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萌:中国海归的光荣与梦想

2014年3月13日

随着中国的国力日渐增强,新一代留学生已经能以平常心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

“我坚信,在中国不久的将来,年轻人才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在中国持续做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工作。而这种局面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涌向中国。这该是多美好的前景!”

——著名海归科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

尚未逝去的 “美国梦”

过去三十年,中国名校里的莘莘学子大都作过一个“美国梦”,渴望有朝一日出国留学,在大洋彼岸实现人生梦想。这个梦是如此强烈,以致于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们甚至自况“人生不能没有‘寄托’(指留学考试GRE和托福)。”

据官方统计,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90万人,其中仅有63万人学成归国。一份广为媒体引用的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移民输出国”。前两年国内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也认为中国“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近34万学子在2011年出国深造,达到了中国留学史上的至高点。

在留学大潮下,施一公的归国选择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作为国际知名生物学家,他已经在美国居住了十八年,并且申领了该国国籍。2009年,施一公决定回国任教,此举震惊了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普大物理学教授奥斯汀(Robert H. Austin)对记者说:“他是我们这儿的明星学者之一,我认为(他回国)完全是疯了。”施一公自己也表示:“很多人并不理解我为什么回国,尤其在我现在的职位上放弃一切。”

然而,考虑到海外学子方兴未艾的归国大潮,施一公的选择并不那么特立独行。美国列文研究所 (Levin Institute) 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从1996年到2006年,回到大陆的海归人员增长了五倍之多。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字,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比上一年增长19.3%,全年留学回国人员达18.6万人,同比增长38.1%,回流人员的增长幅度已经达到出国人员的两倍。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表示:“近几年,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中国正在从人才外流(brain drain)进入人才流转(brain circulation)阶段。

随着中国的国力日渐增强,新一代留学生已经能以平常心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新一代留学生眼中,中国和美国的距离正在迅速缩小。不论在纽约的北京人和在北京的纽约人,都觉得这个世界如美国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所言——变得更加平坦了。我曾在华盛顿遇到一位八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他不无自嘲地谈到:“我们当时除了美国就没有选择。现在我叫侄儿来这边,人家还不来呢。”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个人将回国发展看作自己的事业前景所在,并致力于填补中国各个领域的市场空白。李开复200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甚至告诉海外学子,再不回国创业就会优势尽失。然而,在众多归国人员中,高端人才还很少见,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归只占二成左右。据美国学者费尼(Michael G. Finn)估算,九十年代以后,八九成的中国留美博士生都选择留在该国。在中国和发达国家尚且存在巨大科技落差的情况下,海外高端人才在短期内不可能大批回归中国。“美国梦”对中国的高端人才依然具有吸引力,而“中国梦”似乎更是普通海归怀揣的梦想。

似梦非梦的“中国梦”

笔者在外留学多年,回到北京当然少不了同学聚会。一次五人饭局之后,我发现其他四人都开车过来,只有自己乘公车赴宴。心里不由得感慨,国内发展形式大好,留学的“机会成本”不小。笔者的故事多少反映出海归回国后的尴尬——原本以为学成归来,衣锦还乡,结果发现一切都得重头起步。

海归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一度颇有就业优势。然而好景不长,很多海归回国后的职业前景并不美妙,甚至被揶揄地称为“海带(待)”。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移民的工作机会大幅削减,很多留学生一毕业即选择归国发展,却发现自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受欢迎。大多数海归都能找到工作,可他们的工资水平差强人意。据《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称,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71%的受访者月薪在3000元至10000元这一区间,月薪过万的高收入一族仅占15%。

如上所述,大多数留学归国人员仅具本科或硕士学历,在国外居住时间较短。尽管他们具有语言优势和国际视野,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其竞争力并不高出国内应届毕业生多少,若想进入大型跨国公司或国有企业也很困难。悉尼大学的教育学博士郝洁在研究中发现,海归在回国后面临着重新融入的问题,需要重新熟悉中国的市场行情与社会准则。

如果说海归们发现现实并非玫瑰色,各级政府则积极助长着他们对“中国梦”的想象。每年,各地政府都会在海外多城市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同时也在国内组织交易会展,如“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这些活动的真实效果难以考察,可的确下足了表面功夫,被社会学者项飚称为“人才仪式经济”。教育部和科技部每年则会拔出几亿经费,专门用于吸引海外人才,支持其回国发展。

高端海归人才享受了有关优惠政策的大部分好处,如科技部对一些归国专家发放了特别证件,使他们可以畅通无阻地购买免税车或解决子女教育。普通海归也具有在全国各大城市落户的自由,而不必像国内大学毕业生受到各种迁移限制,甚至屈就能够解决户口的单位。这些福利待遇使中国海归享受着高人一等的特权,在政府支持和媒体宣传下也难免产生某种优越感。社会地位的提升或许也是海外学子归国的动力之一吧。

然而,无论依靠自我奋斗还是体制优待,海归们的“中国梦”做得并不踏实。面对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如食品安全、教育落后、环境污染、权利寻租和贫富分化,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归们比中下层更了解这些问题,他们为避免风险环境,可以选择再次出国。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表明,将近60%的千万富翁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笔者一位朋友,因看好中国的发展机遇,几年前回国创业。现在他业务规模做大了,又在办理前往加拿大的投资移民。

在中国能圆“美国梦”吗?

对于留学生群体,他们的美国梦尚未终结,中国梦则在似有似无之间。这多少是由于中国梦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梦。美国梦并不仅仅意味着在美国实现梦想,更是指依靠个人奋斗,在公平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强烈信念。这一理想深植于美国人的内心,也存在于外来移民的梦境中。著名的美国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到,荷兰水手眺望着“新世界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这时 “美国梦”便诞生了。而另一部美国小说《难圆发财梦》则满怀希冀地写道: “美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这个国家特别袒护那些诚实、勤奋的人们,是绝不会让他们失败的。”

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同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差距。晚清以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即是缩小这一差距的重要政策,也可以看作是将中国变成美国的家国梦想。作为第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容闳晚年回忆道:“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已经初步想好了我将做什么。我坚信下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受到我所受到过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容闳随后也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归人才,回国后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留学事业。

清末以来,留学生的去留选择一直是国家和个体都十分关切的问题。那时的“中国梦”不仅意味留学生的个人抱负,也包括建设国家的宏伟设想。1902年,梁启超写下《敬告留学生诸君》一文,指明中国留学生的“天职”。在他看来,别国留学生只要学习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中国学生还担负着振兴国家民族的使命。后来,胡适更高调地主张“……留学之目的在于使后来学子可不必留学,而可收留学之效。留学之政策,必以不留学为目的。”《留学美国》的作者钱宁也说:“就留学本来的意义来说,留学生的使命是推动中国的变化,而不是等待中国的变化。”

今天,中国在二十世纪遭遇的民族危机已经得到缓解,海归们的家国使命也就渐趋淡化。可是否能在中国实现美国梦,这不仅是海外学子关切的问题,也是他们能够为国家贡献力量之所在。一位加盟清华的年轻海归教授曾经坦率地问施一公:“你觉得我需要每周花多少时间出去拉关系,以便将来在基金申请等方面得到照顾?”后者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分钟都不需要!我相信,你在中国靠实力可以崛起,其他像你一样的年轻人也一样完全可以靠实力崛起!”与其说这个回答反映了中国的现状,不如说代表了施一公们的心声。

随着中国转入创新型社会,人才短缺在未来十年将变得越发严重。大批青年学子出国深造,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人力资源储备,这正是解决人才短缺的契机。在中国圆梦,也帮助中国人圆梦,这将是本世纪海归们的光荣与梦想吧。

(作者:田方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