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刁大明丨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议题:历史回顾与当下的风向
刁大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9年8月6日 -
魏建国:华盛顿被三个误判障目
专家简介 魏建国,CCG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由于美国执意对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一场贸易战就此被挑起。不仅如此,美方还试图将此次磋商未果的责任归罪于中方,这是彻底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这是美方的原因。从整体情况看,美方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中方捍卫国家利益的意志和决心美方没想到。我参加过多次双边和多边谈判,清楚一个好的谈判协议要达成,一定是使双方大部分满意,也就是必须要照顾到双方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否则即使达成协议,而协议只是一方满意,另一方有重大损失,这样的协议在执行中也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这次美方所提要求与中方核心利益及重大关切有关,这是底线、让步不得。美方怎么说中方是立场倒退,倒打一耙?此次谈判中方代表团在最后时刻坚守底线,要求有一个受尊重的平等的谈判协议、捍卫国家立场,其意志和决心是美方没有想到的。 第二,对中方抗打击的能力没有想到。中方从大局出发,抱着诚意赴美谈判,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美方反而认为这是忍让、软弱,在谈判中累抛极限施压,中方一一予以还击,这是美方没有想到。 第三,此次谈判美方不仅不取消原有关税,还要增加关税,其决策层对美国内消费者、进口商、贸易代理商以及全球商界的强烈反应没有想到。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美国国内的反应,特别是消费者因承担关税而激起的反应会越来越强烈,这些反应会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其日渐孤立的处境。 美方之所以会有这三个“没想到”,源于它对中国及自身存在三个误判。 首先,美方误判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绩。美方屡屡提及是美国“养活”了中国,把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看作是美国的恩赐。尤其是认为在中美双边关系中,中方依靠美方多,美方依靠中方少——我打你你就得忍声吞气,因为你离不开我。 其次,美方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之所以没有屈服于美国压力,底气来自于中国整个经济大盘的稳定向上。美国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韧性,时间在我们一边,中国可能短期受一些损失,但中长期看肯定会克服困难,取得更大发展 再次,美国经济短期内好转迷惑了美国政府。美方认为,美国经济短期好转是因为其一系列政策促成的,因此美方决策者产生了贸易战好打且容易赢的错误印象。其实这只是前期减税政策效果的显现,未来影响将逐渐消失。 对中美谈判当前所达成的结果,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中美两大国的关系,并非像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美国由原先的遏制与接触转变成全面打压中国。全球经济向亚洲转移的大趋势无法阻挡。中国有着日益增长的、庞大的、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如果这样一个庞大市场把美国排除在外,多少关税都无法弥补。因此,美国依然会被中国市场所吸引,中美以合作为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从历史上看,合作是中美关系唯一的出路。打贸易战,中国不愿意看到,美国大部分人也不愿意看到。在这个关头,我们要保持冷静,看清中美合作共赢的大方向。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5月15日
2019年8月6日 -
庞中英:“文明冲突”是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对华“大战略”?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9年8月5日 -
魏建国:中美关系正能量真的变少了吗
专家简介
2019年7月31日 -
陶短房:特朗普让4名女议员“滚出美国”,他其实也有外国血统
这种“特朗普式选举战略”似乎已成为共和党人在2020年美国选举年的普遍战略。 北美东部时间7月16日晚,由民主党人占多数的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种族主义言论”。 01 让有色人种议员“滚出美国” 这件事的起因,是7月14日特朗普的一则推文。 在推文中,特朗普对四名美国国会议员——来自纽约州的奥卡西奥·科特兹、来自密歇根州的特莱布、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普莱斯利和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奥马尔——屡屡抨击其政府所作所为大发雷霆,声称这些议员“理应滚回去修复她们支离破碎且犯罪猖獗的故国”。 这四位议员有鲜明的共性:都是少数族裔;都是民主党人;都是女性。 此言甫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民主党人、少数族裔群体和女权团体齐声抨击,而共和党人则发出参差不齐的回应。雪上加霜的是,一天后特朗普非但未降低调门,反倒得意洋洋地宣称“我不过是说出了很多美国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而已”。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民主党籍议长佩洛西亲自领衔,国会众院发起了针对性决议表决。佩洛西在决议提请发言中强调,这些“来自白宫的评论是‘可耻和恶心’的,是‘种族主义言论”。 表决结果自然也带有十足的党派色彩:表决结果是240票赞成,187票反对,其中全体民主党议员投了赞成票,而共和党议员中仅4人倒戈(且多是少数族裔)。众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并未敢公然辩称特朗普的言论“不带种族主义色彩”,只能指责民主党人“坏了国会规矩”、“用党派思维逻辑带节奏”。 02 让四名议员“滚”去哪里? 这四名被特朗普恶言怒骂的女议员都有“非美国血统”,但其中三人是出生在美国本土的。 普莱斯利是非洲裔,但她出生在辛辛那提,成长在芝加哥,她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说不清自己的祖先究竟来自非洲哪里;特莱布的父亲来自巴勒斯坦,但她本人出生在美国底特律;奥卡西奥·科特兹和特朗普一样出生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其祖籍地波多黎各,地位本就是美国的“自治邦”,是“政治地位特殊的美国公民”(不享有美国联邦选举的选举和被选举权);惟有奥马尔一人是以索马里难民身份移居美国,17岁时加入美国国籍的。 无论如何,她们如今都已是享有美国联邦选举完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特朗普却要她们“滚回去”。 如果“祖先有外国血统”就算“外国人”,那特朗普其实也是。他的祖父母弗里德里希和伊丽莎白·特朗普均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小镇卡尔斯塔特。事实上,美国自独立以来的每一位总统都带有“外国血统”。 03 选举套路,前因后果 在推特上指责特朗普“发表仇外言论,意在让美国分裂,其言行表明他自始至终想让美国恢复为一个白人国家”。 几名被攻讦的少数族裔女议员更是不依不饶:奥卡西奥·科特兹指责特朗普“向全世界吹嘘自己的白人至上主义”,而奥马尔则讥讽特朗普“之所以看不惯我们,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国会,并始终反对你们充满仇恨逻辑的议事日程”。 部分分析家还罗列了特朗普的一系列种族主义和歧视女性“前科”,从为新纳粹“辩护”到对女性的不敬之词——但更多分析家指出,特朗普固然有这方面的情结倾向,但此次明知言行充满争议仍蓄意且一再“搓火”,说到底是选举战略的选择,一言以蔽之,就是“成心挑事”。 就在他大骂4名女议员的同一天,美国有关部门启动了曾经一再推迟的一项行动,在美国10个主要城市大规模逮捕并驱逐非法移民。而此前推迟行动的目的,则是想借此逼迫国会民主党人同意他在美墨边境“修墙”。这些行动无一例外是针对少数族裔和移民的。 多家美国媒体援引共和党消息人士指出,特朗普此举意在通过露骨甚至过火的、针对少数族裔和移民的激烈言论,巩固其基本票仓,从而争取2020年总统大选连选连任。 他所谓“很多美国人想说却不敢说”,正是其团队对选情的基本判断——那些“不敢说”的选民,会毫不犹豫地在明年投下特朗普一票,以免美国在换届后“不再那么白”,让自己的权益“被可恶的外人抢走”。 04 特朗普式战略成普遍战略 佩洛西令人关注的是,这种“特朗普式选举战略”,似乎已成为共和党人在2020年美国选举年的普遍战略:共和党全国委员会(NRCC)日前针对众多民主党潜在竞争者,发出了铺天盖地充满个人侮辱性色彩的竞选攻势:众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谢安达被称作“小丑”,退伍军人出身的纽约州国会议员罗斯被辱骂为“侏儒”和“社会主义失败者”,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人安德伍德被起了“假护士劳伦”的绰号(理由是安德伍德虽有护士学位却一直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没有担任过临床护士),而另一些民主党议员则被贴上了“反犹主义者”、“白左”之类的标签。 这种做法的倡导者除了特朗普本人外,还有NRCC新任主席艾莫尔和众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在铺天盖地的抨击面前,共和党竞选活动传播主任帕克发表声明,称“不会因‘社会主义者、反犹主义者、民主党人’对总统施压而屈服”——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没有,一些美国民众表示,15日一天他们收到的共和党人措辞激烈“反抨击”,数量多得“宛如雪片”。 正如有些分析家指出的,共和党人从特朗普的成功似乎得出一个结论,即“只要能上热点就是好消息”,“越极端越能成大事”,因此才会执着地将这条道走到底。 不过此次针对4名女议员的言行似乎走得实在太远,一些共和党人已开始吐槽,指出“这种套路用多了只会适得其反”,毕竟,“死忠”永远是极少数,而共和党的“特朗普化”已吓跑了越来越多的中间选民。 但特朗普和共和党似乎并没有更好选择:多项人口调查结果都显示,如果任由当前移民政策延续,美国少数族裔比例迟早会过半——而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会投民主党人的票。 特朗普和共和党人未必会因“种族主义言论”付出什么代价:民主党内的激进派很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激进,并在党内初选中击退中间温和派,从而逼迫美国选民在“白特朗普”和“黑特朗普”中二选一。如果走到那一步,特朗普胜面可能比四年前更大。 文章选自《新京报》 2019-07-22 | 作者: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陶短房
2019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