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张亚勤:模仿竞争倒逼出的创新

2015年7月20日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出去”并实现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方向之一。实际上,中国企业开启国际化路径已经很多年了。回想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读书时,当时最有名的两个中国品牌就是青岛啤酒和北京烤鸭,别的就没有了。之后华为、联想和TCL等高新技术企业做了很多尝试,当然贸易等其他领域也有很多企业在这样做。

  其实有些企业做得相当不错,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总体而言我觉得中国企业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而且现在正是好的时候。

  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加。比如在互联网领域,2014年全球流量排名前10的互联网公司中4家来自中国;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国外很多人知道BAT,我去菲律宾本想度假,结果跑来很多搞互联网的人要谈合作。

张亚勤,百度公司总裁,CCG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

 

  在互联网领域,中国国内竞争比美国还要“惨烈”。目前来看,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出自美国,无论搜索、电商、社交还是所谓的分享经济,莫不如此。

  不过,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模仿速度很快。只是随着模仿者不断增多,它们不是和国外被模仿者竞争,而是要与国内其他模仿者相互竞争。很有意思的结果是,充分竞争之后反而出现一些美国或国外所没有的创新。比如“脸谱”网站短时社交通讯工具FacebookMessage的用户之间最近可以送钱了,说是学的腾讯红包;再如谷歌地图最近新增功能,在其用户经过火车道时可提前警告火车过来了,而百度地图两年前就这样做了。

  另外,中国的电商在很多方面也已超过美国,京东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意识都非美国同行能比。还有,现在我们讲分享经济,在电影订票、外卖订餐和洗衣等方面中国其实都超过了美国。因此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应用创新、规模创新、市场创新和用户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

  对于技术创新,我过去讲,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80%是模仿,20%是创新;到了现在,一些企业在技术上已经真正有所投入了。举例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百度在技术方面的投资算是比较多的,只是与脸谱、谷歌、微软和IBM相比仍然差得很多。但在一些具体领域,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某些方面甚至还会超前一点。就这个层面而言,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创新能力还是有信心的。

  即便不“走出去”,中国企业在国内也在按照国际化的方式和要求去做,因为它和国内的企业同样也要合作。换句话说,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企业的一种心态和能力,与是否“走出去”并无直接或必然关系,“走出去”后只是需要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相关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的“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