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在北京通州成功举办
2025年6月28日2025年6月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主办,全球化智库(CCG)协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成功举办。本次中国人才50人论坛以“汇聚全球智慧·赋能北京未来”为主题,汇聚来自国家部委、北京市委、通州区委人才工作相关部门的领导与代表,同时邀请来自“中国人才50人论坛”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重点企业、行业协会代表,高层次人才、海归创业人才、青年人才等参与,共同就建设国际人才首选地、政策、环境与服务体系的融合创新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探讨。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源已成为重塑国家竞争格局、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要素。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人才流动版图加速重构,国际化人才流动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正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加快推动人才制度创新、优化国际人才发展生态,积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系。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持续深化国际化进程,在构建开放型人才生态、集聚全球高端智力资源方面的引领作用愈发显著。
论坛伊始,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副总干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北京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苗绿主持开幕,并对与会领导嘉宾进行介绍。
在开场致辞环节,国际欧亚科技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国家科技部原秘书长、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首先以“科技变革与人才先行:全球视野下的战略引才新思维”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深刻变革与全球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而人才则是支撑创新的第一资源。他表示,北京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有望成为全球人才向往的理想之地,应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有力的政策、更人性化的服务,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人才高地。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总干事、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表示,当前国际人才流动面临深刻调整,全球人才链正在被重塑。在此背景下,中国,特别是北京,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国际人才制度创新与治理协同。他强调,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和中国人才50人论坛正致力于搭建专家与政策沟通的平台,推动国际人才工作的机制建设与政策优化,为塑造人才竞争新优势提供智力支持。
通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孟志强则围绕“城市副中心的国际化功能与海外人才承载能力建设”主题,系统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发展现状与优势,强调其独特的区位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完善的产业布局。他指出,副中心正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并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人才社区,持续优化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欢迎更多优秀人才来此创新创业、共谋发展。
本届论坛特别设置圆桌研讨环节,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总干事、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主持。来自政府、智库、高校和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在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方面的政策突破、环境优化与机制创新等领域,深入交流、凝聚共识。
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认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具备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潜力。他建议应进一步扩大开放视野,优化人才政策,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布局,完善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国组织人事报原党委书记、社长张宝忠指出,创新生态的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同。他以杭州为例,强调政府应扮演“园丁”角色,提供制度、资金和服务支持,鼓励产业与人才融合,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坚持长期主义的创新环境。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中奥专委会主任委员、原国家外专局司长雷风云强调了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性,肯定了通州发展与人才政策的进展,并呼吁以开放、包容和系统的方式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钟祖荣在发言中强调,应加强对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者的专题培训,提升识才、求才、用才的专业意识和能力,营造更加良好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软环境,以更好地支撑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整体战略。
科技部人才中心三级研究员段黎萍表示,外籍专家对企业和行业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并指出当前中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存在挑战,需改善引才环境、优化政策,同时建立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人才评价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发展处处长程宇的发言主要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深度融合,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开放的人才生态系统,并呼吁增加对人才培养、发展、评价有突出作用的科研平台、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处处长雷小芳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行业人才现状和在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方面面临的困难,并期待与专家们一起共同推动交通运输人才发展。
科技部战略院科技治理与创新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喜主要围绕全球人才流动趋势和科技国际合作分享见解,强调当前国际科研环境的挑战及北京、通州在营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建设科技组织集聚区方面的机遇与努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孙一平介绍了北京市及其他地区的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相关政策创新,分析当前互认面临的挑战,强调推动职业资格互认对人才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加强统筹和完善体系的建议。
北京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天扬指出,要提高海外高端人才来华意愿,需要改善语言和文化环境。他呼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更好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毛国民表示,完善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需系统推进与精准施策。他强调,人才引进涉及多部门协同,需关注落地后的配套服务,并提出在来华外籍人员较多、出入境管理业务相对集中的省市试点设立省(市)移民管理局,以提升服务效能和政策精准度。
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全球执行理事长、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中国校友会会长黄海峰分享了其在多个国际智库的经历,呼吁推动人才制度包容开放,强化对内外开放、精准识别与多元合作,强调文化与科技并重对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伦多大学劳资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纽芬兰纪念大学 Stephen Jarislowsky讲席教授方涛结合国际经验,指出当前全球人才流动趋势面临文化融合和政策适应等挑战,强调中国若要成为人才强国,需提升制度包容性、推动多样化引才,并借鉴国际一站式服务等实践提升国际人才融入效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陈书洁强调,北京在未来产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上已具基础。但仍需强化产才融合模式、重大平台效能建设,特别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技能迁移机制与未来产业国际新职业发展方面推进更加精准、前瞻的政策设计与落地执行。
东莞人才研究院院长陈亮认为当前是吸引海外顶尖人才特别是华裔科学家的关键机遇期,建议政府应主动作为,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精准对接与定制化支持,推动高层次人才回流与落地。
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蕾结合实践,强调人才服务机构应协同政府政策执行、赋能服务生态,并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数字化引才、资本联动与人才融入,探索人力资源向高质量人才服务转型的新路径。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王璞分享了对当前人才政策环境的看法,认为应随着科技进步与全球格局调整,强化平台整合与分类引才,尤其支持民营企业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研究院院长、前三星集团大中华区人力总监严明花结合多年人力资源经验,提出国际人才引进与融入应注重全过程管理,强调前期分析、中期沟通和后期服务三部曲,特别指出“融入”对于实现人才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常春藤资本创始合伙人、常见资本创始合伙人夏朝阳肯定了北京人才政策的持续创新与协同发展,建议加强区域合作和全球人才交流,强调提升人才生活质量及政策灵活性,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深化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部部长罗涛分享了山东与北京在人才战略协同创新方面的看法,强调两地合作潜力,并提出建议。他期待未来论坛能在山东举办,促进交流与合作。
广东省博士博士后人才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郑厚明聚焦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博士后群体的创新创业,强调他们在早期项目转化和创业支持方面存在政策和资金缺口,呼吁加强对基层创新人才的关注和支持,推动成果有效对接市场与产业。
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人才发展与管理系魏伟博士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人才引进和融入方面的实践探索及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的发展情况。南沙区创新探索“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合作模式,于2023年联合港澳共建“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搭建“专业机构+政府+高校+人才服务公司”协同生态,为国际人才引进与融入提供了参考。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所部门负责人王铁铮分享了对北京吸引青年和国际人才的看法,建议推动相关政策改革,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并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软环境以提升人才吸引力。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研究处标准咨询部副主任李廷茹,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处干部胡丽丽,四川省人才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成都东部人才公司董事长吴波吟,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章雅荻,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等。
“中国人才50人论坛”是为国内对人才理论发展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有长期研究与思考的资深人才专家提供的高端交流平台,是国内人才研究领域和人才研究工作推广的长效机制平台。论坛坚持深入优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焦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架设起学术研究、企业人才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沟通桥梁。
论坛突出了跨界交流的特点,每届参与研讨的嘉宾均为来自官、产、学人才工作相关的高端人士,既有人才理论的知名研究者,也有人才领域丰富的实践者,既有政策制定者,也有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企业界的佼佼者。论坛旨在为关心和关注中国人才成长和发展知名专家搭建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为提升中国人才理论发展、推动中国人才学的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建言献策。
-相关链接-
中国人才50人(富春江)论坛圆桌思想荟成功举办 共话技能人才培育与供给能力提升
中国人才50人(富春江)论坛圆满举办 与会专家热议高质量发展与青年人才吸引
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助推世界名城建设——“中国人才50人论坛”(杭州)成功举办
中国人才50人论坛暨人才发展与绿色发展研讨会在西财成功举办并发布《四川人才发展报告》《与新时代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建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 “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举办
CCG举办第四届中国人才50人论坛暨“国外人才发展丛书”发布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