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CCG研究 | 人口、人才流动与经济增长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人口流动是非常正面的事情,对此大家需要有正确认知。流动对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全球的媒体报道并不见得看到流动的正面影响。但我们应该去看到流动的贡献,应该去改进公众的认识,应该去协助流动来促进发展 。 国际移民组织(IOM)主任———Ovais Sarmad 人口数据与经济数据的历史性变化显示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700年,世界上有20%的人口居住在西方,1913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3%,到2003年下降至17%,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至12%——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发达国家生育率急剧下降。 1800年,世界上32%的GDP产生在西方国家,到1950年这一数字上升至68%,到2003年下降至47%,到2050年预计西方国家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将小于30%。这显示出经济力量不再集中于西方国家,而是开始了在全球范围的分布。 反观历史上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大潮更是加速了经济力量的发散分布,这背后的动力是成本更廉价。 第一次浪潮: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使美国在19世纪末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 第二次浪潮: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 第三次浪潮:20世纪70~80年代,从日本转移至东亚地区,催生了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第四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美国、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都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让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第五次浪潮:2012年至今,中国的低端产业向东南亚、非洲相关国家转移,高端产业则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承接地的成本廉价是重要的因素,其中劳动力成本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最近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是主要转出地,背后现实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非洲则是重要的承接地之一 :2015年中期人口数量约11.5亿,每年增长约3000万——这些人大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年轻人比例高,工资水平是我国的10%~50%,而且展望未来20年,由于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工资长期难以上涨。 这正是人口因素赋予欠发达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抓住了就有机会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例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等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得益于两个重大因素:人才聚集和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这两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和高端制造业)将带来何种人才流动模式呢?最明显的就是从产业输出国向接收国转移高端管理者和工程师等人才,以及从产业接收国向输出国输送接受培训后再回归的人才。 除伴随着产业转移带动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增长之外,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部产业和经济规模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足,也促使人们离开家乡,走出国门寻求发展。同期,发达国家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有获取外来移民以进行补充的需求。这种流动又会对经济产生如何影响呢? 以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的城市为例,巴尔的摩、匹兹堡、费城、克利夫兰、圣路易斯、底特律、代顿等,其中底特律曾是美国第四大城市和制造业中心,但2000~2010年随着汽车工业迁出,1/4的人口流失,大大降低了城市的财政水平,也导致投资不足和公共服务减少;其他城市也经历了类似的产业空心化历程。为了振兴经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已接收了很多来自土耳其的移民家庭以促使当地经济恢复。 在德国,小城戈斯拉尔拥有约5万人口,其市长宣布允许难民从周边城市哥廷根和布伦瑞克来此定居,以弥补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已严重阻碍了当地以高端温泉为主的经济发展。 在我国的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有一大批外籍女性家务工作者,她们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斯里兰卡,据估算在亚洲的人数已超过200万。 对于移民输出国家来说,来自海外侨民社区的国际汇款、投资、人力资源、技术与专业知识等能够加速其来源国城市的发展。例如,摩洛哥的侨民群体在他们的家乡城市投资了房地产和其他生意;2013年,墨西哥侨民与移民事务部设立了Maghir Bank,进一步增强本国与海外侨民的金融联系;在埃及,2011年政治危机导致外汇收入骤减,海外侨民群体向埃及发展基金增加汇款和捐赠,部分地缓解了状况;在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东南省份从侨汇和侨胞投资中获益良多。 由此可见,管理得当的话,人口流动对输出国和输入国均会带来经济增长,实现双赢的局面。 今天的世界虽然遭遇到种种“逆全球化”现象的冲击,但全球化发展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同样,人口流动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2014年,全球超过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有预测称,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64亿。发达城市的移民人口飞速发展。 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外国出生人口居住在全球主要的发达城市。世界大都市纽约、伦敦、悉尼的移民人数超过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迪拜、布鲁塞尔的移民人数已经是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即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城市也正在成为移民的流向地。 这种流动,有助于带动不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分享人类进步的成果。 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外国出生人口居住在全球主要的发达城市。世界大都市纽约、伦敦、悉尼的移民人数超过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迪拜、布鲁塞尔的移民人数已经是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
2018年6月21日 -
人口危机:年轻人都在哪儿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8年6月20日 -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总报告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由总报告、中国篇、区域篇和专题篇四部分组成。报告以多元视角,对世界主要西方国家的移民现状与政策取向、中国的移民新政与治理方式等丰富内容的全面梳理与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解析全球移民政策趋势、中国在全球移民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等紧密相关的议题。
2018年6月15日 -
看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看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
2018年6月6日 -
刘裘蒂:空降美国的中国小留学生如何“寻岸”?
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8年3月19日
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