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智库首次国际人才流动研讨会

2014年3月27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美国的人才流动与移民政策将会对中美和世界产生何种影响?国际人才流动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013年8月1日上午,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美首次国际人才流动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美两所最具影响力的人才和移民研究智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围绕中美国际人才流动问题进行了首次深入对话和探讨。中美智库学者和相关专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以及自身经历,畅谈国际人才流动新趋势和应对政策等相关问题。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MPI)总裁帕帕德·美特里欧先生和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分别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原司长何晋秋,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李百炼,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振江,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美国华尔街重心集团总经理裔锦声,北京大学人口学研究所副教授庞丽华,美国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项目主任叶敏,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高级政策分析师Dovelyn Agunias,美国商会签证委员会主任乔德瑞等分别在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美国波士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等机构嘉宾以及国际人才代表和国内外媒体代表。

中国人才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向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的重要学术活动,中美智库人才流动研讨会的首次举办非常有意义。他在致辞中指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很多国家的发展得益于人才流动。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剧,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国际人才的引进,例如,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都出台了新的移民制度延揽海外人才,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中美专家在人才流动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全美最领先的移民和人才研究智库——移民政策研究所(MPI)的总裁帕帕德·美特里欧先生介绍了美国参议院近期通过的移民法案。他指出,美国未来十年的移民工作,已经累计了三百多万人在排队等待永久居留证,而技术型移民将每年增加40至50万人。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总裁帕帕德·美特里欧

帕帕德美特里欧先生认为,政府在吸引人才中不可能起到主要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国家人才状况整体水平的提高,人才自身的主动性将起到关键作用。他认为人才的界定并不应该以高学历为衡量标准,而是应该具有积极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能够将所学、所长应用到社会实践与建设当中去。他主张,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改革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使人才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企业在社会人才资源配置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的政府均曾与企业合作,由企业主决定引进哪些人才。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总裁帕帕德·美特里欧

帕帕德·美特里欧先生在演讲中,特别阐述了人才选择自己生活、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的条件。经过研究发现,人才最看重的四方面包括:清晰、公平、透明的移民制度;合理的移民渠道;外国人职业资格认证及便利化;家庭成员具有在移民国的工作和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研究成果对中国吸引国际人才具有借鉴作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委会会长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是中国最领先的人才和移民研究智库,每年发布《中国国际人才发展报告》、《中国移民报告》、《留学发展报告》等多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蓝皮书。中国国际人才专委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博士指出,中美人才流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年来中国赴美国留学、移民人数迅速增加,仅2012年赴美留学人员接近20万人,移民人数超过8万人,2012年中国申请美国I-526签证人数达到5000多人,通过人数将近3000人,是2011年的三倍之多。随着美国“十万留学生计划”的实施,未来几年内美国赴中国的留学生也将快速增加。

从近几年中国国企海外并购热潮来看,中国存在巨大的国际华人才需求。他建议中国通过消除政策性壁垒促进国际人才流动、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降低中国的绿卡门槛、提高外国人占城市人口的比重等,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中国工作和生活。

两段精彩的演讲结束后,与会嘉宾就中美人才流动特别是我国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展开了热烈而颇具启发性的讨论。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李百炼指出,中美的人才流动是双向的,两国都应当从人才交流中获益。在全球化时代,应该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网络系统和新型社交媒体,推动全球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而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局限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这种单一模式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清华大学教授何晋秋都谈到应适当放宽人才的包容程度、放宽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吸引、保持政策力度。何晋秋教授还指出,华人华侨是我国的重要人力资源,我国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认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全球人才流动的话题都很关注,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人才流动全球化和全球开放的人才观的形成,人才在全球培养,人才被全球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近些年,我国吸引了大量的科院人员、社会工作者等高端优秀人才,然而在商业领域的优秀国际化人才还比较少。就她个人的工作经历而言,公司的迅速壮大很大一部分离不开海归人才的贡献,因为他们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先进理念,这对于公司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认为融合的社会环境,包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商会签证委员会主任乔德瑞先生认为家庭成员在移民国工作和受教育的机会,已经成为中国成功吸引海外人才的一大障碍。

美国华尔街重心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裔锦声则把探讨的话题引向了人才流动的个人目的。她提出不能一味地引进人才,而忽视了怎样确保人才的利用是有效的。

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

 

美国华尔街重心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裔锦声

 

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振江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

 

美国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项目主任叶敏

与会嘉宾还对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李百炼教授认为,要用好海外人才,同时应该考虑如何培养本国人才。他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需要更多更专业的领导人,而不是更多的“教授”。作为一名“千人计划”专家,蓝志勇教授谈论了自己对于中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意见。他认为,中国现在的高校专业是按照学校管理者和教授的意愿设置的,而不是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他认为这个改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引起高层领导人的重视。

参会专家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充分探讨了国际人才流动、中国国际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热点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这样的研究与讨论,能够在国际人才流动与引进、用人单位与国际人才对接的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在总结讲话中提到,中美两国都是人才大国,两国的人才往来频繁,平均每天中美两国有上万人跨越太平洋流动,而且人才流动已经成为继货物、资金流动后的第三大流动浪潮,建立重要人员往来也是两国在新时期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中美之间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共享,探索新型的人才流动共享互赢模式,值得中美两国智库和学界更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