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 提倡人才开放发展。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研究,CCG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 政策影响力。基于扎实且富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CCG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人才发展和移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在推动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等重大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影响力。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蓝皮书,连续翻译出版国际移民组织(IOM)《世界移民报告》,在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包括 “China' 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在内的多部英文著作,填补了中国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空白。 社会影响力。CCG创办了“中国人才 50 人圆桌论坛”、“全球教育 50 人论坛”等品牌论坛,连续多年承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办“全球人才流动与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CCG 提出的筹建“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积极评价与支持,成功入选了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并在第二届巴黎和平论坛上成功举办了“国际人才组织联盟--国际专家研讨论坛”。
-
【人才研究】新兴发达国家如何“抢夺”外国人才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以日本、“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二战结束之后,无论是战败者还是战胜者,都面临着经济落后、从属西方的困境,同时因为自身经济科技基础的不足、教育的落后,也都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到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其中,大多数留学人才都没有回归,演变成大量的人才流失。 但是,当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经济高速发展机遇的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实施成功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才流向。由于经济腾飞之初,尚且无力与美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全面竞争全球顶尖人才,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海外人才争夺,都以推动海外本族裔人才和留学人才回流或环流为主,对于外国人才还只是重点引进。具有指标性意义的留学生回归比例,一般在经济腾飞阶段会从不到1/3提高到普遍达到50%甚至更高,也就是说,大部分散布在海外的留学人才都会回归。 新兴国家对于推动海外人才的回流,并不仅仅是感情诉求,也是客观现实所迫。作为一个追赶者和后进者,他们需要那些留学生、移民从最先进国家带回最先进的技术、经验、理念。作为一个有雄心的新兴工业国,当他们在外包生产中逐渐掌握技术,从仿造中逐渐学会创新,也必然会努力追求附加价值更高的高端产业。而且,随着国内人均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他们从事制造业的廉价优势也会逐渐丧失,跨国企业会接着把这些低端产业转移到成本更廉价的新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如果他们不大力吸纳国际化人才,发展知识产业和知识阶层,在全球产业链中进行产业升级,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就会自动陷入停滞。 海外人才的回归,通常也会创造“韩国硅谷”大德研究城、“台湾硅谷”新竹工业园等世界新兴科技中心,成为各自高科技产业以及新经济的重要推手。与此同时,当经济日渐发达、人才收入逐渐提高、国际化程度得到提升、知识产业基础逐渐完善,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外籍高级人才也逐渐会变得有吸引力。因此,当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后,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会从注重人才回流开始过渡到回流与吸引外国人才并重的双管齐下战略,既继续努力推动海外人才回流,又借鉴美国等最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通过移民与留学争夺外国人才。概括地说,普遍经历过本土人才大量流失、本土人才少量回归、本土人才大量回流、同时大规模吸收外籍人才的四个阶段。 日本、韩国等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21世纪之后,移民与留学政策都体现了这种阶段性变化。日本和韩国过去虽然重视本土人才的国际化,但并不重视外国人才移民入籍以及招收留学生,但进入21世纪后政策都发生了改变:韩国政府2007年出台“留学韩国计划”,将吸引外国学生的能力作为韩国驻外使节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4月30日又决定推进完成承认韩国公民以及外国优秀人才拥有双重国籍。2008年1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接收3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并打算让五成以上的人能留在日本就职。 当然,新加坡、以色列有所区别,他们所争取的海外族裔人才其实也是海外出生的外籍人才,因此政策上也更接近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例如以色列设有与国防部地位并列的移民吸收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类似于此。但区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与日本和韩国相同的是:这些新兴国家和地区虽然重视国际人才竞争,但都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因此国际人才竞争战略都会对有同文同种优势的海外族裔人才进行重点倾斜。香港有专门针对吸引内地人才的“优才计划”,以色列建立了“犹太人回归法”并规定:“凡犹太人均有移居以色列之权利……移民签证发给一切表示愿意来以色列定居的犹太人……按回归法取得移民证者,从发证之日起取得以色列国籍。” 需要指出的是,亚洲的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在“汉文化圈”内。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是华人社会,日本、韩国深受我国古代汉文化影响。上个世纪经济腾飞也首先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借制造加工业获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由于这种文化和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以及目前的发展阶段超前一步,这些国家或地区采取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对我国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2015年8月10日 -
【人才研究】全球人才战争新趋势
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科技、能源、金融等所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大国首先是人才大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
2015年8月7日 -
人才战争改变国家战略实力
选自《国际人才战略文集》,作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党建读物出版社 20世纪上半叶,全世界的人们就跟今天谈论中国、印度的崛起一样,广泛讨论美国的崛起。但是,世界格局并不会自然地发生更替变化,欧洲依然是世界的领跑者。即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坐收渔翁之利,但在其首倡成立的“国际联盟”当中还是沦为配角,未能如愿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担心历史重演的罗斯福总统询问他的国家科技局局长:“战争结束以后,我们要做些什么?” 这位科技局局长的回答是一份叫“科学技术--无止境的边疆”的报告,他声称: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甚至是美国的3倍,科技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而要迅速改变美国科技落后于欧洲的现状,就必须采用特殊手段,发动一场特殊的战争--建立特殊部队,利用战争的特殊时机,发动一场对战败国顶尖科学家进行“明抢”的人才战争。 特殊的战争 1944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国迅速以1个伞兵师、2个装甲师加上第6集团军重兵出击,目的是掩护一支刚刚成立的“阿尔索斯”突击队的秘密行动。“阿尔索斯”间谍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抢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之前,俘虏德国、意大利那些优秀的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搜集技术情报与资料,并说服这些可以改变国家战略实力的科学家加入美国国籍,为美国工作。 这是罗斯福总统生平采纳的最有远见的建议之一。美国在这场人才战争当中并不缺乏具备实力的竞争对手,但是,那些本可以成为竞争者的国家并没有对外国科学家产生兴趣。美国和苏联同时攻入德国,为了战后发展,都在占领区掠夺自认为最值钱的资源。当远离本土万里的美国跨洋过海地把那些高学历“战俘”运回国时,视重工业为国家发展重中之重的苏联,正集中精力抢运成千上万的机器和设备。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最重要资源的看法的不同,导致了两个超级大国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二战之前,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总数甚至是美国的3倍。但在发动人才战争半个世纪后,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40%是“美国制造”,超过70%的诺贝尔奖得主被美国聘用,在美国工作。 冯·布劳恩们的贡献 冯·布劳恩正是美国在二战中开世界先河的“特殊战争”的“特殊成果”。 “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这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名言。但是,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与之通话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官员高呼的却不是阿姆斯特朗的名字,而是一个正在地球上工作的人--“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 没有阿姆斯特朗,美国的航天部门可以立刻找到同样出色的宇航员。然而,冯·布劳恩的工作却没有这样的可替代性。曾参加过德国纳粹党卫队的德国人冯·布劳恩,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火箭专家。1942年德国成功发射的世界首枚能到达太空的A-2火箭就是他的杰作。1944年9月7日,德国使用他设计改良的A-4火箭(又称V-2导弹)空袭英国,再次震撼整个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火箭和导弹的首次登台亮相。 1945年,冯·布劳恩被美国搜捕人才的“特殊部队”俘虏后,连同他的工作团队的126名工程师一起被秘密运到美国。但是,随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冯·布劳恩等“纳粹同犯”不但没有被送上军事法庭,还成为美国的座上宾。冯·布劳恩一到美国,就被安置在美国陆军装备设计研究局工作。1955年,他加入美国国籍,然后领导设计了美国的朱庇特-C火箭,它被用以成功地发射了西方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Ⅰ号”。1961年,冯·布劳恩成为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登月工程,直接领导“土星5号”火箭的研发设计。这一火箭被用以运载“阿波罗Ⅱ号”飞船,最终使人类第一次顺利登上月球。 美国能够如此接纳一个来自敌对势力的外国科学家,并让他成为“阿波罗”登月工程项目的主管和国家的最高科学顾问,对人才“不拘一格”的开放态度可见一斑。因此,另一个外国人--“中华民国”的公费留学生钱学森,能够参与美国机密的技术部门的工作,最终受到美国政府的嘉奖,也一样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后来成为中国“两弹元勋”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二战时是美国国防部科学顾问组成员之一,曾跟随老师冯·卡门到欧洲参加技术情报审讯。正是在钱学森的讯问下,冯·布劳恩写出了《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的书面报告。钱学森也因此提出发展美国火箭技术的规划建议,并获得美国国防科学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的称赞:“(钱学森)在参加国防科学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所做计划的工作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也正是因为钱学森所参与项目的重要性,后来美国海军部次长丹尼·金布尔才会说出那句著名的、证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话:“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开放--尤其是不分种族、不问国籍地向全世界最杰出的人才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入籍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是美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关键词;拥有冯·布劳恩这样全球顶尖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美国本土顶尖的人才,则是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根本。而成为人才战争的赢家又与美国对待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评估人才、激励人才的战略与制度紧密相关。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我们是一个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我们的国力源于自己的移民传统和我们欢迎的异乡侨客。这一点为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 本文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王辉耀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6月)
2015年6月25日 -
新海归 新时代 新使命
选自《国际人才战略文集》,作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5年6月23日 -
中国成美国最大移民来源国 投资移民大幅增长
墨西哥,让位!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1日报道,根据美国人口协会会议上公布的调查,在向美输送移民的问题上,中国和印度现在已经超越了墨西哥。
201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