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刁大明:寻求与鲁哈尼会面,特朗普在打什么牌?
文章选自《新京报》,2018年8月2日
2018年8月7日 -
全球人才市场未来趋势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未来的人才,更多的人才意味着多元的文化,更普遍的全球化 。 ——詹姆斯·坎顿(James Canton),未来学家 全球人才最多的“王国”是哪个? 是“脸谱”!每月活跃用户总数超过22亿人,旗下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13亿人,WhatsApp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5亿人,Instagram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Messenger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今天的世界已是一个“个人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人通过网络上的“数字化身份”,不再受限于他的国籍、地域、种族等,可以把触角伸到世界的多个角落。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个人全球化”的时代将愈发深入发展,外部推动力是信息科技革命,核心推动力则是知识经济让人才成为了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折射出了一些新趋势:例如全球性公司带来的人才本土化;互联网使个人可全球“零距离化”工作,因此使人才战争可以绕开国籍、绿卡、签证等限制行事。 未来全球人才市场将呈现何种趋势呢? 韬睿惠悦咨询公司(Towers Watson)与牛津大学对此曾展开联合研究,调研覆盖了25个不同行业,主要考察: --全球的人才需求将有怎样的改变? 当今世界市场的改变、组织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等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多改变。分区域来看,亚洲的新兴市场对人才的强烈需求主要体现在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欧美市场的整体人才需求则呈放缓趋势;亚太、中东、非洲、拉丁美洲与北美、欧洲对人才的需求呈现较大差异。分行业看,全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严重短缺,促使众多雇主更加努力吸引本领域的合适人选;欧美对整个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正在下降,但亚洲的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 全球的人才供给将发生何种变化? 未来十年,人口增速非常快。随着教育普及和科技进步,新兴国家整体人才供应速度会逐步加快,印度、巴西、印尼、土耳其,尤其中国的大学生比例将快速增加。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危机等因素限制了教育投入,所以整体人才供需方面可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这些发达国家更多是要解决人的技能调整和重塑。 未来人才的关键能力要求是什么? 人才的思维敏捷性、数字化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在海外工作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敏感度、了解国际市场包括法律法规和运作模式、人际关系建设等能力非常关键,是企业未来需要关注的地方。 未来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未来人才更强调工作环境的创新。新一代员工更看重自由职业发展、自主管理和发展自我的需要,这要求企业为人才塑造一个很好的环境和空间,让人才可以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未来人才引进的思路该如何调整?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虚拟的办公环境、信息技术等支撑,更好地与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合作;要不断思考如何让工作更有弹性,更快速地整合不同的工作内容,从而创造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工作 例如,欧洲1984年开始实施的“欧盟科技发展框架计划”(FP)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如今,除欧盟成员国外,世界上约50多个国家、近百万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参与到这一计划中。事实上,不仅政府间合作项目可以这么做,今天“人力云”(human cloud)的广泛应用,使得雇主可以把专业工作细分为多个精确任务和彼此独立的项目,上传到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组成的虚拟云上。在这种新型按需经济模式下,提供劳务的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员工,而是从事特定工作的独立个人。加之过着跨国生活的全球性公民会逐步增多,这些人通常在三四个甚至五个国家工作或经营自己的企业。企业需要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让自身变成更开放的人才平台。 人才所需的创新工作环境,也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去协助创造。当今世界的全球创新中心主要有美国硅谷、纽约、波士顿,以色列,新加坡,德国慕尼黑、巴登-符腾堡州,英国伦敦,瑞典西斯塔(位于斯德哥尔摩),芬兰赫尔辛基,俄罗斯莫斯科,加拿大多伦多,我国北京中关村及台湾新竹,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等。尤其是美国、德国和以色列堪称当今全球科技创新的典型高地。创业的背后是创新,创新的背后是制度和信仰。以美国为例,良好的创新制度和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包括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发达的金融体系、有序的产学研合作政策以及联邦政府的创新战略支持等。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的公司总产值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8大GDP!以色列被誉为“中东硅谷”,国家小,市场小,很难诞生本土大公司,但科技成果可以为别国所用,本土诞生的大量创新公司都被卖到其他国家,因为在犹太人眼中,做创新企业比传统企业更能赚钱。 今天,各国争夺的不仅仅是顶尖科学家和领军型人才,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基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人才。从诺贝尔奖得主,到其助手与研发团队、发明专利产业化所需的经营型人才,同样都在引进范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以及从低端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创新的演变,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也意味着中国将会需要更多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也意味着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将会展开对高技术人才和高管人才的争夺。那么,这些高端人才来自何处呢? 放眼全球,人才战争正在无声而又激烈地上演,未来谁将是赢家?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世界人才报告(2016)》,通过人才投资与开发(本土人才的培养投入)、人才吸引力(吸引海外人才的能力)和人才成熟度(人才的技能和能力程度)三项指标,对全球61个国家进行人才竞争力排序,其中中国位于第43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
2018年8月6日 -
周晓晶:多策并举积极应对稳中有变新挑战
专家简介
2018年8月6日 -
傅成玉:国企领导一定要重视市场评价
国资国企改革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企业的公开透明,对领导者而言是压力,但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有利,企业价值也更容易实现。
2018年8月6日 -
Wang Yong | The Chinese view: Ten truths about U.S.-China trade
A view of operations at the China Shipping terminal in Port of Los Angeles in Los Angeles, Calif., on Oct. 13, 2015. (Los Angeles Times)
2018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