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协办“欧亚网络项目介绍会”

2014年11月6日

 

    日前,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参与协办的“欧亚网络”项目介绍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在欧洲的中国移民现状,以及中国境内的外国居民管理问题。此次会议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协办,与会学者来自北京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侨务干部学校和荷兰莱顿大学。

  据了解,“欧亚网络”研究项目全称为“转变中的跨国迁移——短期迁移人口的变化特征”,为期三年(2014年至2017年),主要由欧盟委员会第七框架计划资助,由芬兰坦佩雷大学牵头,并邀请了北师大在内的11家研究机构参与合作。这些机构分布在欧亚各国,包括印度、土耳其和德国等国际人口迁移中的重要国家。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人口迁移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一样,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然而,政策制定者大都关注传统的迁移方式及其动因,忽视了短期跨国流动的模式和特征。后者对移出国和移入国具有不同的政策意义,也为各个层次的移民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北师大胡晓江教授首先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了欧亚网络项目的研究意义、工作计划和潜在的政策影响,并强调了短期移民之与传统迁移方式具有更多元和复杂的特征;该校讲师田方萌之后展示了两个先期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欧洲的各类中国移民状况,在华外籍人口概貌,以及中国的签证体系等问题。

研究发现,流向欧洲的中国移民增长率已跃居各大洲第二,仅次于非洲。根据较保守的估计,2012年在欧洲的华人已经超过了250万,其中230万生活在欧盟国家。赴欧留学生的增速更是快过赴欧全体移民,在2012年达到12万人。在欧洲的中国技术劳工包括技术移民、服务性出口的工人和中方企业驻欧洲的员工。由于中欧间的跨国贸易和双向投资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欧盟国家的华人族群经济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当地华商进入了一些新的部门和产业。

在介绍会上,北京大学的庞丽华副教授讲述了在华外国人口统计工作方面遇到的状况。外交学院的王佳博士概述了北京涉外犯罪案件的现状,以及有相关的法律问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苗绿博士就引进国外人才、中外互免签证、外国人在华就业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比了其他国家的政策实践。最后,侨务干部学校的张梅副教授介绍了她主持的侨务理论研究项目。与会代表还补充了中国地区的有关信息,并就其他问题展开讨论。

据悉,“欧亚网络”研究项目聚焦于欧亚两地人员的双向流动及其政策启示,目前已经在欧亚大陆的十一个国家完成理论分析和文献整理工作,即将对移民群体及相关政策领域人士展开深度访谈。这项研究将为欧盟制订未来的移民计划提供政策依据,也将促进中国和欧洲在这一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