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涛:发挥留学人员和海外华裔的作用
2015年4月22日导语
4月14日,以‘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为主题的CCG圆桌会议在CCG会议室举行。针对 “一带一路”战略及亚投行的人才缺口和培养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案,来自政、学、企的多位精英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一带一路”,现在的问题是中央提出一个大的方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百年战略,就像一百年后看马歇尔计划,会发现后来的北约、美国欧盟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最初的二战后的计划。相信如果我们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一个计划,不是我们计划得多了,而是最后我们真正坚持下来,成功克服各种困难和各种风险,最后成功的计划太少。如果李鸿章搞的洋务运动真的持续了四、五十年,没有外部内部的各种阻力,也许它对中国产生的各种影响要比今天大得多。从这个角度,我想说的一个观点,现在中央既然提出这样一个规划,核心的意思是怎样聚合全中国人的智慧,让这个规划变成一个最好的顶层设计,能够真正的落实,而且是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周期里能够成功,这是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战略意义最大的一种选择,这也恰恰是我们现代民族文化中经常不具备的一种条件。
所以,我觉得今天辉耀提出这个主题,我觉得契合我们现在关注的问题,我们部里的领导过了年就让我们关注留学人员怎么能够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发挥作用,中国现在一共有351.83万留学人员,其中归国人员已经有180.96万,现在在座的像很多都是归国留学人员的优秀代表,但我们在考虑的问题,今天这个研讨会之后,最近我们也会就留学人员如何能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向中央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所以,希望刚才发过言的各位能够继续发散思想,给我们提出好的建议。
我想把这个问题再细一点,大家刚才更多讨论的还在经济层面和企业层面,从长远看,我们在海外“一带一路”中的实体还会包括政府的派驻机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甚至智库,这些都会成为积聚高智商的人才流动,因为所有的计划最后都要以人的流动促进经济文化和最后战略合作的逐步递进。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想让大家共同畅想一种愿景,未来三十年后到底在“一带一路”的地理空间上会存在哪些以中国人的活动为主的一些经济实体或者一些实体,在这些实体中究竟是哪些人,这些人到底来自于世界的哪些方向。
中国现在的人才虽然不是最多的,但也分布在全球各地,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确保把他们很好的凝聚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我们可以提稍微大胆一点的建议都可以,就像西进运动的时候,包括哥伦布他们航海的时候,皇家给的收益是固定的收益,剩下的收益都是海员可以一起分红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这才让更多的葡萄牙、西班牙人敢去冒险。我们现在让优秀的人才放弃欧美的好的条件、放弃国内的条件,到一些欠发达国家开展比较长时间的一个工作的话,到底大家需要什么样的一个条件来保障,同时也能参与到国家的战略中,这是我们现在特别想搞清楚的问题。所以,希望各位学长能够进一步思考,给我们提出最好的意见建议。
现在很多关键岗位,像丝路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王燕之本身就是留学人员的优秀代表,他也是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归来的。相信我们可以大胆畅想,在近期“一带一路”的战略里,也需要更多的以留学人员为主体,当然也包括一些海外华裔新生代,在东南亚或者在沿线上生活一段时间的华裔新生代,包括一些新侨老侨们的共同参与。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