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数字基建应交给企业和市场选择

2020年5月9日

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20年5月8日

专家简介

刘世锦全球化智库(CCG)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在2020年5月7日举行的主题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新路径”的“新基建 新布局 新动能”系列主题“云”座谈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一定要明确作为新基建主体的数字基建与“铁公基”类的老基建在技术属性、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上的明显区别。要把新基建搞好,首先要给其营造一个正常的发展环境,主要是企业自主决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预,多包容,重点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水平,提供有效信息服务,提升相关人力资本。

 

  他强调,以数字基建为主的新基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驱动的新产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不大适合作为短期刺激政策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运动式增长”,留下一堆无效投资和烂尾工程;也不需要受到某种产业政策的照顾,拿补贴、吃偏饭,搞出新的不公平竞争。

 

  关于产业互联网如何更好发展,刘世锦谈了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互联网发展目前处在起步阶段。他认为,数字经济中,5G和互联网可以看作是通道,数据是材料,人工智能是加工设备。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实体化,将是技术创新的一条主线。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包括产业互联网在内,这种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或者产业数字化发展潜力很大,我们现在很难说清楚,如果能说清楚,潜力就不那么大了,而且不会有很多新技术,因为新技术如何涌现出来是不确定的。”他认为,近年来我们已经享受到互联网包括产业互联网的红利,实际上也就是互联网技术和实体经济结合带来的,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技术首先和消费端的融合。“这次在疫情冲击之下,如果没有快递系统、没有网上购物系统,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怎么样呢?我觉得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他认为,互联网和消费端的融合,实际上只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起步阶段,“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出去是一个序幕,真正的重头戏在什么地方呢?是通过互联网这个产品生产出来。”

 

  “更大的场景是生产过程的应用,各个行业和场景的深度使用,将会形成大量的创新、消费、投资机会。”他说:“实际上这是一台更大的戏,或者说是互联网和产业融合的主战场。这部戏现在刚刚开始。”

 

  第二方面,刘世锦提到,数字经济在中国发展有三方面优势。首先是市场容量大,中国有14亿多人口,而且现在这些人口正处在收入增长较快、消费能力较强的阶段,容易形成商业模式。第二点优势是,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比较小。第三是中国的产业配套能力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需要很多产业配套的能力。“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下一步在产业互联网阶段,中国企业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第三方面,他强调,一定要明确作为新基建主体的数字基建与“铁公基”类的老基建在技术属性、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上的明显区别。

 

  首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新基建不是公共产品,而是企业经营的产品,或者经济学上说的私人产品。“就是这个东西是要买卖的,不是你免费就能拿到的。而我们的老基建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比如说建一个影剧院、一个机场,或者搞一些公共设施,会采取经营方式,但很多情况下是公益性质的,或者是免费的。”

 

  其次,包括产业互联网在内的这些数字经济或数字技术,他们是企业投资的,而非政府投资建设。企业投资会有一个硬的预算约束,投资要有回报。

 

  再次,他特别指出,非常重要但很少被提及的一条是这类投资大多是新技术,而且是成长中的新技术,是不确定性很强的。“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不确定强,投资风险更大。一旦选择失误,大量投资就可能打了水漂,所以较多采取风险投资方式。政府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交给企业和市场选择才是明智之举。相比之下,老基建虽然也有低效率问题,但通常确定性强,比如从市区到机场修一条高速路,不会错到哪里去的。”

 

  “搞新基建,一些地方政府准备搞几个亿投资,要去搞产业互联网,我就有点担心,不知道他们准备怎么投?坦率地说,迄今为止很少见到政府机构投一个产业互联网投资很成功的。”他说:“我不赞成把新基建作为政府的刺激手段。新基建不适合干这个事。”“如果一定在几个月之内把多少钱投下去,要防止将来很可能出一些烂尾项目。”

 

  刘世锦强调,新基建,包括产业互联网,前程远大,要把它真正搞好,一定要营造正常的发展环境。企业自主决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一般情况下不要直接投资,不直接干预,要多一些包容,重点要做的是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水平,提供有效信息服务,提升人力资本,多培养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