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张连起:中国经济有底气韧性强
专家简介
2018年6月25日 -
Victor Zhikai Gao:Marxism-Alive and Kicking
This year marks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Karl Marx, who was born in 1818 in Trier, Germany. At his birth, the Marx family was one of the wealthiest families in the picturesque Trier, and Karl could have followed his father’s footstepa and become a lawyer, enjoying wealth and social recognition in the community.
2018年6月22日 -
张连起:国地税机构改革既要“健身”又要“瘦身”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是税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机构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幽默派表示:小别胜新婚,分离24年高调复婚,感情深又深。 乐天派表示:国税是黑熊,地税是白熊,国地税一并,我们就是大熊猫。 焦虑派显然已经开始焦虑了,现如今国地税人员冗杂,简政放权,人员精简后,自己该何去何从。 分家 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第一步利改税,即国有企业改上缴利润为缴纳所得税;1984年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将工商统一税改为工商税和产品税、所得税,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1986年开征个人所得税;1994年实行税制改革,根据不同行业和税种,将产品税改为增值税,将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邮政电讯等服务行业所经营项目纳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在这种条件下将过去的税务局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国税和地税是1994年7月1日正式分开的。 在国地税分家之前,中国政府从上到下只有一套税务机构。中央税收主要靠地方税务局征收。1993年10月17日,国家体改委宏观司提交给国务院一份“关于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补充意见和加强操作方案准备工作”的建议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此番财税体制改革通过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保持稳定的税基,防止互相交叉和侵蚀,改变中央向地方要钱的被动局面。”之前的“大连会议”文件中也提出,有必要设立中央、地方两套征管机构,必须改变中央收入一定程度上依靠地方税务局的局面。这道出了中国财政当时的真相: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前夕,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正陷入极其艰难的窘境。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40.5,一路下滑至1993年的22.0,中央财政的收支甚至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收入上解才能平衡。切实保障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成为“国地税分家”最直接的初衷。 分设国、地税,会存在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等问题。因此,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建议“国地税合并”的声音一直存在。 合并 24年后,国税地税重新合并,受益于技术条件的改善,也是历史的选择。 作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地税机构分设对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高“两个比重”,保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但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是纳税人为了履行纳税义务所需要支出的成本,我们称为“奉行成本”或“遵从成本”也大大上升。 比如,一个企业缴纳增值税需要到国家税务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就要到地方税务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地税的信息系统不兼容以及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纳税人需要向国税、地税重复报送涉税资料,接受两个机构的税务检查等,遵从成本比较高。 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近年来,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推进,营业税作为主要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的地方主体税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国税与地税的征管范围和征管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为国地税合并创造了条件。 红利 从纳税人的角度说,国税地税合并,对老百姓显然是有利的。以前纳税人同时缴国税、地税,经常要“两头跑”。合并后,这一问题将得到改观。 从征税人的角度看,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资源重置,在现行制度体系下,实行一套机构征管效率将得到提升。 首先,在分税制条件下,办理税务登记是两套系统,违规处理也是两套系统,增加了纳税人负担。合并后,在程序上减少了纳税人的负担,释放了改革红利,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有利于整合资源。国税、地税在执法口径上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征税系统,掌握着不同的执法标准,导致税收征管资源的极大浪费。合并后,统一税务执法标准、共享税务信息,能有效提升税收征管能力。 举例来说,此前的营业税为地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以后,中央和地方对增值税的分成为75%和25%,统一由国税部门征收。但是,国税征收还需要依赖地税的协助,这就形成委托代征,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合并后,这一现象将改变。 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看,由于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总局主导的一个税局,有助于宏观调控的税收政策,不走样地及时贯穿到底,有助于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看,一个税务局,有助于防止地方政府的干预,尤其是对地方收入税种的干预,有助于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有助于保证财政收入。从征纳双方的成本效率看,一个税务局,无疑可以逐步大幅度降低税局的总体征管成本,可以减少以前两个税务局并存导致的协调额配合方面的掣肘,进而提高征管效率。 最后,国税地税合并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税、利当事人的有效措施。这项改革,不会导致中央地方财政混库的问题,也不会导致地方挤占中央财政收入的问题。税收收入可以按财政层级、分比例入库,已没有技术障碍。 征管职能转变 6月1日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座谈会也提出按照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原则,稳妥有序开展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仅社保一项,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10.88亿持卡人。 此轮机构改革中国地税的合并不仅有利于提高征管效率,更是有利于规范收入,创造统一公平的市场环境,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起到促进的作用。 国地税合并之后一个重要的职能调整就是非税收入、社会保险收入划归税务局征收。 我国非税收收入约占政府收入的一半,这一块划转后税务机构征收任务将增加至少一倍。改革后无疑将使非税收入和社保收入在制度上更具规范性,在执行上更具刚性,而且将为未来税费制度改革,统一政府收入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 在现行征管体制下,地税系统主要承担各项税收征管职责,在部分地区还代理征收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后,税务部门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意味着社会保险费等非税收入将由各部门自行征收管理改为由税务部门统一纳征收管理,这是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的重大转变。 信号 一是改革进程要加快,按照机构改革时间表,6月30日前各地国税地税要基本完成互设窗口、合署办公、一个窗口对外,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用最短时间把因机构合并对纳税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是改革步伐要稳,构建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把社会保险费等基金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等全部纳入税务机关管理体系,要成熟一批划转一批,要符合实际、分步推进。 三是改革难度大,税收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国家机构运行的基础,而此次国税地税合并在此轮机构改革中涉及范围最广、人员最多、层级最为复杂,要在短时间内将分设20多年的国税地税机构实行整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编制职数、干部任免、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福利待遇等一系列涉及税务人员个人利益问题都需要解决,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调动税务干部征管的积极性。 四是改革纪律要严,要求税务干部要从大局出发,严守纪律规矩,严肃查处改革中的各类违纪行为。 五是改革要形成合力,发挥国家税务总局主导和省级政府双重领导作用,坚决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规定,不讲条件、不搞变通,不打折扣,确保完成改革任务。 六是要突出转变职能,以方便纳税人、缴费人为根本出发点,以优质服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改革目标,全面提升纳税的服务意识和制度建设。 对于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瘦身”和“健身”相结合原则, “瘦身”,就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避免机构重叠和人员臃肿带来的低效。“健身”,就是精明强干、精炼高效。一是人的素质要提高,更好地发挥税收专业人员的特长,二是更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数据提高征收效率,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提供便利,降低征管成本,改进征缴服务。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不只是国税地税机构的合并,也是税务部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职能职责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执法和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大统一。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一往无前的魄力,也需要“绣花针”精神的层层落实。
2018年6月21日 -
Laurence Brahm:The Artists – 1981 Re-visited
Editor’s note: Laurence Brahm, first came to China as a fresh university exchange student from the US in 1981 and he has spent much of the past three and a half decades 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country. He has been a lawyer, a writer, and now he is Founding Director of Himalayan Consensus and a Senior International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He has captured his own story and the nation’s journey in China Reform and Opening – Forty Years in Perspective. China Daily is running a series of articles every Thursday starting from May 24 that reveal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Keep track of the story by following us. Laurence Brahm (second from the right) with his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at Nankai University. Photo taken in 1981. [Photo provided to chinadaily.com.cn] One night at the foreign students dorm we held a dance. Chinese students came and watched. They were curious. Dancing was still taboo in those days, and watching foreign student dance was a curiosity. While watching the dancing a rebellious art student named Chu Jiangxiong introduced himself to me. We started talking and I was really interested to know that he was studying art. I had myself studied under one of the Dada art movement founders and had grown up hanging out in the museums and galleries of New York City. Chu was fascinated and asked me to meet him one night with my bicycle under a tree near the lake. When I showed up he was somewhere nearby lurking in the shadows. He waved that I should follow. We rode our bikes on dirt tracks away from the university until we came upon a shack. As we got off our bikes people stepped from the darkness, took my bike and shoved me into a room. Music was playing loudly and the lights were dim. Paintings adorned all the walls of the room, most in a French impressionist style. I asked who all these people were crammed in the room and why all the paintings. Chu whispered they were other art students who wanted to "hear my criticisms" as a foreign art critic. I was flabbergasted. But what else could I do? So I suggested they turn the lights on so I could see the paintings and put the music down. Chu shook his head. He then explained that they feared authorities would know that I was there. Contact with foreigners was restricted, especially over a dialogue as decadent as art. I was bothered that all these Chinese art students were simply copying western paintings. Here we were on the eve of a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y were painting French countryside haystacks and bowls of peaches. In many ways the Chinese students I hung out with and myself could feel that we were amidst a China on the cusp of change. There were rumblings among the would-be leaders, talk of gaige kaifang or "reform and opening." At the same time nobody, including those espousing these words were actually sure what they meant or how China was really going to open and reform. Why weren’t the students looking for creative inspiration from their own culture, the things they confronted or cherished in their daily life? I casually suggested that while adopting some western techniques they also merge Chinese images and thoughts, and use Chinese natural brush strokes. As the hot summer dragged on, Chu and I would meet regularly. He took me to the homes of artists who were already experimenting with such ideas and showed me wild modern explosions painted across white space on the back of old posters from a decade earlier. It was underground art. They were painting abstract and wild colors on the blank paper-nothing was wasted in those days - as they literally turned the poster around to the other side. After hastily showing their experimental works, they carefully rolled up their paintings, hiding them under beds and in cabinets, as these ideas were avant guard and societal receptivity was just beginning to open to new ideas but the artists were already racing ahead. After leaving Nankai University, I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Chu over these years. In the 1980s I always brought him books of modern art from the museum gift shops of New York. By the 1990s all of these books were available in China. One Sunday he arrived in Beijing and suggested we visit a factory complex. It was called 798 and nascent galleries and studios were just beginning to open. Soon it would become the commercial epicenter of the Beijing art movement that would spread to Song Zhuang and Cao Changdi en masse. A city loaded with art, design and sheer exploding creativity, it always struck me how the western media talked about China not having either innovation or creative talent. Beijing city was imploding with it, everywhere. In 2017, Chu Jianxiong, a celebrated Tianjin artist and former Dean of the Nankai University Oriental Art Institute, held a joint show with superstar artist Yue Minjun at the Tianjin Fine Arts Museum. Built alongside a pristine lake, the massive art museum struck me as something that would dwarf any cultural center in America in size, and more sophisticated than any I had seen in Europe. Both artists were invited by Tianjin Fine Arts Museum to do whatever they wanted in terms of creative content to just fill the space of the museum. With massiv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ities, new social and societal demands have called for cultural and art centers, and with the scale is the need for creativity to fill the spaces. Irony aside, after four decades mindsets, and attitudes have drastically changed. Back in those halcyon innocent yet forlorn days at Nankai University, I never imagined, four decades later that these artist’s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would be auctioned at Sotheby’s for millions. About Author Laurence Brahm,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n author of Zhu Rongj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2018年6月19日 -
王元丰:大学要跟上新工业革命的步伐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元丰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园地,是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重要机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大学的使命,一些顶级的大学都为自己制定特别的校训,如“服务国家、服务世界”,中国的一些大学提出:“引领行业和社会发展”、“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等口号。 但是,近几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风气云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大学不但没有在这些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变革中,起到“引领”、“支撑”和很好“服务”的作用,甚至都有些跟不上新工业革命的步伐了。 这样的判断可能让大学觉得很没面子,但这应该是客观现实。先来看下科学研究。应该说,在基础研究的领域的科学问题,大学是研究的主力军。但是,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作用不断弱化。现在,有多少项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是大学研究出来的?有多少大学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推动社会的力量了呢?看看过去十年或者二十年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来自大学的很少。而当前,世界上那些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比如人工智能的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航空航天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几乎都不是出自大学。而在中国,被称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还有中国人离不开的微信,同样不是大学作为主力研发的。另外,对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有深远影响的国家战略和计划,大学没有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理念更不是大学提出的。在这些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学不但没有能够参与行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很多大学对这些行业的新技术还都不太了解。而且,由于未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平台、数据,大学与企业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样大学的第二方面问题就来了:人才培养跟不上行业的要求。这是必然的。如果大学对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没有深刻把握,不特别了解,又怎能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呢?在课程层面,行业很需要的课程大学现在开不出来。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装配式建筑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广的建筑,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而目前中国高等学校,能开出装配式建筑课程的非常少。对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种推动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其课程大学能开的也很少。对于BIM课程,2017年6月,中国湖南大学开设了《BIM技术原理与应用》,不但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出席仪式并致辞,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也要出席开课仪式并讲话。在2018年中国的“两会”上,有委员提出提案要求中国大学开设BIM课。这说明大学与行业的需要差距有多么大。 行业对人才有需求,而大学供应不上。以美国为例,尽管目前美国失业率达到历史低位,但市场上却存在找不到合适技能人才,存在“技能缺口”(Skills gap),而且这几年,表示难以招聘到合适技能工作者的用人单位的比例不断增高,从2005年的61%增长到2016年的78%。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人才短缺引起了企业和国际媒体等多方面关注。为争夺短缺的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一些企业要给出超高的薪水才行。 所以大学不能在象牙塔中自娱自乐、沾沾自喜,要警醒,看到在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自己没有跟上,要奋起直追,要做出改变。从哪里改变?先从科研和教学的理念改变。对科研,要改变完全自由探索式的研究。有人说,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就是要鼓励教师依据个人的兴趣搞科研。这样搞出的可以成果,才有可能是重大的原始创新。这种原始创新可能开始没有什么适用价值,但未来可能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一些人经常举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的例子来说理。但是,大学必须认识到,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科学成果的传播路径是首先有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再转换为技术创新,然后再走入市场得到应用。现在,创新的路径可能是反向的:首先市场上有需要,那么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就针对这些需要做研发。在研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把这样的科学问题攻破,又使得技术突破,市场应用扩大。所以,现在科学研究与市场结合、与行业需求结合非常重要。这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开放创新的要求。 另外,在教学理念方面,过去一个教师用一本教材可以教一辈子。但是,现在,人类知识的倍增期大大缩短,他过去学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人类知识从线性增长到指数增长的转变已经发生。根据IBM曾经的预测:2014年之后每11个小时就会有一倍的知识增长。我们面对的行业也是这样,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是称职的教师。而教师本身能完成这样的更新吗?教师不在行业的一线,怎样了解行业的进展呢?因此,第三个方面,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改变。这就是要与产业部门共同办学,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融入行业的发展之中,才能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人才。最后,要利用好现代的教育手段,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发展需要。教育信息化技术,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以及虚拟实验和虚拟教学,可以让高等教育克服优质资源不足,让掌握行业需要的教师或者是企业的工程师给更大面积的学生上课,可以让行业的工厂成为教学的课堂。也可以有更便捷的技术手段,让学生更方便地“接触”(虚拟教学可以使行业生产的现场成为教室)、理解(虚拟现实可以把实际生产工艺、设备多方面地展现给学生)行业技术的状况。这些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于解决大学与行业脱节等诸多问题,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当然,对于大学教育变革也提供了机遇。大学要警醒,努力去做新工业革命的参与者、促进者,而不是落在时代后面。 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8年6月5日
2018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