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周末】“黄金周”的冷思考:被忽视的“中外时差”

2015年10月16日


新闻背景

“十一黄金周”假期已结束,但热度还未散去:先是一盘大虾让青岛深陷危机,然后是部分景区被摘牌或限改。后者建立在“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对旅游投诉较多的部分5A景区开展服务质量暗访检查”的基础上,时间范围是“2015年9月以来,特别是十一假日期间”。而这也只是“黄金周”问题的冰山一角,拥堵、各种旅游乱象以及政府部门“停摆”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拷问着日益火热的“黄金周”。


  对于李烨(化名)来说,“十一”这个长假仍然同样的煎熬:几乎每隔两天就会收到来自西班牙客户的催货质问。她只能不断地重复向对方解释中国正处于法定休假期,这个假期长达一周。


  这样的解释很难缓解对方的焦虑。这种“中外时差”被诟病已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10年前就感慨:“全世界最繁忙之时,中国却在全民放长假。”


“ 停 摆 ”


  作为一家小型的在华外资企业,李烨所在的公司每到法定长假临近时就特别紧张,随后一周的工作量都得提前挤在放假前把货备足并发出。


  “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各地连锁店使用,周转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其实公司的规模不大,资金的原因没法一次性备大量的货,因此要求发货的频率要密集一些。”李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般他们一次只发两三百公斤的货品,在正常工作日里,从发货到出关到送达一般四五天就能到货。但如果碰上“黄金周”这样的长假,这个规律就失灵了。


  因为有一周的时间政府机构将“停摆”,海关报关、国际运输等暂停,许多外贸出口企业都集中想要赶在节前发货,拥堵自然就产生了。


  李烨说,这一次公司也是紧赶慢赶,将需要出口的这些货物都赶在9月28日前发出了。不过,在长假休完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得到的消息是货物仍然没有出关。物流公司告诉他们,仍在排仓。


  10月9日,李烨不得不一再跟向她催货的西班牙买主解释,货物十来天前早已发出,不过现在仍然滞留在海关。李烨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效率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行业里,这种拖沓会给我们的竞争对手趁机排挤我们的机会。”


  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一年一度才发生。在过去一年,李烨至少经历了3次,分别是APEC会议期间、2015农历春节和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


  “希望外方会尽量习惯,而不是越来越失去耐心。”李烨无奈地说。在不厌其烦的沟通过程中,她听到很多抱怨,别人问她,政府不是应该扶持中小企业的吗?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并不是李烨所在公司碰上的独特难题。


  过去常说,关注中国经济状况的人们通常都会遭遇“2月难题”:中国在2月份发布的经济数据常常会令外界搞不清状况,原因在于这个月份常常会撞上中国的传统农历春节,会使它的数据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难以比对性。外界常抱怨说,中国经济相当大一部分的活动在春节前后嘎然而止,而且持续时间往往还不止一周。


  去年,渣打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开玩笑说,我们都应该休一个长假。“我们像是在黑暗中飞行,没有人知道如何恰当调整这些数据。”


  事实上,每个长假前后都有这样一段的数据失真期,为了即将到来的长假,许多企业会赶在放假之前把尽可能多的交易提前;而在度过漫长的假期过后,一切事物回归正轨往往也需要一阵子的调适期。


接 轨


  多年之前,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主张废除“黄金周”长假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的放假安排与国际不接轨。


  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对法治周末记者历数了“黄金周”的几大罪状,其中的两条就是“导致金融、证券、期货、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减少”和“不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长假期间,证券市场休市带来的各种弊病,也是近年来改革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国休市之时欧美市场仍在正常交易,这给中国的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倍增,体现在期货市场中尤其明显。”一位资深投资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持续交易时的同类商品价格波动是全球范围的,如果中国休市,那么国外期货市场商品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只能累积到开市的时候才会释放,而期货交易往往是利用杠杆翻倍来运作的,这使得交易的风险更为放大。


  过去的许多事实,也证明了长假过后屡屡出现的强烈波动,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困扰。例如,某年国庆长假后几大品种接连跌停等,以至于后来每逢长假,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采取提高保证金、扩大涨跌幅度等措施来强化风险控制。


  基于此,关于给期货市场开设假期盘和夜间盘的呼声不断。上海期货交易所在2012年提出要探索建立上市品种连续交易制度。


  2013年,上期所连续交易制度上线,在贵金属等品类上用“夜间盘”解决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但假期盘的推行却遭遇阻力。


  据媒体报道,3年前调研节假日正常开市的问卷并没有得到业内的积极回应,即使是对此持赞同观点的业界人士也认为,只有少部分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高的品种(例如金银等有色金属、棉花、大豆等农作物)才有在长假期间交易的需求。


  不过,上述问题以及所谓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减少在过去的数年里并没有成为攻击“黄金周”长假制度的有力理由,每年都创下新高的“黄金周”出行人数和消费支出,令决策者对“黄金周”难以割舍。


只能动长假?


  “全世界最繁忙的时候,中国却在全民集中放长假,政府和企业都基本上停止运转,股市长假期间关门,这对中国的生产效率和对外经济交往都是很不利的……在全世界正常工作时间中停顿时间太长,会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工作。”王辉耀指出。


  更加耸人听闻的观点则认为,中国集体“停摆”时,国外在正常工作,而中国在周末上班时,全世界却在休息。这实际上等于浪费了4个工作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中国每个工作日交易数额巨大,每浪费一天就会造成数千亿元的损失。


  改革的建议也比较一致,即中国的长假应该与国际的公众假期基本接轨。


  尽管长假带来的上述弊端确实遭受过不少的抱怨,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显而易见的弊端在过去的数年里并没有受到广泛的批评和攻击。


  一位外企的员工说,或者我们早就已经习惯了,既然知道长假是确定的,就把工作提前安排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外圣诞节放假的时间,我们不是也在照常工作吗。


  他半开玩笑地说,总不能让联合国给各国设置统一的假期吧。


  不过,除了改革假期之外,问题倒不是全无解决之策。


  几年前,浙江杭州海关就有推出长假期间预约通关制度,进出口企业只要提前向海关提出预约申请,海关会安排人员值班,为假期间靠港的船舶和货物办理通关手续。


  “对于政府来说,这可能只是服务型政府的一小步,却解决了我们企业的大问题。”李烨说。


文章选自《法治周末》,记者:陈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