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王柏年:亚洲价值观最大的智慧是慈悲,利人利己
理事简介
2016年4月20日 -
何申权:从文明的角度思考关于发展道路的困惑
何申权,《环球时报》编委 今年两会的时候,我们的编辑跟我们讨论怎么评两会的报道,当时我提了一个方向。我说今年两会的背景是两个,一是信心,一是方向。以我的感知,当下社会缺的是这两个,一是信心,一是方向。对这个我反而非常困惑,刚才我想了一下,我觉得如果是纵向比较,今天的中国是最强大最好的时期,因为可以说中国全方位的实力是全球老大,而且还在上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可能在20年之后超越美国,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的势头。现在没有人敢侵略我们,甚至别人怕我们侵略他们。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强敌环饲。哪怕最强大的唐朝,唐朝其实是很弱小的,吐蕃很强大,我们搞和亲政策是因为怕他,把自己皇帝的公主送给他去换取和平,所有的历史上都是这样的。但是今天谁还敢侵略我们,说实话,如果没有美国的因素,我们从实力上来讲可以拿下整个亚洲。我们实现了当年救亡图存时期的仁人志士的梦想,为什么反而更困惑了,开始怀疑自己的道路是不是走对了,是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什么样的因素造成的困惑。这是应该很深刻的思考。 郑老师提出了一个文明的角度,对这个角度我一直非常关注。我觉得确实是,我们看了很多表象看不清楚,但是从文明视角去看的话可能会有一个抓手,我说的困惑也可以从文明的角度去理解。郑老师说现在处在第四个阶段,西方的文明进来了。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明,一直以来都是兼容并蓄的,现在我们又处在一个新的碰撞和融合的阶段。但是我觉得这个碰撞和融合,不能自然地形成一种和平的、平稳的,就可能会形成一种非常激烈的状态,然而这个风险有多大? 我也有一个担心,中国的穆斯林是两千多万,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加在一起是一亿多,而且这个数据还在急剧上升。另外法轮功、全能神教的数量也是很大的。中国的国学、儒家还在进行重构,还没有找到自我。儒家的本质是保守的,讲究复古,在大开大合的大改革时代,儒家是不合适的。我们怎么样建立这个价值观。文明是隐性的,但是有其根本性作用的因素,这些不同的文明加在一起,最后会不会形成一种激烈的碰撞,然后甚至导致中国的社会不稳定,成为将来一个巨大的不稳定的因素呢?现在我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说温州的那么多教堂,我们把它拆除了。其实拆除它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现在到处在建清真寺、教堂,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议论,我们与穆斯林、基督徒共处不能够自然实现,在中国范围内不同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都不能自然形成,将来是不是有可能会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因素,我有这个担心。 (根据嘉宾在CCG举办的“郑永年‘重塑亚洲价值观’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6年4月20日 -
霍建国:中国的价值体系需要实际的内容支撑
霍建国,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2016年4月20日 -
储殷:“南海问题”实质是“一带一路”上的大国角力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6年4月18日 -
郑永年:中国如何真正崛起
【导语】2016年4月8日,《重塑亚洲价值观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在CCG大会议室举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 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永年就“中国共产党往哪个方向走”以及“亚洲价值观”等国内外关心的问题发表最新看法。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东方出版社总编辑许剑秋以及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邱震海等重要嘉宾出席交流会并讲话。
2016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