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陶短房: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评英国首相梅访华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陶短房 2018年1月31-2月2月2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她就任英国首相以来首次访华。 此次访华行程紧凑,安排满满:在武汉,梅首相走访了武汉大学,出席了中英“灵动青春盛典”之湖北英国教育文化交流展,参观了著名文化胜迹黄鹤楼,观赏了中国“国粹”京剧表演;在北京,她与中国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新一轮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双方签署了总价值约93亿英镑的贸易合作协议,并忙里抽闲游览了长城,出席了英国英国使馆官邸举办的文化招待会;在上海,她出席了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中英商业论坛”,和多位中国知名企业家进行了会谈和交流。 在此次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强调,中英两国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扩大双向开放,加强“一带一路”、核电、高铁、金融、高技术贸易、第三方市场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强调彼此间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看法相近,共同回顾了双方建交以来各领域关系的发展,重申了彼此间在全球化、自由贸易、促进全球及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共识,承诺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沟通、协调,共同致力于推进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月)、最早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54年6月17日,代办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双边关系历经坎坷、波折,但总体上得到了极大巩固与发展,这一关系对“前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打破国际封锁,推动“三个世界”外交,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香港回归以来,双边关系在各领域突飞猛进,尤其在经贸领域,2017年中英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超过79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中国对英出口56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自英进口223.14美元,同比增长19.4%。英国对华直接投资额累计达225.50亿美元,为欧盟第二大对华投资国,中国累计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91.4亿美元,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仅去年一年就达15.3亿美元。 英国是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商业、金融、全球贸易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市场化、全球化等问题有着深刻认识、见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有独到之长,伦敦是世界级金融中心,又是崭露头角的创意产业基地,英国国内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方兴未艾,所有这些,都是开放和发展转型期的中国所需要的助力;同样,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蓬勃发展的经济,旺盛的购买力,方兴未艾的出国旅游、留学热,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双方在诸多领域可取长补短,相互扶持,共同发展。正因如此,前任卡梅伦首相欣然拍板,让英国加入了“亚投行”,两任首相在放宽签证限制、便利人员和投资往来等方面,也作了持之一贯的努力。自2012年起中国和英国正式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英国就此成为欧盟范围内首个和中国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国家,截止2017年9月,中英在教育领域已创下吸引中国留学生最多、开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开展校际人文合作的名牌大学最多这三个欧洲第一,截止去年底,中英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青年、旅游、新闻媒体、地方合作等人文交流领域已签署了50项合作协议,达成了72项合作成果,形成了影响广泛的品牌项目。 2017年英国“脱欧”进入实质性阶段,对于这个传统的“重商大国”而言,一方面,“脱欧”迫使其不得不更加面向世界,寻找和欧洲以外伙伴更密切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其可以摆脱一些在欧盟框架内不得不“从众”的窠臼、羁绊,使之可以更加放手去做一些事。此次梅首相访华,一再谈及“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谈及中英双方在各领域的共识与合作机会,正带有浓厚的“脱欧”初阶段的“探路”意味。此次双方浓墨重彩,宣布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但中英两国国情不同,内政大臣出身的梅首相中途接班便面对“脱欧时代”错综复杂的局面,在“探路”过程中不免“左顾右盼”。唐人贾岛“苦吟”,在吟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纠结于“推、敲”二字谁更好。后人曾有中肯的评论,认为倘是自家院落或熟门熟户,“推”显得大方洒脱;反之,倘若门户不熟,尚需摸索,则“敲”显得得体且进退自如。此次梅首相来访,尽管热情洋溢,满载而归,但在一些曾被寄托厚望的领域(如许多人曾希望见到的“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却显得意犹未尽,这似乎表明,“梅姨”上任18个月后的首次中国行,还处在“僧敲月下门”的阶段。 作为两个有国际性、多领域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英两国关系的发展总趋势是曲折中前进,前进中曲折,此次只是梅首相第一次访华,而她的前任卡梅伦访华两次,著名的撒切尔夫人更在任期内四次访华。国与国间交往,折冲樽俎,礼尚往来,“敲门”的阶段是难免的,你敲来,我敲去,敲得多了,关系自然也就更密切、更融洽了。 文章选自中国日报中文网,2018年2月9日
2018年2月11日 -
崔洪建:中法相向而行 共建美好未来
专家简介
2018年1月15日 -
崔洪建:马克龙破例元月访华 迫切了解中国未来规划
专家简介
2018年1月8日 -
崔洪建:德国“共识政治”危机正在外溢
专家简介
2017年12月18日 -
Grzegorz W.Kolodko:“一带一路”下的“16+1”框架带动中国、东欧国家共赢合作
Grzegorz W. Kolodko,波兰前副总理、CCG国际顾问
2017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