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东莞人才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2014年12月5日
    

2014年12月3日,东莞人才发展论坛——“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人才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于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主办、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协办,全美人力资源协会副会长裔锦声、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David Zweig、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延宁、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副校长Peter Pang、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等重要嘉宾出席论坛。

东莞拥有着多方面的人才优势,有成熟的产业集群、完善的产业配套、优惠的人才政策;东莞有多元的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多达21家,一直致力于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吸引人才的聚宝盆;东莞有优越的发展环境,交通也较为便利。此外,东莞还拥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诚信文化、尊师重教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人人都能成才”蔚然成风。然而,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东莞也面临着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城市转型问题。创新的事业呼唤人才的创新引领,其中不乏困难与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东莞召开此次人才发展论坛,各位知名专家为东莞人才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当前的“全球化”有三个浪潮:一是国际贸易,全球货物流动;二是国际金融,全球资本流动;三是国际人才,全球人才流动。对于东莞来说,要想走向“全球化”,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扩大国际人才在东莞人才市场中的比例,放宽国际人才的出入境;二是出台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新计划、新政策;三是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吸引外国留学生;四是和民营企业相结合,共同打造全球的创业基地;五是建立国际人才机构和人才猎头机构。

    全美人力资源协会副会长裔锦声

谈到“猎头”,在国外生活三十多年的全美人力资源协会副会长裔锦声女士表示,可以模仿华尔街的培训方式,注重以下四个方面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是头脑,这是所有好想法所产生的地方;二是双手,这是执行力实现的条件;三是肺部,用来营销、用来大声宣传自己的梦想;四是底气,说话要有底气,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城市、相信东莞。裔锦声强调,要想真正实现东莞人才的发展,就需要弄清楚这个城市究竟需要什么,究竟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城市。只有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延宁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延宁的演讲,则首先强调了人才发展与转型的紧迫性。她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仅只是有钱,并不会真正受到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尊重,品牌、技术、产品、资源、主权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刘延宁女士对于人才发展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其一,要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尽力拥有工业研发的主动权;其二,要聚集国内外的一流人才,包括海外华人华侨科学家群体和世界一流科学家群体;其三,建立创新体制,增进科研规范的“容忍失败”机制;其四,要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中国在21世纪全球格局中的发展制高点。刘延宁表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25岁的青壮年,而中国还只是一个孩子。对于这个孩子,我们要有信心,也要帮助他成长起来。”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David Zweig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David Zweig谈及,当今人才政策与现实的差异有以下几方面:为人才提供的薪资是否有竞争力?研究经费是否比较容易获得?签证或居留权的“交易费用”是否能降低?生活条件,如子女就学、配偶工作等问题是否能解决?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副校长Peter Pang则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经验,强调了要想吸引人才,必须和国际接轨、拥有国际视野;要想留住人才,必须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

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实质是实现向“人才型城市”的转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认为,“人才型城市”的四个发展阶段为人才立市、人才兴市、人才大市、人才强市,而“人才型城市”的五个重要标志则是人才资本丰盈之城、人才构成多元之城、人才创新活跃之城、人才价值实现之城。因此,东莞要成为真正的“创客乐园”。注重创新的城市,才能吸引人才;适合生活的城市,才能留住人才。

与会专家们也提出了创造一个东莞专属的、最优的品牌,加强对于东莞市人才政策的执行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等中肯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