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张连起委员:艰苦奋斗再创业矢志复兴谱新篇 | CCG看两会
专家简介
2018年3月7日 -
朱永新委员:建议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 | CCG看两会
-
Laurence Brahm: Quality over quantity: China re-inventing itself
Deputies to the 13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ttend the opening meeting of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13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March 5, 2018. [Photo by Xu Jingxing/China Daily] When State Council Premier Li Keqiang delivered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before delegates at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13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March 5, 2018, it was all about quality of growth, rather than quantity.Unlike past work reports citing growth figures and economic success, Li presented a blueprint projecting the nation’s plans for re-inventing itself in the decade ahead. His speech began by outlining China’s emphasis on a vast range of technologies, from quantum communications, space exploration, e-commerce, mobile banking, high speed transport networks, to its nation-wide push to promote a youth driven internet innovation economy. Today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investor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ing upgraded and converted its once cheap export toy industry into sophisticated robot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Cities across China are opening innovation incubation centers, shared work space, alongside their plans for driving smart, green and blue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 systems. "We have rolled out the Internet Plus Government Services model and adopted measures such as the one-stop service model," Li emphasized in his "commitment to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a focus on unlocking public creativity," all to be heavily supported and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years ahead. Education needs to support China’s drive toward high-tech. Under plans announced in the work report, four percent of China’s GDP is being committed to education. While students in America graduate from university straddled in debt that will take lifetimes to re-pay, in China youth is a national asset that must be invested in through education aimed at preparing youth to be practical and employable. While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s fiercely competitive and often criticized by westerners as too stringent and not supporting free-flow creativity, nobody can questi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dvances, many of which are leap-frogging the west. Nowhere is this more evident then 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 large part of Li’s work report was devo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China’s poli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lls for a massive transition from fossil fuel to green energy. In the past some 80 percent of China’s energy needs came from coal which left the nation with dirty skies, and polluted water, causing a crisis of food and health security. By 2050 eighty percent of the nation’s energy will be green and clean. This massive program will be driven at the outset by state fixed asset investments followed by private sector 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ies supported through innovation, requiring an entirely new approach to education as nearly every professional and worker will need to approach services and industry with a view toward conservation rather than consumption. Streamlining seemed to be an overarching theme of Premier Li’s government work report, with 44 percent of government red tape to be slashed, the consolid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at overlap and in turn create investor confusion. China’s future government structure may be expected to be simpler, more institutionalized, and hopefully.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inspectorate for government is aimed to check corruption. After a near half decad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the intention is to institutionalize checks and balances so that government offices can be clean, lean, and green. Officials are now subject to natural asset evaluations that determine promotion or demotion, making them very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A complete change from the days when the environmental was pushed aside in favor of high growth. Premier Li’s report did not shy away from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While 68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pulled out from poverty, large pockets remain. This will require new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 to address land rights that have remained a stone unturned, but key to resolving issues of medical and pension benefits for farmers. Entire upgrades in health care are needed for a system that is overburdened unable to address the sheer volume of care required for the old and unwell. The over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s in coastal cities will require relocation back to villages, but to do so these villages will need to be upgraded to become cities attractive to live in. This will require smart, green and blue infrastructure for the planned "ecological cities" that will become the blueprint of China’s future. And all of this will have to be paid for of course. However, in Premier Li’s report, even the management of funds is subject to higher scrutiny. He called for prudent monetary supply. China will not go the route of deficit spending to print money as the hallmark of America’s decade of quantitative easing that has arguably laid the path for future global financial volatility. The emphasis of Li’s work report warned against such practices and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stability and low risk, managed through meticulous financial micro-management rather than deregulation. Past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traditionally emphasized higher rates. Premier Li presented 6.5% as the expected growth rate for 2018, a lower threshold then the 7.1% achieved in 2017. This change of tone signals China’s newfound focus on quality rather than quantity of growth. Everything about this year’s government work report emphasized raising quality -- from energy to government efficiency, from education to asset management, from nutrition to resource conservation -- it was all about improving quality. It was not a work report reciting or praising the past, but rather a rational and detailed blueprint laying a pathway for the future -- a future of China re-inventing itself. About Author
2018年3月7日 -
朱永新委员:营养改善应补上幼儿的“缺”| CCG看两会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CCG顾问,民进中央副主席
2018年3月7日 -
徐德清:创业是件艰苦而又快乐的事
专家简介 徐德清,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华智研究中心副主任。 【视频观看】 25岁就已名校博士毕业的徐德清,曾在多所世界高校留下足迹,如今,他不仅是美国耶鲁大学电机系的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华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同时还是宁波“侨梦苑”中的宁波微总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徐德清博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力量,也感受到了他的家国情怀。 徐德清:我非常感谢这个时代 主持人:徐博士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华人头条的专访。您在25岁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名校博士学位,这在您那一代人当中是否非常的与众不同? 徐博士:首先我是非常幸运地,我在国内受到了很好的、完整的小学至高中的教育,当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国内就恢复了高考,那我就考上了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之后当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又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出国,所以1983年我也很幸运地通过了全国的统考,考取了公派留学生资格。本来我是要去斯坦福大学的,后来受到“胡娜事件”的影响(出走美国的网球运动员),结果就把我改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虽然我的主修是在曼彻斯特大学,但是我学的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生物工程,所以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我也去过剑桥做实验,在牛津也做过实验,在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我都去做过实验。因为一个大的项目,我去过了很多国家,也跟很多的教授打过交道。其中,我合作项目中的一个教授——桑格教授(弗雷德里克·桑格,两次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对我的学术、人生来说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我要感谢这个时代,碰上了好的时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代。 主持人:您在海外留学和科研的过程当中,您获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对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徐博士:虽然我是工科的,大学学的是工程,自动化工程,我的博士论文是基因工程,而且我也是搞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但是我身上有很强的人文色彩,人家一直认为我是学文科的。这要得益于我在耶鲁大学学习过。1988年我到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然后就在那边待了二十多年。中间我也去过哈佛大学两年,这两所世界名校,它们都充满很强的人文色彩,我虽然在它们的工学院任研究员、做工作,但是它们有很多人文方面的课,我听了很多这方面的讲座,也跟很多人文方面的人打过交道,这一切使我形成了一种很强的人文气质。这也正是美国大学教育的核心,它叫“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我们国家那个时候学苏联,比较单一,比如医学就学医学,工程就学工程,显得比较单薄。所以,我非常感谢的是,第一,我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教育;第二,我受到了很好的人文教育,使我现在不但能够开创我的事业,也很享受人生,比如我到一个地方就会很关心这个地方的人文,这地方的文化在哪里,这些我都很关心。这,丰富了我的人生,也使我有创新力。因为你的生活经历丰富以后,你的热点丰富以后,你的创新点就多了,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个时代。 徐德清:创业是件艰苦而又快乐的事 主持人:对您而言,回国创业容易吗,您为什么会选择回国发展呢? 徐博士:创业是件很艰苦的事情。创业为艰百战多,你每天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创业又是非常快乐的,就是当你克服了困难以后,往前进一步的时候,你就会很快乐。我曾在美国也创过业,2000年我跟中国新闻社合作开了“中国经济周刊网络版”,当时也融得了几百万美金,搞得红红火火。但是两年以后,因为公司支撑不下去了,那个时候虽然阅读量很高、点击量很高,但是没有现金流,没有解决付款的问题,我们就倒掉了。倒掉是很痛苦的,你想想看公司就关掉了,“树倒猢狲散”,计算机很贱地卖掉了,家具就叫人来拉走了,因为不能占房间,房间要收房费的,那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我总结了以后,我回国来,首先到了一个跨国公司工作,积累了一些人脉,然后又创业。后面几次有了前面的基础,特别是最近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政策也比较好,我也得益于这个,所以现在创新创业的路还是比较平坦,做得也比较开心,这也是我回国创业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们毕竟还是中国人的背景,一般来说做事业的话要在你母语的环境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华人在美国那个环境毕竟还是凤毛麟角,但是回到我们国内,我们又有海外的背景,有综合优势,会更顺利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对创新的包容度已经超过美国了,比如像支付宝、共享单车这些,在美国是可以做的,但是它的政策法规非常严,没办法去做;我们中国,对这些政策法规宽松多了,鼓励了很多创新的东西。 徐德清:每个侨梦苑我都想去设一个微总部 主持人:能否介绍一下您的事业呢? 徐博士:我现在做的叫微总部创新基地,在美国他有共享空间——WeWork,但是他们的共享空间仅仅是一个办公室的共享,因为在纽约租金非常的贵,单个小公司租不起,所以他们搞了共享空间。我从那边得到了启发,但又不单单只是办公室的共享,我们还有一些资源的共享,比如说我们对一些企业进行创业的辅导、人员的培训,对好的企业我们有天使投资,同时我们也帮他们梳理上下游产业链,对接一些资源,所以我们其实是一个“加速器”。我在湖州,湖州市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他们给了我们8000平米的用地支持,我们在两年之内就从0做到了一亿多,也成为了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宁波市政府给了我们更大的支持,他给了我们20000多平米做宁波微总部创新基地。同时,我们聚集了一大批海归在那边,特别是我们聚集了一批航空零部件的海归公司,为此国务院侨办专门在那边设立了侨梦苑,希望集结更多的海归学生、华商到那边资源对接,创新创业。所以我这两年确实感觉到,最近和今后这几年是海外留学人员、华人华侨回来创新创业的最好时候。 国务院侨办给我们挂了侨梦苑,把我们列为国家级的华人华侨创新基地,对我们是非常大的帮助和支持。首先它是个品牌效应,国务院侨办现在有17个侨梦苑基地,这17个基地当中大家互相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对我们帮助很大;同时,侨梦苑也有侨梦苑基金,他的基金对落户于我们侨梦苑的企业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国侨办的侨梦苑有国家的品牌,在海外也宣传侨梦苑,相当于就是把海外的项目和人才定点、精准地输送到我们的基地,对我们的基地是非常大的帮助。 主持人:平台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徐博士:我们两个微总部:湖州和宁波。湖州已经是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同时我们已经吸引了两百多家企业,网上有五千多个留学人员和五千多家企业在对接。我们现在一年两个基地加起来也超过五个亿的营业额,这是成绩。我们的挑战就是说我们要进一步的细化。因为现在这种众创空间、孵化器国内是非常多的,我们是民营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要盈利。而我的挑战就是要不断找到创新点,能够比别人快半步。这样我才能有创新的空间,盈利的空间,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因为很多模式一点就通,人家一学过去要么把我收了,要么把我灭掉了。 主持人:那请问微总部未来的规划又是如何呢? 徐博士:规划就是我们现在有17个侨梦苑,每个侨梦苑我都想去设一个微总部,这是国侨办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董事会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对于发展的希望。等到每个设侨梦苑以后,我就可以打包上市,这就是董事会对我们的希望了。 徐德清:在美华人华侨要当仁不让地做促进中美友好交流的使者 主持人:徐博士,您在美国留学很长时间,在中国都有过创业,您对于美国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在您看来21世纪的中美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徐博士: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我本人也见过基辛格,也合作出了本书,叫做《旅美学人谈21世纪的中美关系》。最近像特朗普、希拉里的竞选,我都有近距离的观察,包括这两人我也在竞选场合见过。那么最近,尤其这两天在国会讲话中很明确把中国提为“对手”,而不是一个竞争者,相当于往更负面地看待。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像我们在美国的华人华侨,我们要理直气壮而且当仁不让地做促进中美友好交流的使者。因为中美两个国家之间有很多的误解、误区、不理解,甚至是敌对的看法,我们要消除它们。因为习总书记讲的,“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中美两国如果合作的话,世界共荣;中美如果对抗的话,那对世界都是灾难性的。所以,我想我们在中国要多介绍美国的优势,多介绍美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在美国我们要多宣传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多消除美国对中国的疑虑、误解。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做中间友好促进的桥梁,这是我的一个很基本的观点。 同时,我们在美国的华人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促进与中国的友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说胆小怕事,怕得罪人,在中国也不敢讲美国的好,在美国不敢讲中国的好。我有幸在两个国家都生活过,这两个国家都是伟大的国家,老百姓都非常友好,我很有信心,经过我们两个国家,特别是我们美国华人华侨的努力,要把两个国家的关系从目前看上去的“对抗”扭转到友好合作,这才是大局。 徐德清:希望华人头条做世界友好的宣传者 主持人:徐博士,我们华人头条是针对海外华人华侨的一个服务平台,那请问您对于我们华人头条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徐博士:现在在中国,缺乏比较有独立性的、比较有个性的媒体,我希望华人头条能够像凤凰一样,很有个性、独立性。同时,你们现在的发展势头很好,我希望你们能够尽快地在全世界实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人头条”,把它铺开,做中美友好的宣传者,做世界友好的宣传者。 主持人:非常感谢徐博士接受我们的专访,谢谢! 文章选自华人头条,2018年2月8日
2018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