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政治不透明伤及中美关系”的冷笑话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5年8月12日 -
【人才研究】各国人才竞争制度最新走向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 人才竞争关键在于制度竞争。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服务本国经济,各国都适时调整了人才制度,降低了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准入门槛。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各国引才范围扩大,更关注人才队伍结构的整体布局。这一新的引才趋势对于我国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或许有借鉴意义。 美国调整人才移民制度 为了解决经济复苏后许多高科技企业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和美国国内相应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内致力于加速推进此前搁浅的“移民新政”,明确提出未来的移民政策将向国际理工科人才和在美投资创业者倾斜。 2013年4月17日,美国参议会公布了30年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改革法案。本次法案最受关注的是:1.增加创业签证;2.将H-1B签证的上限从65000个提高到110000个,增加配额全部给在美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硕士学位以上的学生;3.取消对杰出人才的限额;4.增发25000个STEM领域的高学历人才签证。 该移民改革法案提议拨出30亿美元边境安保资金,用于购置无人机和增加边境巡警人手,同时拨出15亿美元用于继续建设高科技围栏。将发放给高技能劳工的签证数量(H-1B)从6.5万份上调到11万份。如企业对这类劳工需求很强,这类签证数量上限还可能会上浮到18万份。该法案还提出给那些找到科技类工作的理科留学生5年的签证。而且,他们在5年之后可以正式申请成为美国公民。 加拿大增加技术移民签证数量 2012年加拿大年度移民计划显示,加拿大对高素质人才的态度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第一,增加1万个联邦技术移民名额。计划吸纳技术移民最低5.5万人,最高为5.7万人,比去年的4.7万人多出1万人; 第二,增加“加拿大经验类移民”。“加拿大经验类移民”于2008年设立,为国际学生及拥有高技术的外国临时工作人士提供取得永久居留权的途径。2010年,通过该计划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国际学生人数超过3900名,大约占国际学生的四成,较2009年上升一成多;经验类移民名额由2011年的6500名计划增加至2012年的7000名左右,创造了今年来的经验类移民的最高值。 第三,新增1000个博士类移民名额。加拿大科技部部长高尔雅指出,将通过“联邦技术劳工计划”,每年允许最多1000名在加拿大深造的外籍博士生申请加拿大的永久居民身份。这些博士毕业生在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中承担了带动科研、教育创新等重要角色,他们正是加拿大需要的人才。 英国启动杰出人才签证 英国从2011年8月9日起启动杰出人才签证,从2011年8月9日至2012年3月31日,有1000个名额分配给杰出人才签证类别。杰出人才签证类别将被世界知名的能力评估机构共同监督审核。这些评估机构将向英国边境管理署提名杰出人才申请人,并且保证被提名人是评估机构所在领域的非凡人才。 这些能力评估机构包括:英国皇家学会(可推荐300个名额)、英格兰文化艺术委员会(可推荐300个名额)、英格兰皇家工程院(可推荐200个名额)、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院(可推荐200个名额)。被这些评估机构提名并成功获得杰出人才签证的申请人,可以不需要获得当地雇主担保前往英国,英国以此鼓励在科学、人文、工程及艺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前往英国发展。 德国加大国际专业人员引进力度 2011年3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外国人居留法》(草案),根据新草案,德国联邦政府将给予从事科研工作的外国人配偶充分的就业权,以加强对外国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此外,德国政府还计划进一步放宽技术移民政策的门槛,将长期居留签证年收入限制从目前的每年6.6万欧元降至每年4.2万欧元。 2012年4月27日,德国议会当日表决通过旨在吸纳欧盟以外第三国专业人才来德的欧盟“蓝卡”法案(BlaueKarteEU),从而满足了欧盟关于吸引外来专业人才进入欧盟的相关规定,清除了相关官僚主义障碍。该法案下调了外国专业人才最低收入门槛,即从原先规定的年薪6.6万欧元降低至4.5万欧元;对现今专业人才匮乏的职业,如医生、工程师等,其年薪门槛可至3.5万欧元。法案同时为在德国就学的外国大学生在德国就业减轻了压力,他们可以有18个月的时间在欧盟其他成员国寻找工作。德经济部长罗斯勒表示,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影响德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想通过这个试点项目向对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即欢迎国际专业人才来德国发展。 韩国实施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计划 2009年,韩国投入122亿韩元设立了世界级研究机构计划(World Class Institution)。该计划要求入选的研究机构主任必须是从国外招聘的卓越科学家,机构的研究人员中必须有50%的研究人员来自国外。该计划还规定机构主任在未来五年中每年在韩国的时间不少于4个月。2012年1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为吸引海外青年人才启动了“智力回归500人计划”(Brain Return 500 Project)。 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官李周浩指出该计划到2017年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500名,包括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学者,回到韩国技术科学研究院所工作。韩国政府将通过保证研发小组的自主权、引入开放式的人事管理制度和鼓励基础科学研发创新等方式来提高本国的科技研发水平。同时,韩国政府计划到2017在培养2000名从事科研设备研发的工程师,并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使大学可以雇佣这些工程师。 为加强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水平,韩国政府于2012年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一流科研人员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并将在2017年之前再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 以色列实施I-Core项目 以色列虽然拥有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和科学家,但现存体系已被老牌科学家占领,不能提供新的位置给新移民科学家。为了更好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以色列于2011年实施卓越研究中心项目(简称I-CORE),项目主要内容是大学、学院、研究机构和医院联合起来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合作研究体系,专业研究可以在整个体系内完成。 吸收回国的科学家大多来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纽约大学和德国的相关实验室。所有新加入的成员,包括回国科学家,都被授予大学终身职位。截至2012年4月,这个计划已经锁定了300位顶尖科研精英,并计划一共引进2400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裔知名科学家。 I-Core项目由总理办公室、计划和预算委员会制定并实施,这两个部门都是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门。政府为这个体系提供资金支持。科学家一回国就会获得60万美元的科研启动资金,这些资金用来购买仪器设备。 本文原载于《国际人才交流》,并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党建出版社。
2015年8月12日 -
【智库研究】 揭开美国智库超强国际影响力之谜
二战后,美国成了西方智库的中心和现代智库的样板聚集地。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参与到相关的决策和研究中,同时由于美国远离世界战场,美国相对和平和一枝独大的政治经济优势,也使美国成为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聚集地,客观上为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优势。 当代美国智库无疑具有超强的国际影响力。得益于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以及完善的决策协商制度环境,美国智库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智库的充分发展,又反过来为美国国际地位的保持与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3全球智库报告》,2013年全球共有智库6826家,其中美国智库数量最多,有1828家智库,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智库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按照18项评测标准得出的全球智库排名,美国智库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排名前五的智库中,美国就占了三家:布鲁金斯学会蝉联全球智库第一名,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第三,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中心升至第四位。 在美国众多知名智库中,除了兰德公司以外,其他智库的常规人员规模都不大,基本都是在300人以下,大部分不到100人。美国智库非常注重自己的特色研究,例如布鲁金斯在中东政策上在众多智库中独领风骚,兰德在军事、核武器研究方面一枝独大,美国进步中心在公共政策方面则让其他智库望尘莫及。 从地区分布来看,在2013年统计的1828家美国智库中,华盛顿特区有395家,约占美国智库总量的20%。其余1433家则散布于全美各地。其中超过100家智库的州有:马萨诸塞州176家,加利福尼亚州173家,纽约州145家,弗吉尼亚105家。可见美国智库主要分布在政治核心区域华盛顿周边,以及经济发达和开放的加州。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12日 -
TPP谈判:行百里者半九十
文/黄日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2015年8月11日 -
【人才研究】为何受过高等教育的一半移民流向了美国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移民制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主要的吸引人才的手段。虽然美国在开始的时候,如自由女神像上所写的,不需要的、被流放的、被抛弃的都欢迎到美国来--当时美国是一个流放地--但是现在美国的移民政策只欢迎人才。所以全世界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流向了美国,四分之一的留学生最后是去美国深造了,有一半的留学博士最后留在美国了。所以现在美国是全球第一人才大国,它培养了全球4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有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工作。所以我认为美国核心竞争力,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就是它对人才的凝聚力或者说它的吸引力。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中国的家长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美国去留学?去年我们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将近20万人。人才源源不断地去美国,我觉得这是美国一个很大的优势。 我记得在哈佛大学一次研讨会上,哈佛大学前校长拉瑞.萨默斯,当时中国一个企业家问拉瑞.萨默斯,美国跟中国比究竟有什么优势?我记得当时拉瑞.萨默斯说了一点,给我印象比较深,他说美国具有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来美国的优势,而且年轻人来很多都留在了美国,这个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是靠人来创造,如果说美国占据了这个制高点,我觉得对于全世界来讲,要赶上美国还要下更多的努力。 看美国的发展,它的移民人数达到了4280多万,而美国的人口也就3亿,差不多12%的人口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美国从2005年开始,每年发放的绿卡超过100万张。10年就是1000万,这个数目不得了,而且这个绿卡来的都是有钱、有知识的人才。我们虽然把很多货物输送到了美国,或者是外汇我们挣进来了,我们在货物贸易上是巨大的顺差,但是在人才贸易上我们是巨大的逆差。人才赤字实际上也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我觉得应该加以重视。而且不光是常规的人才,它的短期人才工作签证,H1B签证,按照美国最新统计数据,每年都保持在了8万张左右,而且主要是发给那些留学生或者是申请到美国工作的那些人,每次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一个星期就被申请光了,时间越来越短,前几年时间还长一点,从2003年开始,H1B签证在一周之内就达到了上限,说明美国经济也在复苏,用人也在增加,而且想留在美国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光美国是这样,我们看到澳大利亚也是一个移民构成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里面有27%是移民。20%的人不是在澳大利亚出生,这些国家都很受欢迎,去的人也很多。包括澳大利亚也发现增加技术移民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的移民里面相当大的份额是技术移民,实际上就是人才移民,大家都在抢人才。 像欧盟、美国有“绿卡”,欧盟也出台它的“蓝卡”计划。在德国,年薪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德国以前这方面比较保守,现在也是非常地开放。另外俄罗斯也修改他们出入境管理法,吸引高水平的外国人到俄罗斯落工作,简化工作许可。日本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家,现在也开始降低了他们的标准。比如以前必须要在日本住满10年以上才能拿到日本国籍,最近日本修改了,你只需要住满5年就可以申请日本国籍。韩国在这个方面走在最前面,韩国不仅是允许外国人到韩国工作,韩国甚至开放双重国籍,而且韩国还允许外国人在韩国参加选举,包括韩国新任总统任命了一个美国国籍的人担任他们的部长。韩国是国际化非常高的国家,它的总人口不到5000万人,但是它在海外有500万的侨民,它的十分之一人口在海外,它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韩国也有很多签证,它的签证分的很细,出入境签证、永久居留签证等等,包括还允许配偶在韩国工作。这些都是对人才吸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政策非常灵活,不断地为人才的吸引来服务,专门用于吸引人才。 另外一方面,这些新兴的国家,像印度、巴西、菲律宾、俄罗斯这些国家,他们没有那么多很好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采取了普惠制,就是放宽他们的这些政策。比如说越南允许没有放弃越南公民的海外人获得越南国籍,吸引了350万人回越南投资。印度到目前为止已经发了400万张的海外公民卡和700万张的印度裔卡。什么意思?第一代印度人可以拿海外公民证,不需要签证,第二代也不需要签证,就是第二代人兜里揣着印度裔卡,我的祖籍国随时欢迎我回去。所以它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它在90年代的时候,没有实行这个政策之前,它的软件人才大概只有7000多人在印度,实行了这个政策以后,2000年以后,回去了70万人,印度一下成为软件外包第一大国,特别是它跟美国这方面的人才往来特别频繁。而且印度实际上在海外的侨民共2000多万,它发了1000多万优惠的海外身份的认证。我觉得这些实际上也是值得中国来参考的。 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对国籍这块,对双重国籍卡的比较紧,但是中国香港实际上跟印度模式一样,中国香港只要你在海外,不管拿任何证件,你回到香港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公民,如果触犯了法律也按照特区法律来制裁你。香港的模式未来也可以成为内地参考的一个模式。 吸引留学生也是吸引人才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留学生奖学金,美国的奖学金,理工科的奖学金三分之一都是给外国留学生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留学生来了以后,一大半会留在美国,实际上是在为他们自己培养人才。而且最近美国移民局还把学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心理的毕业生在美国实习的期限延长到29个月,差不多有两年半的时间来获得你的经验,这样的话你就可以移民。 美国政府的一个研究机构统计了一个数据,发表在2010年的《华尔街日报上》,这个统计是什么?博士毕业生毕业五年以后,学理工科的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是最高的,达到了92%。印度有81%,而且从绝对数来讲,中国比印度还多了好几倍。韩国只有41%,日本只有30%,台湾也只有43%,泰国为什么它的回归率这么高?留在美国的只有7%,它的阳光、沙滩或者气候很吸引人,可能是软环境的关系。实际上跟国内的统计数据也有一些吻合,我知道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也统计了一个数据,在过去十年回来的硕士生,去教育部办认证的这些学生,硕士生达到了60%,博士生只有5%,比例非常少。这说明现在高学历人才是特别容易被吸引跑的。 中国连续几年成为向美国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现在很多国家推出政策,我给你多少工作期限、工作签证,这样的话你可以更容易的移民。比如说2000年的时候加拿大曾经开放对中国的技术移民,很多中国毕业的大学生,做软件的、做技术的都移民大加拿大了,但是去了以后发现找工作很难,语言也不通,后来很多人回来了。后来加拿大发现这些人实际上不太容易留在加拿大,他们研究发现最容易留在加拿大的是那些在加拿大受过教育的人,有过很多年经历的人,对加拿大已经有一定了解基础的人最容易留下,所以他们现在专门针对这些留学生移民是最松的。 日本在2008年的时候,当时他们的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一个30万留学生的计划,要在2020年达到留学生30万人,而且其中要争取50%留在日本工作。日本这么保守,现在对人才也非常重视,非常关注。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也是这样,像欧盟专门有留学生的计划,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像爱尔兰的,包括像韩国的、新加坡的。而且新加坡的全球校园中心计划也很有特点,它本身只有一两所大学,或者三所大学,它把其他国家的大学,像耶鲁大学,像欧洲工商学院等等都吸引到新加坡来,然后使东南亚的学生不用出国到新加坡去留学。我觉得像这种方法,中国其实也是可以采纳的。 另外还有各种人才计划,吸引人才回流。我觉得韩国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好。包括还有创业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到发达国家创业,比如说英国的这种全球创业计划,专门吸引国际创业者。像以色列这样的一些国家,吸引人才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以色列有两个部在以色列政府里面位置最重要,一个是国防部,因为要打仗,然后就是移民部。还有像韩国、巴西、加拿大都有各种人才计划。 还有的国家设立国家猎头,为了吸引人才,比如说以色列移民吸收部,像中国台湾有海外办事处,特别是新加坡他们在海外有10多个部门,专门都是做人才的吸引工作,而且他们联系人才的方式是请你去喝茶,他们的喝茶跟我们的喝茶不太一样,在喝茶过程中看看你是不是适合被他们吸引,不吸引也不浪费喝这一杯茶。新加坡这个机构以及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有12家。 而且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注意到,瑞士驻波士顿领事馆,就设在了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之间,每天都有各种活动,什么技术交流、研讨会、讲座,它就关注顶级的这些人才和各种最新的理念。我觉得这些国家他们吸引人才都是非常有特点的。 吸引人才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说人才吸引,我们能不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引得来并不代表你有本事,但是引得来以后如何留得住他们,是大本事。特别对于高新的知识人才,他们的专利能否得到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能不能不被侵害,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在这个方面非常严厉,每年有大量的知识产权侵害打击、赔偿。我觉得这个对于人才环境来讲非常重要。 另外还有人才科技合作共享等等各种计划,也是很多的,欧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发展框架计划,美国也是这样。包括发达国家都有这种。人才共享计划,通过国家与国家、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我觉得实际上也是很多能够得到人才的共同利用。有的时候现在人才不可能都回来,但是能不能把他们在其他地方也利用上,这个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比如说这些人没有回来,我们有海归,我们2000年有海归的时候,05年的时候我又提出海鸥的概念。我们有海鸥,但是能不能把这些海鸥利用上,我觉得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来研究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当然还有就是创造产业环境,像以色列在这个方面做的很好,以色列在美国上市的纳斯达克公司是最多的,它的风投也是最多的。硅谷也是这样,这个地方来的印度人和中国人是最多的。一个地方越发达,越创新,它吸引的国际人才越多。包括跨国公司,现在跨国公司也是全球运营。即使很多学生、人才没有出国,但是现在都在跨国公司机构里面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服务。像中国的企业,像华为、中兴什么的也在海外开设,联想也开设了很多研发机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式,如果这些人才不回来,我们可以把研发机构办到海外去。像我在美国见到青岛有一个企业,他们每年在国内研发大概花好几个亿,但是研发出来的产品马上就过时了,因为他们不是接受的最前沿的技术,后来老总就把他们的研发放到波士顿了,放在MIT的边上,这样的话,利用最好的人才,研发出来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了。这个也是很有价值的利用海外人才。 当然还有就是文化输出吸引人才。美国梦大家都很熟了,美国梦实际上就是到美国实现白手起家,通过个人的努力,最后能够获得成功。实际上美国是这样,美国这个地方,它进去很难,但是一旦进去了以后你可以享受它的服务,这个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你有能力,你就是一个黑人你也可以做到美国的总统,这块我觉得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现在也有一个中国梦的概念,我们现在提出中国梦,实际上在2009年,我在我的《人才战争》这本书里面专门后面有一章讲到中国梦,而且去年我们在欧美同学会也讨论过中国梦。去年下半年,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习近平的中国梦》。我觉得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梦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本文原载于《国际人才交流》,并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党建出版社。
201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