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徐洪才:中国“一带一路”主张打动了人心
徐洪才,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中国网: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5日闭幕。此次论坛,29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130多个国家的政要前来参加。各方在“一带一路”峰会上达成了多项共识,通过了联合公报;论坛还取得了270多项成果。那么就这些成果,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进行解读。 徐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徐洪才: 您好!大家好! 中国网: 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有4年,中国在今年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此次论坛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原本对“一带一路”持抵触态度的美国和日本也派代表参加了。您觉得为什么论坛能够得到这么多国家的支持? 徐洪才: 主要还是咱们打动人心,就是符合全人类、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我们提出要打造三个共同体的概念,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主席在他的主旨演讲中讲到,当今社会面临三大赤字,一个是和平赤字,二是发展赤字,三是治理赤字。因此我们面临共同的挑战、共同的任务。显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咱们扛起新型全球化的大旗,咱们走在前面了,身先垂范,其实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公共合作的平台,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公共产品。因此,大家在开始的时候不是那么理解,现在发现,可以搭这个顺风车,可以找到各自的利益和战略定位。因此,咱们提出这个方案,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响应。 中国网: 正因为它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所以得到大家的响应。昨天论坛闭幕后发布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您能否为我们概括一下,各方在此次会议上达成了哪些主要的共识呢? 徐洪才: 首先,大家对当今时代的背景取得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主题,这并没有过时。但是,现在全球经济下滑动力不足,现在大家要落实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个发展其实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要旨,习主席是这样讲的。因此,大家在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对未来的目标、政策措施,还有一些合作的具体举措,以及对未来的前景,大家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咱们下一步可以行动起来,推动具体项目的落地,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实惠。 中国网: 根据公报的内容,它为下一步的“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怎样的方向呢? 徐洪才: 总体的目标,我觉得还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有序、开放、包容、普惠的新型全球化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里面,其实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说它不是对过去一些规则、一些合作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对接,这个对接是在尊重现有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现在大家把自身的发展战略还有政策和“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体现了“一带一路”互容性、开放性和普惠的原则。因此,下一步我们就可以具体地围绕我们提出的所谓“五通”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经贸合作——那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因此在人文交流、科技创新、民生领域的短板等方方面面,我们都要着力整体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中国网: 习主席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自倡议提出4年来,“一带一路”与双边、多边开展了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您认为这次论坛期间,在战略对接上又有哪些新的进展? 徐洪才: 战略对接方面,进展很多。推进战略对接、政策沟通方面主要有十项成果,这里面包括中国政府跟有关国家签订了谅解备忘录等等,在政策上、在民心沟通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所谓谋事在人,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下一步就是在推进各自的战略目标和“一带一路”框架的具体对接方面再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政府在中间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最终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中国网: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您认为在“一带一路”推进贸易畅通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还面临怎样的问题呢? 徐洪才: 现在这种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硬件方面,现在我们讲把互联互通作为我们合作的重点,实际上过去的4年时间中,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而且是超过了预期,现在讲“一带一路”,其实是6个带,不是一个带,是“六带六路”。这里面比较复杂,涉及到一些项目的进展也是有的快一些,比如像中巴经济走廊就快一些,有一些先进的成果已经出来了。但是应该看到,这种硬件上的互联互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未来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二,软件方面,规则层面上对接,应该说难度更大一些。现在应该看到各国政策、规则体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咱们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习俗,差异很大,在这方面的对接,我觉得任重道远。下一步通过多层次沟通机制的建立,特别是人文交流这一块,我们要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通过民心相通——咱们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通过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合作的人才培养,来进一步推动主体的经贸合作。 中国网: 这次高峰论坛取得了什么成果?在投资方面,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也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您认为具体应如何振兴相互投资,提升双向投资水平?在引进来方面中国要搭建一些什么样的平台? 徐洪才: 其实这里面就涉及到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积极性的问题,当然,首先,政府起到积极引导、引领的作用,但是它的力量是有限的,它首先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氛围——营商环境是很重要的;提出一些促进经贸合作的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资本,引导私人资本、金融资本广泛参与。政府的资金也是要直接参与,但是不够,应该发挥一个杠杆作用,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一次大家看到,我们政府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一些政策举措的,真金白银,拿了不少。大家看到,政府的资金冲锋在前,然后各路的社会资金尾随在后,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加快一些项目的落地。咱们讲“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通过一些具体项目的落地,来实实在在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同时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这里面要注意一点,就是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要统筹兼顾,不能够仅仅强调经济效益。 中国网: 可以说投资合作离不开资金,资金融通和金融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支撑,论坛开幕前就有人说,投资合作,包括金融合作方面将是论坛中比较吸引眼球的一部分,为什么金融方面的合作如此重要? 徐洪才: 因为我们讲全球化,其实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生产要素、经济资源,商品、资本、信息、人才要自由流动,现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障碍还是很多的,但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货币资金的流动,咱们讲市场经济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物随钱走,货币资金应该说是打头阵的。 现在,我们资金的流动、融通还有很大的问题,大家已经看到,“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实资金缺口还是非常大的。过去几年亚投行、丝路基金,还有各国政府及民间资金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现在还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大家看到,当前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新的问题,比如美联储现在在进入加息的周期,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了,全球的资本流动,还有汇率的波动,这个风险加大了,波动性加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过去几年大家看到,很多项目我们好像是赚钱的,但是要换成美元以后,然后再一算帐,亏了!汇率风险如何规避,这里面都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因此资金的融通我觉得要鼓励用本币结算,特别是要发挥人民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方面我觉得有非常大的潜力,在这方面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中国网: 就是我们在推进金融合作,包括资金融通方面,还是要注意规避一定风险的。此次论坛上,中国宣布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人民币,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下一步这笔钱应该怎么花?花在哪里?您有怎样的建议? 徐洪才: 这确实是两个问题,这个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原先的丝路基金是400亿美元,这个规模应该说还是不够的。我们再拿出1000亿人民币,其实是做出了一个姿态、表达了一份诚意,就是我们政府是真心诚意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它发挥杠杆作用,来引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这是最重要的。如何使用,或者用好这个钱?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我注意到昨天易纲副行长讲到,要考虑这个项目本身的财务可持续性。应该说过去我们提供资金的项目,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做好了前期的功课。对这种尽职调查、未来的现金流,以及项目的运营管理等方面,我们都还是花了一番工夫的,总体来说未来的风险是可控的。 所以前面我也讲到,经济效益恐怕还是要考虑,不是说咱们随手撒钱,咱们中国还没有富到这种程度,好钢用在刀刃上,因为相关项目本身,它有很大的外部性,或者说它对相关的产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带动力、辐射力,因此我们把这些钱用好了,将来它的效益就会进一步放大。 中国网: 由最初的400美元的投资,到现在增持了1000亿人民币,其实丝路基金我们可能更希望让它发挥一个杠杆作用了。 徐洪才: 对,相当于一个种子,然后其余的资金及时跟进,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蛋糕做大。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此前有一些民众会认为“一带一路”是一种撒钱的行为,对此您怎么看? 徐洪才: 刚才我也讲到这一点了,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每一分钱用起来都是很珍惜的,都是经过精打细算的。当然,我们也很难保证每一个项目都百分之百的成功,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规避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这种前期的论证,包括项目落地实施过程当中,“魔鬼藏于细节当中”,咱们还是要发挥专业优势,相关的机构要发挥它的专业服务的作用,比如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等。当然我们自身也要处理好相关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应该看到亚投行,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它们提供的资金总体来说是需要政府提供主权信用担保的,应该说是有保证的,是有安全保障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它的效果怎么样,还是有待观察,现在也很难说5年、10年以后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网: 针对民众认为“一带一路”是一种撒钱行为的质疑,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哪些新的空间呢? 徐洪才: 这应该说是双赢,一加一大于二,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国内本身的市场还有某些行业出现了一定的饱和,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产能,过去这些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积累了产业的配套能力,特别是制造业,还有大型装备,等等,这些方面我们现在也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国际社会有这个需要,大家注意到过去这些年,G20提出的口号是很鼓舞人心的,就是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但是实际上效果呢?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哪里?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说,现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了,发展的动力已经不足了。但是现在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咱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来看多少是发展中国家?它的底子比较薄,产业基础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它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因此要想办法把国际上这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资源、市场、人口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 中国网: 这也是需求对接。 徐洪才: 是个需求对接,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我们中国有这个能力、有这个需要;国际社会也有这个客观需要。一对接以后,咱们可以分享共同发展的红利。 中国网: 在此次论坛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演讲,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5点建议,就是要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您对此是怎么理解的呢? 徐洪才: 我觉得习主席这次主旨演讲就已经重申了,或者重新阐释了丝路精神,有16个字,4句话,对“一带一路”也做了重新阐释,就是进一步强调了它的深刻内涵,就是刚才讲的——五条路。 和平之路。咱们讲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现在还很难说,噪音还很多,各种地缘的冲突、矛盾,特别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之间的摩擦,这种情况还是屡见不鲜,对和平发展还存在一定压力和威胁。我们希望传播一种和平的声音,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丝路这种合作,在和平时期发展是最好的,在战争年代总体来看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中国网: 和平是一个基础。 徐洪才: 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咱们要谋求共同的繁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一种经贸合作,那太狭隘了,所以我觉得习主席给“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奋斗。 中国网: 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为解决当下全球性的难题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方案? 徐洪才: 对。就在前几年,大家看到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甚嚣尘上,美国要搞美国优先,法国人要搞法国优先,都是屁股指挥脑袋,都考虑个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显然这是不行的,所以习主席说全球治理的赤字,应该大家来关心大家的事,共同应对共同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逆流、一种逆风,我们及时提出了中国的方案。实际上大家看到,过去这些年,我们对未来“十三五”期间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这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合作框架,以及G20峰会提出的要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这都是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实际上我们是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一个包容性的方案——不是排他性的,不是高大上,而是接地气,是尊重大家的现实情况、差异性。所以,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对接。这个对接不是否定你现有的这些规则、你的合作机制,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咱们再进一步深化合作,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互信,促进我们共同的事业,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的繁荣。 中国网: 我们也期待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共享、互惠的平台中来,也希望这个平台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徐洪才: 对。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去的老版本,老的全球化,它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没有体现普惠的原则,南北之间的差距,收入、财富的差距,两极分化加大了,南北差距加大了。所以,从去年G20杭州峰会开始,我们提出要深化国际合作,特别是南南合作、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多层次的合作,我们同时推进。在这个推进当中,其实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包容性的,特别是要关注欠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关心的还是很不够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潜力,他们在转移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方面,我觉得应该更大气一点。 另外,我们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自身也要振作精神,要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大家把共同的事业、把蛋糕做大。 文章选自中国网,2017年5月16日
2017年5月27日 -
He Weiwen: What’s Next After Beef?
China and the US on May 11 announced simultaneously the 10 initial results of the 100-day action plan of the US-Chin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Dialogue. We can call it an early harvest. The 10 results are dedicatedly balanced, benefiting both the US and China, with six mostly for the US, including bee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and LNG exports to China, market access for EPS, credit rating and bond underwriting. The four for China include cooked poultry exports, extension of current non-action relief to SCH, equal banking regulatory standards and a US official attending the One Belt One Road Forum in Beijing.
2017年5月27日 -
于洪君:吸取教训,多交朋友,让“一带一路”项目真正落地
于洪君,CCG顾问,中联部原副部长
2017年5月26日 -
包崇侃:中美贸易关系与互动将与以往不同
包崇侃,中国美国商会的副主席、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总监。 包崇侃在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5月18日举办的“中美智库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不仅因为特朗普 如今每个人都意识到中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虽然说中美贸易重新开了个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也不知道后面特朗普将会有什么样的政策。而且,除了特朗普之外,还有很多的顾问,这些顾问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其实对于中美关系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千万不要低估他们的决心。 中美贸易互动将与以前不同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现在的中美贸易,就会发现其实里面问题是很多的。特朗普本身是一个商人,他会用商业的眼光去解决中美贸易当中的一些问题。因为没有人希望看到贸易战,大家也都不希望中美关系出现任何问题,希望中国和美国的贸易能够更加平衡。中美贸易中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美的贸易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和以后不太一样。 “一带一路”上中国对外投资 我觉得总的来说,人们对于“一带一路”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实际上还不是特别明确,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更多的讨论。很多美国公司还没有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当中,他们现在还在一个学习的阶段,有很多的疑问。我觉得最有希望发展的当然是中国对美国的对外投资,因为现在有很多国外的公司在进入中国的时候面临一些市场准入的问题。 (本文根据嘉宾在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5月18日举办的“中美智库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5月26日 -
紧张朝鲜半岛局势下 中美应扮演什么角色
一段时期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及试射导弹。美军航母也意图聚集,美韩军演不止,还趁机宣布部署“萨德”系统,一时间可谓剑拔弩张,朝鲜半岛和平问题与朝鲜核问题引发各方关注。在这场朝美双方的矛盾中,中国的立场也受到多方关切。
2017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