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地铁网一年运行成本超100亿

2015年10月19日

    中国将迎来轨道建设高峰期,日前国家发改委批复了39个城市的地铁项目,据业内人士估测,如果这上述每个城市修200公里,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有望在未来几年超越韩国首尔,成为全球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

    而地铁线路倍增的同时,地铁建设成本也在上涨。

    香港铁路公司中国首席执行官易珉在10月14日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办的“绿色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智库圆桌会”上介绍,目前地铁一公里成本10亿,北京这种城市现在已经达到13亿,有的二线城市大概8、9亿。

    “这不是最耗钱的地方。最耗钱的地方是维持目前北京这样的地铁网,一年的运行成本100到150亿”,易珉透露。

    巨量成本,加之地铁要兼具社会效应等因素,世界所有做轨道的公司几乎没有一家赚钱,而港铁则是特例。

    易珉介绍说,根本原因是港铁采取的“轨道交通+物业”运营模式。

    2014年,港铁利润为116亿港元,其中占比最大的不是票务收入(15%),而是物业开发,占比最大为31%。

    “轨道交通+物业”运营模式的核心在于,用土地来补偿轨道交通成本。

    在政府未修地铁前,地铁公司从政府手里将土地买过来,“修完了地铁以后,这块土地升值了,我在这块土地上盖的房子和物业产生的升值空间是由我和政府分享的。用这块升值的钱来养地,是这个模式最核心的地方。”易珉说。

    目前,国内地铁运营亏损也很普遍。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发改委数据显示,北京市轨道交通亏损额从2007年的1.69亿,扩大到2013年的34.61亿,如果摊薄在同期32亿乘客身上,平均每人次亏损额约1.08元。

    目前北京4号线、14号线、16号线等,是由港铁运营。交科院轨道运营专委会总经理、副秘书长马子彦看来,国内除了这三条线路,都是事业制,因此想破除这种收不抵支的现状,需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

    他建议说,一是要走企业制,有清晰的核算,而不是效益多少都由政府兜底;二是要运营前置,三是要把运营作为主导。

文章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10月15日