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宗:中国亟待在社会上推广技能教育
2015年7月29日我一直认为,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竞争是常态。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做什么事情,竞争总是存在的。
从竞争来说,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整个系统体制,还有另外一个是人的素质。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想要长期地获得发展成功都必须要有合理的体制、制度,而且要有好的人才。从整个体制、制度来说,这不是由我们来决定的。我相信中国的制度是非常独特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很多亚洲国家也受到制度很大的影响,而且没有什么其他的制度能够像中国在二十年之内让13亿走出贫困,当然中国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在人力资源的技能不匹配,还有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但是我也非常地坚信,可能其他的制度没有办法像这里的制度一样更好地去解释一个问题,可能这些都是外部的问题。在这样的体制之内是谁,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训什么人的。我相信这个是真正关键的,对于任何经济来说是否能够成功最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一个中国的说法,我们认为百年树人,也就是说要开发人才,不是说几天、几月、几年的时间,中国人总是看长期。中国人也知道可能需要一代人、二代人、三代,可能是一百年才能真正充分培养起人才。所以的素质会逐步提升,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毫无疑问,中国非常重视人,对于人的培养高度重视。我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去更好地理解现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如何能够去改进,使得中国经济从长期来看更加健康。
到现在为止,人类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社会、一个制度、或是一种经济,能够像中国社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我还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到北京来,那和现在的北京完全不能比。整个社会、整个经济变化如此迅速,人力资源为了能够去继续支持这样的经济发展,是有巨大需求的。
我觉得从新经济的角度来说,原来MBA的培训已经没有价值了,对于传统经济可能还强,但是对于新经济就不适用了。MBA的项目需要发生变化。这个一方面需要愿意发挥主动性,另一方面则是要有创造力。对于西方人来说,只会说中国人是死记硬背,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死记硬背,然而确实也是这样。事实上,虽然中国的教育体系会给一个学生很好的基础,但也同时会影响到学生的创造力,可能不利于其创业经营。
此外,我觉得在中国推广技能教育有其困难性,是文化的问题,在社会文化上是歧视这些人的。在中国,很多人觉得考试失败者才去读技工学校等等。而在德国,一个技术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不亚于大学生,并且薪酬、拿到的工资也是相当高的。我们需要扭转这种观念,否则不论德国模式或其他模式都不可能成功。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领先一步”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