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对立还在继续,美国弗州骚乱到底折射了什么
“这次事件是美国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乏力,掩盖在以前经济繁荣表象下不同群体、族裔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旧伤复发的结果,也说明美国政府失衡、阶层政党撕裂的状况愈演愈烈。”
2017年8月18日 -
“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获批准,专家:有助于唤醒美国
据菲律宾《问询者报》8月5日消息,在当天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的第50届东盟外长会议上,东盟各国外长批准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以下简称“框架”)。 “‘框架’获得批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南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对澎湃新闻表示,“这是中国与东盟一年多来共同管控分歧、努力使南海问题降温的重要成果。”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成果 早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就达成了《南海行为宣言》。但近年来,在部分域外国家的炒作与推动下,南海问题一度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焦点,并引发周边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担忧。今年5月18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历时15年后,终于在贵阳达成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5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框架”的达成将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本地区规则发挥重要作用,为下一步“准则”磋商奠定坚实基础。 朱锋表示,相比于2002年通过的《南海行为准则宣言》,这一框架向前迈了一大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将《宣言》变成有约束力的规则。过去15年来,中国与东盟一直为此努力,所以“框架”获得东盟批准当然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成果。 不过,位于日本的《外交学者》网8月5日对此表示质疑。文章认为,即便中国-东盟“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获得通过,也并不意味着南海问题获得重大突破,更不意味着规则的建立。对此,朱锋予以了驳斥。 “该框架毕竟还只是框架,只是确立了南海行为准则的主体部分及目标,其问题是怎样变成具备执行力的国际法规——这还需要大量的、围绕细节的谈判来实现。”朱锋表示,“但是,绝对不能说‘框架’没有意义,因为它已基本确定未来谈判的基本内涵与前进方向,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将之细化、具体化、规范化。” “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国主张的“双轨机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朱锋说,所谓“双轨制”,即在南海争议问题上,由中国与争议当事国采用双边渠道对话解决,在整个南海的稳定问题上,由中国与东盟携手和平解决;域外国家应尊重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努力,不应干预、搅动地区局势。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员许利平曾表示,中国提出的“双轨制”是符合南海现状,是与东盟国家沟通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上灵活、真诚的基本原则。 对美国是很好的提醒 菲律宾《问询者报》8月5日还援引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框架”将按原计划于8月6日,也就是明天正式通过。 巧合的是,北京时间8月6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也将启程前往菲律宾,开始他就任以来对东南亚地区的首次访问。蒂勒森此行将访问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三国,并出席东盟国家部长级会议。 在8月2日召开的吹风会上,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代理助卿董云裳表示,南海、东北亚局势以及反恐将是蒂勒森在东盟区域论坛以及其他双边会谈中讨论的重点议题。 尽管南海问题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努力下正在降温,但是美国显然并不希望事态如此发展。董云裳明确表示,南海问题仍然是这次东盟会议上讨论的一个焦点。她称,美国将继续推动有关的声明,明确表示美国致力于所谓的“航行与飞越自由”,并推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领土争端。 对此,布拉格中欧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郑宇钦此前对台湾地区的“中央社”指出,蒂勒森出席东盟相关会议,虽对东南亚区域安全等议题备有解决方案,但中国在东南亚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东盟各国在南海问题立场迥异,均使东南亚及东亚局势趋向复杂化。 郑宇钦认为,由特朗普主政的美国政府独爱美国国内议题,对国际问题仅注意直接能与美国国内议题有关的经济主体,对于如何投入维护国际安全、如何引领国际事务发展,相关团队显得意兴阑珊。 “蒂勒森很可能知道‘框架’会通过。”朱锋表示,“这对美国其实是很好的提醒:美国的利益无法取代别国的利益,美国的认知也无法左右别国的认知。这也有助于唤醒美国,令其实事求是地看待南海问题。” 中国应理解东盟的忧虑 “框架”为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迈出重要一步,东盟国家也对下一步的落实满怀期待。台湾地区“中央社”4日报道称,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黎式秋恒表示,东盟应尽早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菲律宾外交部7月12日的声明也表示,领土争端应该用对话来解决,“框架”的达成是一种鼓舞。 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8月5日清晨的一篇文章认为,东盟对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则的迫切需求,反映出其怀有一定的担忧。文章声称,东盟应向世界表明,南海不应成为任何一方“后花园”的立场。 “东盟国家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朱锋认为,东盟与其它参与大国的国力差距明显,要保持力量的均衡,是其生存之道。因此,在大国间相互制衡是其既定政策,中国对此应理解,因为这不会因中美或其他任何一国力量的改变而改变,“东盟也需要中国去制衡美国。” “其实,积极寻找我们与东盟的共同点,正是推动‘框架’进一步落实和细化的关键。”朱锋表示,外交事务的本质是妥协,没有国家可以把外交利益最大化。东盟的立场不会随着中国的强大而改变,中国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东盟不愿在中美间选边,也同样不愿发生地区冲突,也希望南海有一个‘共有的秩序’,这就是实现共赢的基础。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大有作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相互尊重、相互调试、相互适应。”朱锋强调。(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17年8月6日
2017年8月14日 -
对特朗普大加称赞 美州长上任半年转投共和党
今年1月上任的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州长吉姆·贾斯蒂斯3日宣布,将其党籍从民主党更改至共和党。
2017年8月8日 -
时殷弘:特朗普是一位没有耐心的领袖
专家简介
2017年8月8日 -
魏建国:跟东南亚国家换大米,我看行
专家简介
2017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