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推动“新基建”,投资正当时
2020年4月22日
2020年4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以“疫情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就疫情下数字经济与“新基建”的发展与展望等话题展开研讨,为抓住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加快“新基建”进度,重振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建言献策。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就发展“新基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新基建”的特征及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如何加强“新基建”发展的相关建议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
以下为张连起发言全文:
我谈的题目是”新基建”是经济恢复的发力点。首先我说明,我不是数字研究专家,但是我从观察的角度以及相关财税研究的角度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第一,为什么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们要着重提出”新基建”。”新基建”它是有时代特征的,核心就在于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在补短板的同时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动能,这可以说是新时代”新基建”的内在要求,也是与老基建的最大不同。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重在“铁公基“方面,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可能是”新基建”,就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等。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这些新型经济基础领域,以及“一老一小”问题,医疗健康领域、产业消费升级相关的重大民生领域。
当然,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也要注重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从需求看,”新基建”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消费的双升级。产业消费双升级是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新提法,服务消费现在逐渐取代了商品消费成为主导。随着我们国家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以及老龄化的加快,信息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托育消费等等,新兴消费领域形成一种倒逼的推力。从生产看,”新基建”为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创造条件。
从科技发展看,我们知道18世纪是蒸汽机的时代,19世纪是电气化时代,20世纪是信息互联网时代。那么21世纪步入了智能时代,能否抓住智能时代变革的机遇,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4月1号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富裕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扩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第二,”新基建”指的是什么?我认为可能有三个特征,一个是新技术,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以及相关的事项。那么要把这些技术要化为基础设施。第二个新需求,包括跟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转型升级、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国家治理相关的数字治理。这一次数字治理下沉,在疫情防控中起到的作用至为明显。比如说我们的健康互认,比如说网购,云课堂、远程医疗、在线办公,这个病情筛查,有序复工复产等等,以及也像今天这样的会议,都是一种倒逼机制。 第三,新机制,也就是说新器件它要跟信息技术和智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制造深度融合,跟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那么具有一些明显的行业特色。可以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应该说一言以蔽之,”新基建”特征。
有广义的和狭义的”新基建”之分。广义的就是所谓的7个领域,狭义的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数据基础,一个数字产业化,包括5G网络、计算中心、工业物联网、互联网重大研发机构、人工智能等等研发。我特别强调一点,这次疫情防控,包括过去一段时间的中美经贸摩擦给我们带来了提示,即重大的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包括芯片、软件等等,这些国家级的、区域的、行业的中心和基地,突破卡脖子技术等等,这些在数字基建中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数字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应该说我们过去有很多的经验,也有一些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但是就现在包括国家的投资准备来说,远远占比是不够的。无论是专项债,还是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包括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制造、开发应用、优质的应用场景等,都需要专业的数字化基础的设施的支撑,以及包括现在公用园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
特别要提高社会治理,数字治理能力,这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原有投资占比少,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专项债的范围、空间也不够。另外这次战疫中也暴露出城市公共卫生,包括国家储备体系的数字化治理,以及相关方面的短板和弱项。
第三,要精准有效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一个重大战略思考,不仅可以提升供给,也可以创造消费。同时还推动产业消费双升级。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尤其重要。
但这几年固定资产增速放缓,包括基础设施增速放缓过快,因为基础设施增速占比,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大约是24%,而”新基建”这个比重占比更低。第二是民间的一种投资意愿不强,民间投资意愿不断的下降,这是一个值得重要关注的问题。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成熟效应、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战略性把握性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今年在第一季度抗击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中央多次召开会议,3月4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建设进度。
第四,优化投向结构,着眼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个是要全国通盘考量,统筹协调、总体调控。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市场容量合理安排。二是,由于信息建设有建设周期长、单项投资的回收期长、直接回报率不高的特点,因此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当然也要适当超前。因为我国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适当超前,就像早期建高速公路一样,一开始没有什么车流量,但是现在证明非常及时和恰当。三是,加大”新基建”投入,要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今年会增加赤字安排,发行特别国债,包括地方专项债,专项债要扩大范围,今年赤字安排会在3%以上,大约3万亿以上,特别国债预计也在2万以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在3.5万亿以上等。
再加上其他因素,光增量可能就超过10万亿。那么”新基建”特别是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企业是主体,我们不应忽略民间资本和企业的力量,不是说政府能干所有的事。这一点我特别强调,要更多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做真正的PPP。坦率的说,我们过去有些PPT规范性做的不够,问题不少。四是,与新一轮的技术变革相结合,特别是通过产业数字化来获得收益补偿,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传统的制造业、技术改造这方面,加上数字化的翅膀,加上”新基建”的翅膀非常重要。
第五,地方政府专项债要扩大范围,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要本着花钱要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要压减,无效必问责的方针,向人口流入多、地方债务风险小,推动社会资本明显,激发内生动力强的地区倾斜,也就是说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六,研究出台”新基建”规划方案的一揽子措施,加强与财税、金融、就业、配套措施,统筹协调,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放宽企业投资准入,简化行政审批等等。
一句话,推动”新基建”,投资正当时。
(本文根据张连起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于2020年4月9日以以“疫情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为主题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