行的,所以中国不会走回头路。但是美国却在反思,一些人认为中国发展这么快,我们原来指望你们发展起来能够成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但是突然回头一看,中国啥也没变,只不过变得越来越强大了。所以,美国籍此把自己的社会矛盾,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始转嫁,找出气筒,找标的物,找斗争对象,找发泄民族情绪、社会情绪和党派情绪的出口。找到中国作为对手,并且将矛盾外化和益愈升级,把贸易战作为突破口,结果两败俱伤,打疼了中国,也打疼了自己。所以,特朗普已经成功的把美国也搞乱了,我认为特朗普现在这种胡作非为,这个人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大大损耗了美国的大国信用和大国威信。反而从一个方面加速了中国在世界上国际威信、国际地位上升,而这样一些东西实际上是花多少钱都很难买来的。 我认为对于中美的关系,对于中美贸易战,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中国还没形成接受这种常态的思想准备和社会氛围,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还不够,把我们经济建设中过度浮躁的这种作风带到了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带到对中美贸易战的过激反应上。中美贸易战还没打,股市、债市就哗哗地下降,中美贸易战刚一打,对500亿美元还没开始制裁,股市债市就开始有强烈反映。2000亿美元还没有真正对实体经济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我们股市债市首先就放大了影响,市场的剧烈动荡一下子就引导企业改变了预期,一下子就影响到我们的心理,一下子就会改变了对投资的信心。 我刚才特别欣赏曹会长提出的企业家需要“三信”,首先是要有自信,现在很多企业在一些方面还是不自信,我们缺少对整个国际大势的把握以及分析,缺少对未来大趋势的判断,缺少对对手的了解。因此我们有的时候由于不自信,才导致了一些经济上的过度反应,而有些过度反应,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我们自身确实有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开放,但是我们也需要冷静地进行分析。在这样的一个中美两个大国史诗级、历史性、跨世纪的这样的一个大的博弈中,中国会走向何方?我和美国的一些智库,包括战略家一些交流对话,在媒体上也有刊登,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一找看,我就不再占用大家时间了。我想谈谈首先对于我们现在中美的关系怎么看?因为贸易问题,大家都开始学习这些常识性的问题了,每个人都在关注,其实大家几乎都知道美国对中国是开始加征关税的商品是多少,后来是多少,加征税负的比重多少,中国是怎么反制的,这些过程基本上都是普及性的了,就是我认为这场贸易战,使全体中国人民空前关注中美关系,空前关注世界格局,空前关注中国未来的命运。而且这一场贸易战,激发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改革开放40年使中国人民空前的自信,空前的对祖国有认同感,这场贸易战又使我们突然顿悟,中国怎么突然成了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对手?就像摔跤一样,我们成了最强量级的摔跤手了,我觉得这是中国的巨变,这对中国是个好事,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到2050年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坎是必须过去的,这一场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认为中美目前遇到的问题,它不是一个遭遇战,而是一场持久战,是比耐力,比定力,比爆发力,比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它是一场世纪的大比拼。在这场世纪大比拼中,我认为中国将延长四个周期。 第一,中国会成功地延长经济发展的周期。 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经过了40年快速发展,年均9.5%,近五年年均7.2%,未来十年,我认为中国仍会保持中高速增长。而我们现在的中高速,我认为不能按照这个纯粹的数字来看,要按照它每一个百分点所蕴涵的GDP的绝对值来看。在40年前,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不到5%,在1992年中国的GDP占美国GDP比重7.8%。在2017年,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达到65%。所以,如果预测未来中国保持6%的增速,预测美国未来会保持2%左右的增速,我们的增速仍是美国的两倍。即使我们的增速是5%,我们还是美国增长速度的两倍半。按照国际上这些权威机构的预测,中国未来在2030年,如果不出大的战略错误,不出现颠覆性的问题,中国经济总量成功地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是毫无问题的。届时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制造业排在第一位的国家,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有大的进展。而美国则会随着国家信用的丢失,大国形象的损耗,使现在作为支撑美国的三大经济支柱,受到空前的挑战。目前这些挑战已经开始,未来的挑战将加剧。 第一是美元遭到了挑战。美元它是靠什么?靠美国国家信用支持,因为美国强大的在经济实力支持了美国的信用,而美元在过去是和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双挂钩,美元和黄金挂钩,然后各个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在布雷顿森林之之前实行的是金本位、银本位制。在1971年8月15号,由于法国总统戴高乐觉得美国经济当时出了问题,他怕美国经济出问题影响到法国在美国的货币的价值,因此派轮船把存在美国纽约地库的黄金拉回法国。当他准备再一次拉回来的时候,其他国家也准备效仿的时候,尼克松当总统1971年8月15号宣布,美元脱离黄金,不再跟黄金挂钩,不再承担世界货币的责任。由此世界的货币体系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各国货币变成了信用体系,所有国家都没有了一个锚定的货币,变成了靠国家信用支撑的、实行浮动汇率的这样具有先天缺陷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元则因为各个国家都在使用,有一个使用的惯性,一直还被作为准国际货币。因为美国始终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国家,因为美国基本上信守了国家的信用,信用始终没有倒塌,所以美元在贸易结算货币中的比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作为结算工具的比重,仍然在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占三分之二以上。 后来出现了欧元,再后来人民币也成为IMF的SDR篮子的成员,现在美国的美元在国际结算货币发布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39%,在各国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62%。过去一直是石油美元,国际上买欧佩克国家石油必须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现在这些国家中已经有十个国家准备放弃或正在放弃用美元进行结算。包括欧盟,欧盟主席容克在9月3号就提出来说,我们从美国进口能源只占能源进口总量的2%,我们所有的包括从伊朗进口的、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能源,为什么要用美元结算?我们要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元的欧元支付体系。俄罗斯也开始了去美元的历程,在很多方面开始加快去美元化。例如俄罗斯的武器出售全部采用卢布和本币结算。美国是军事武器出售的第一大国,出售给98个国家,出售武器价值量占全球34%。军售排在第二位的是俄罗斯,出售给47个国家,过去全部都是美元结算。俄罗斯现在就宣布,凡是从俄罗斯进口武器,必须用卢布和本币结算,用人民币也可以。原来作为不结盟国家的印度,跟美国关系非常密切,现在印度首先表示即使放弃用美元结算,也要从俄罗斯进口武器,也要从伊朗进口石油。所以,美元地位正在遭到挑战。 现在人民币的国际威信正在上升,有60多个国家已经把人民币纳入到货币储备体系里边。现在全球1600个银行,现在开展了人民币的结算业务,有28个国家和中国人民币签订了货币互换的协议。2018年10月份安倍首相到访中国,签订了52个合作项目,第一项就是实行货币互换2000亿元人民币。英国最近和中国签订了货币互换3500亿元人民币。所以,美元现在遭到了挑战。 第二是美债受到了挑战。大家都说美国剪全世界的羊毛,美元升值、贬值都是割羊毛,因为它是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并不储备美元,用美元进行储备的2/3在发展中国家,其中1/2在中国。美国发行美元购买各国实物商品,一些国家通过购买美债又使美元回流到美国,支撑了美国用超低成本借贷,因此,购买美债是又一次割羊毛。 换句话说,你用美元买进了我的实物商品,美元变成了我的外汇储备,然后我的外汇储备还得要去买美国国债,当然我们自己也是为了保值增值。而现在美债的地位也遭到挑战,34个拥有美债的国家,现在减持和放弃美债的达到21个,占到60%。所以,随着美国信用大幅度下降,你还能骗谁呢?现在美国欠下21.8万亿美元国家主权债务,占美国GDP的106%,美国的家庭债已经到40万亿美元,其余是美国的企业债,加总起来美国债务高达150多万亿美元。美国政府靠发政府债券度日,过去大家都认为美债是最保险的,美债是可以增值保值的,而现在美债是世界上遭到最大质疑的货币。日本今年连续六次抛售,金额达到226亿美元,俄罗斯今年六次抛售,金额高达330亿美元,中国今年三次抛售,金额近200亿美元。我认为美国利用美债把全世界的钱拿来,用高债务来支持美国的低通胀和高福利,然后像2008年那样再向全世界进行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的转嫁,已经不太容易了。 第三是美国的大国地位受到挑战。美国的价值观、美国的信用、美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了空前的质疑。对美国质疑的不仅是中国,美对相关国家发起的贸易战引起了公愤,美国既和中国打,也和欧盟打,也和日本打,也和韩国打。在美国退出TPP以后,现在开启了一个进行双边谈判的进程,美国已经放弃多边,采用双边,一对一的进行谈判打压。美国贸易谈判团队其实主谈手是莱特希泽,就是现在的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据说莱特希泽进行了四十多年的国际贸易谈判,参加了当年美日贸易摩擦谈判,这次莱特希泽在谈判中是非常强硬的。我认为,虽然他有40年谈判经验,但是在日美贸易摩擦的时候,世界经济联系远不如现在这样联系紧密。 这次莱特希泽作为主要的谈判成员之一,他对中国谈判也基本是用40年前的思路,集中到贸易的逆差、顺差、进口、出口上,完全没有一点新思维。在他们的思维中,根本没有考虑面向当代和未来的贸易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贸易规律发生什么变化,服务贸易的逆差如何解决?国际规则怎样调整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需要?将来下一代线上线下融合的贸易,这种新的贸易业态会怎样发展?而我们中国要解决的是适应新经济发展,是要设计面向未来的下一代贸易方式,而这些贸易形态和需要的规则美国都视而不见,所以两者努力的方向不同。中国在互联网革命发生的商业变革和业态革命,正在影响着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但这恰恰是莱特希泽这些人所没有注意到的,他们仍然认定的就是货物贸易,这种谈判是在传统贸易方式中博弈,但是过去已去,而现在美国这个团队还没弄明白。其实,对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中国政府发布的白皮书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美国用几分钱成本印刷的美元,换来了我们大量的实物商品,你说贸易逆差是什么?是他的纯收入啊!所谓贸易逆差,就是他用不值钱的现在越来越失信的一张张绿纸,换回了我们那么多的实物商品。我们到美国各个超市去买东西超便宜,对吧?在中国国内几千元一套的西服,在美国仅几百元。我记得2013年我陪春正主任到美国去发布《中美未来十年经贸关系研究》成果,期间春正主任买了一套西服,才172美元。当时我就想不通为什么美国超便宜呢?我在美国超市买的新秀丽箱子,大箱套小箱子,两个箱子加起来168美元,这些商品怎么会比我们的生产成本还低?原来如此,就是他的钱因为没有实物做支撑,没有黄金做支撑,只是一张纸。所以,这些纸可以换回全世界这么多的商品,按道理说,贸易逆差就是他的纯收入。 但是现在这些贸易谈判的代表,其实特朗普做了一辈子房地产生意,和建筑行业有些关系,根本不懂国际贸易。有一次我在中心接待了美国彼得森研究所一位资深的金融专家,他告诉我说,不要把特朗普想那么复杂,他不懂国际贸易,也不懂国际金融,它实际上就懂房地产生意。其实,我认为如果他的房地产生意到中国也不灵,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美国也不太一样。正因为他不太懂国际贸易,他就认准了贸易逆差就是美国的损失,贸易逆差就是中国在美国赚的钱。而且他公开说,中国每年从美国拿走5000多亿美元,中国赚了我们5000多亿美元,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一共就5000多亿美元,怎么会是赚你5000多亿美元呢?所以,他根本不懂国际贸易。 我认为现在对中美贸易摩擦或者贸易战,我们既要重视,也不要把它过度的放大。要把它作为真的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这个历史机遇我刚才说了,它会延长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周期,中国经济未来10年还会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周期的中高速增长,再有十年就持续了半个世纪,中国就将成为真正的第一大经济体。 第二,它会延长我们的战略机遇期。 因为美国在失信,因为美国在国际上地位在下降,因为美国的大国威信也在直线下降,给了中国新的战略机遇。现在大国威望和影响力直线上升的是中国,中国实际上一直在像曹部长所说在韬光养晦,牢记邓小平的教导绝不当头,但现在没有办法,因为中国的主张正确,因为人家觉得中国主张代表了全世界的发展潮流,代表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所以才拥护你。经济全球化的旗手不是我们抢过来要当头,不是说要你拿一个旗子移交给我,我来扛旗,而是大家推举你、拥戴你、信服你,认为你的主张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现在是被推到世界舞台中央和美国在共同演戏,成为两个主角。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战略机遇期由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大国威信、大国影响力、大国主张、大国战略的提升,使中国产生新的战略红利,从而延长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在2000年党的十六大文件指出,未来20年是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就是到2020年。我认为,现在的战略机遇期又有了新的含义,比如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比如说现在区域发展的新布局,比如说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比如说中国的人口脱贫战略等等,国家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正在产生新的战略红利。比如说中国迅速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新商业模式,比如说中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包括大力发展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这些正在形成中国未来创新驱动的组合红利。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叠加的战略红利会使中国战略机遇期不仅会延长,而且战略红利会放大。 第三,中国将延长制造业繁荣周期。 过去一段时间,我认为在产业调整中出现了一个两个误差。第一个误差就是三次产业结构,认为服务业占比越大越好。这就导致了过度服务业化,将使我们制造业空心化,制造业空心化以后,就会使我们的国之根本动摇。美国、欧盟、日本想重振制造业都这么艰难,如果13亿人的国家,14亿人的国家,想重振制造业非常艰难。因此,应该对制造业高度重视,对实业高度重视,对实体经济高度重视,现在的贸易战正在使我们警醒。第二个误差,在我们制造业的结构中,在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中,过度地强调了发展重化工,使原来具有优势的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家具等等实业加速消失。因此,中国重化工现在已经超过71%,而我们的消费品工业现在占比才20%多。而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东南亚、南亚、非洲、北美、南美转移。这种转移会使我们未来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而且会使我们消费品进口成本大幅度增长,由此使国民的福利下降。现在各方面也在警醒,中国制造业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在这些链条中我们要迈向中高端,要占据价值链高端。应以我们的研发为龙头,形成新的产业布局,而作为制造业本部也好,制造业基地也好,中国是万万不能丢的。所以,延长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周期,这是中国通过贸易战,得到的一个极大的警醒,而且在制造业中,我们要掌握核心技术大国之重器。不然的话,我们产业链就会被这种突发的非正常的制裁也好,无端的打击也好,所切断。所以我认为,中美贸易战反而使我们的这个周期会拉长。 第四,会延长全体中国人民的生命周期。 也就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存在感、责任感、价值感。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最大的福利和最大的福音,也是中国人对中国国家最满意的、认同度最高的原因所在。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40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每个人都会非常感慨。12月8日中国网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里举办了一个炉边讲堂:对话改革开放40年,找了五方面代表,有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有航空英雄杨利伟,有北大的前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有香港的太平绅士陈鑑林,经济学家请了我。这一场对话对了三个小时,现场的人比今天会议上我们现在的人要多得多。大家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为中国的巨变感到骄傲。 最近我看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50个国家国民进行的抽样调查。三个方面,第一你认为自己国家未来十年会越来越好的,中国人占多大比重?占91.4%,高居榜首,美国人占38%,意大利占12%,这之间差距非常大,但这是人民的意愿。第二你对自己所在国家满意度的,中国占83%,也排在所有国家前列。还有一项我记得也是80%多。这是第三方调查和第三方评估,现在我们的政府经常搞第三方,但不是真正第三方,都代表政府说话,而英国《经济学人》是全球权威的刊物,是真正的第三方。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如上的结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作为一个中国智库的研究者,我们为自己的祖国骄傲。关于投资机会的问题,曹会长还会给大家讲,在这里我仅与大家分享关于中美贸易战的看法,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我有点超时了,抱歉了,谢谢各位! 文章选自陈文玲评说,2019年1月3日
2019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