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和全球化经济演化

2020年5月13日

经济全球化在新冠疫情大考中,一方面表现出全球价值链的强大制造能力和分布式协作的优势,“东方不亮西方亮”,为世界抗疫提供了物资保障;另一方面展现了国际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

陈德铭,CCG名誉主席,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中国商务部原部长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仅仅几个月,截至5月5日,累计确诊患者已超过350万,死亡近25万人,且数字还在逐日攀升。其中,美国“独占鳌头”,确诊人数与死亡人数达到全世界的三成左右。目前,全球疫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经济衰退已初见端倪。可以说,此次疫情是对人类社会,对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大考,考题则是“共同命运下的合作与否”。全球疫情可能要经历3~4波“大考”,如果说第一波考在中国,第二波考在发达国家,第三波考在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那么第四波很可能要考验最不发达国家。尽管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发达国家的病例增幅开始趋缓,但新兴国家的疫情还在与日俱增,若是病毒在最不发达国家大规模暴发,那将是人道主义的严重灾难。“地球村”的成员们不能松懈麻痹,更不能互相指责,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病魔,只要还有一个经济体疫病不除,“全村”就不得安宁!更何况目前的疫情防控主要还是依靠行政隔离手段,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包括传播方式、致病机制和预防治疗手段,还没有在科学技术上得到根本性突破,真正意义上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还有待时日。精准快速的检测技术、有效的治疗药物、广谱的免疫疫苗在未来1~2年或者3~5年能否惠及全球,我们还不得知晓,人类必须要有持久战“疫”的各项准备。

经济全球化在新冠疫情大考中,一方面表现出全球价值链的强大制造能力和分布式协作的优势,“东方不亮西方亮”,为世界抗疫提供了物资保障;另一方面展现了国际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中国前期的抗疫得到许多国家的道义和物质支持,中国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又以更大的力度,通过分享防控经验、派遣医疗队、援助物资等形式帮助各国。德国也在欧洲抗疫的关键时刻收治来自意大利、法国的重症患者。无数感人肺腑的事例是证明合作互助、共同战“疫”是世界的主流,佐证了全球化经济的生命力。然而,来自美国的杂音不断骚扰全球的抗疫斗争。疫情暴发前,华盛顿的极右势力就一直在设法制造经贸摩擦,疫情发生后表演更加拙劣。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一、二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方面实施对华旅行禁令,一方面十几次兴灾乐祸地“称赞”中国疫情防控“非常专业、非常成功!”然而其后随着疫情在美国蔓延,3月16日特朗普突然在推特上公开使用“Chinese Virus(中国病毒)”的称呼,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更是直称“武汉病毒”。整个四月份,美国有预谋、有计划地“甩锅”世界卫生组织,包括停止资金支持,叫嚣对世卫组织展开违规调查,拒绝参加联合国倡议。近日白宫更是罔顾事实和国际法理,公然向中国“问责”,妄图为自身应对疫情不力开脱责任,以求转移视线、赢取大选。凡此种种倒行逆施,不仅给全球合作抗疫蒙上阴影,也将使美国人民遭受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由于迄今尚无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各国主要依靠隔离接触来阻止病毒传播,因此防疫和经济形成一对矛盾。隔离期间人们宅居家中,停止了正常的工作和消费活动,商场、餐饮业凋零,公共交通停摆,整个经济运行跌入谷底。2020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中国为-6.8%,美国为-4.8%,欧盟为-3.5%。二季度由于疫情进一步蔓延,欧美的情况可能会更糟,全球经济步入衰退已成定局,若长此以往,股市熔断、油价穿仓频繁再现,世界经济重蹈史上的“大萧条”亦有可能。因此,正确把握适度防疫与复工复市的辩证关系,是目前各国的当务之急。科学家告诉我们,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冠病毒未来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周期性、季节性、社区性传播,如何大范围内长期与病毒共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也许,一种全新的“免接触、少接近、勤消毒”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将成为人们的应对选择。

发端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全球化,缘于信息技术的崛起和苏东剧变后形成的世界共同市场。各国竞相开放,跨国公司投资布局全球,经济的分工由产业和产业内分工逐步走向产品内分工。一个产品往往由若干经济体的几十家企业供应零部件,最后在某一国家进行组装。这样,一个产品的交换价值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许多企业,我们称之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全球价值链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大于劳动力和土地的流动性,因此按价值链配置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全球价值链打破了二战后几十年世界经济的平衡,一批新兴国家崛起,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并创造着新的更大的平衡。然而基于价值创造的利润在分配上并不公正,例如在美国,跨国公司的超额利润集中在华尔街投资者和高管手中,广大蓝领和白领员工十年内几乎没怎么涨薪,政客们不检讨本国的经济结构与分配问题,反而把积怨不断引向经济全球化,推向境外经济体,致使民粹思潮不断发酵。特朗普的竞选口号和成功上台,就是美国国内现状的生动写照。为了竞选连任,他还得继续这么走下去,只不过经过几年总统历炼和极右势力辅佐,更有谋略和更善于表演。从2017年末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到2018年发起对华“301调查”,再到2019年对大部分自华进口产品强征惩罚性关税、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用“实体清单”打压中国企业、提出“脱钩论”要挟在华美企迁回等等,步步紧逼,欲置中国于死地。然而,这种倒行逆施并未奏效,在打击中国的同时也让美国经济受到较大损失,可谓“搬起石头也砸了自己的脚”。人们本以为,这次疫情会给特朗普一个“下楼梯”的机会,让美国政府认识到之前的错误做法,共同抗疫,谁知“本性难移”,美方不顾民众的生命健康,依然试图抓住一切机会把中国作为战略敌手。

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我们仍应希望美国政府痛定思痛,回到共同抗疫的“战壕”里来。这一希望既包括对美国抗疫的支持,也包括对美方错误的必要批判。疫中和疫后的经济全球化尽管跌荡起伏,但不会止步!因为推动全球化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统一的全球消费市场,世界经济重回类似冷战时期的两个对立市场体系已无可能,除非我们自己把一盘好棋下坏。尽管局部的“软脱钩”,如美国以高额关税和霸凌手段排斥中国企业和产品、限制部分中国高校与其的学术交流已经发生,但是彻底脱钩之重谁也承受不了。中国不仅是经济大国、贸易投资大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重要成员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的签约国。如果美方顽固地认为在现有国际体系中无法与中国合作共存,非要另建一个“斥华”体系,那么世界其他成员如何选择,谁能够舍弃中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在中国投资了千亿美元的7万多家美国企业,他们的平均利润率高于在其他市场的收益,难道华尔街肯拱手放弃?我国经过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锤炼,加入世贸组织近20年,完全能够预期与正确应对全球化经济的演化趋势和规律,对人类命运的未来充满信心。从双边来看,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并非我们短时间内所能全面赶上的。但是在加工制造配套能力、国内消费市场增长方面,中国有着明显的长期优势。从多边体制来看,我们既要批评单边主义,批评经济问题政治化,努力恢复世贸上诉机构,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降低关税、开放市场,遵守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放弃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加入一些诸边协议。疫后的全球价值链将会重构,更趋扁平化和地区化,国际多边经贸规则也将随之变革,一个新的经济全球化将不可阻挡。中国有许多机会,也面临重大挑战,国内相应改革须与时俱进。我们必须顺应大势,未雨绸缪,当前更应沉着冷静,耐得住“寂寞”,展现出灵活的手段和坚毅的定力。美国把中国作为战略对手已是既定的长期战略,我们的任务是要让美国在痛定思痛后看到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命运,遵循对手竞争的规则,以合作竞争替代对抗竞争。

文章选自清华思客,2020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